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6CB202305)

作品数:31 被引量:444H指数:14
相关作者:陈世加路俊刚周路雷德文罗晓容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四川省重点科学建设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科技中青年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石油与天然气...
  • 8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5篇盆地
  • 15篇准噶尔盆地
  • 8篇油气
  • 8篇成藏
  • 6篇烃源
  • 5篇源岩
  • 5篇烃源岩
  • 5篇柴达木盆地
  • 4篇气藏
  • 4篇勘探
  • 3篇油气成因
  • 3篇石炭
  • 3篇石炭系
  • 3篇凸起
  • 3篇勘探潜力
  • 3篇成藏模式
  • 3篇储层
  • 3篇储层沥青
  • 3篇储集
  • 3篇储集层

机构

  • 19篇西南石油大学
  • 13篇中国石油天然...
  • 9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中国石油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青海油田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青海...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大港油田集团...
  • 1篇中国石油冀东...

作者

  • 14篇路俊刚
  • 14篇陈世加
  • 5篇周路
  • 4篇雷德文
  • 3篇王明筏
  • 3篇罗晓容
  • 3篇张顺存
  • 3篇史基安
  • 3篇王熠
  • 3篇陆林超
  • 3篇张纪智
  • 3篇陈雪
  • 2篇李林
  • 2篇王绪龙
  • 2篇杨国平
  • 2篇张道伟
  • 2篇欧成华
  • 2篇方琳浩
  • 2篇范小军
  • 2篇汪长明

传媒

  • 8篇西南石油大学...
  • 5篇石油实验地质
  • 5篇新疆石油地质
  • 3篇天然气地球科...
  • 2篇古地理学报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大庆石油学院...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沉积学报
  • 1篇Acta G...
  • 1篇Petrol...
  • 1篇石油天然气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12篇2010
  • 5篇2009
  • 9篇2008
  • 2篇2007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准噶尔盆地不同期次石炭系断裂特征及分布被引量:17
2009年
石炭系断裂十分发育,断裂样式有逆冲、背冲、对冲断裂类型,断裂平面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区定向性,断裂主要沿NE—SW向、NWW—NEE向、NEE—SWW向、NW—SE向、近EW向5个方向展布。断裂发育时期特征明显,各期构造运动对石炭系断裂发育及分布的影响程度有较大差别。现今石炭系断裂应是多期构造运动叠加的产物,在地震剖面上通过分析断裂及其相邻地层所具有的反射特征的差别,根据断裂上下地层的变形特征、厚度变化和断裂切割地层年代的差异来判别断裂发育的时期和持续的时段,将石炭系断裂按发育时期进行分离,再现各个主要构造运动期石炭系断裂的平面分布特征。盆地石炭系断裂按主要发育时期可分为海西期断裂、印支期断裂和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断裂。海西期断裂是石炭系发育的主要断裂,海西期发育的断裂多数在后期又继续活动,仅在海西期发育而后期不再活动的石炭系断裂主要分布在盆地腹部地区;印支期发育而后期不再活动的石炭系断裂主要分布在盆地东北缘地区;仅在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发育的石炭系断裂主要分布在盆地东部地区。
周路汪长明雷德文张伯新杨飞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发育期
从有机质生烃角度分析北大港构造带东翼深层天然气勘探潜力被引量:3
2010年
北大港构造带东翼紧邻歧口凹陷,是歧口凹陷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岐口凹陷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泥型,埋深大,演化程度高,凹陷中心沙三段烃源岩成熟度达到2.5%,已到高—过成熟阶段,应有大量的高熟天然气和原油裂解气生成.北大港构造带东翼目前发现的油气都是成熟阶段的产物,后期高—过成熟阶段的产物没有运移到中浅层.分析烃源岩特征、油气成熟度、天然气类型及构造特征.结果表明:烃源岩成熟阶段生成的原油在构造深层聚集,后因断裂沟通,一部分运移到浅层成藏,另一部分继续在深部储集物性较好的构造和砂体中富集,随演化程度不断加深,原油裂解成气.
路俊刚陈世加肖敦清张纪智文彦春
关键词:北大港构造带深层天然气烃源岩原油裂解气
沥青对储层物性及油层产能的影响被引量:9
2010年
沥青充填在储层中使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非均质性增强。以准噶尔盆地三台—北三台地区为例,对沥青含量不同的储层进行有机溶剂浸泡,浸泡前后进行物性实验对比,分析了沥青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指出了沥青可大大降低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尤其是对细砂岩和填隙物多的砂岩影响更大,指出沥青是引起该区油层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提高含沥青储层油气的产能具有参考意义。
陈世加王明筏路俊刚范小军杨国平
关键词:储层沥青储层物性准噶尔盆地
柴西北区咸水泉构造深层勘探潜力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咸水泉构造浅层(N12下部-N1上部N12)已形成油田,但深层(N1下部N11及其以下地层)至今没有获得突破。咸水泉构造浅层原油伽马蜡烷丰度较高,在柴西北区除与红沟子浅层原油相似外,与其他构造原油和源岩均不同。对该区源岩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E23和N1源岩为有效烃源岩,有机质类型较好,且已进入生烃门限,具有较大的生烃能力。油源对比认为,工区浅层高伽马蜡烷原油来自咸水泉-红沟子地区N21局部咸化湖盆时期形成的源岩,而深部N11和E32地层烃源岩产物没有运移到浅层,应该还在构造深部富集,并结合构造、沉积储层研究结果,认为构造深层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
路俊刚陈世加欧成华张道伟薛建勤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烃源岩油气源勘探潜力
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构造油气成因及成藏分析被引量:22
2008年
南翼山构造油气藏是目前柴西北区发现的最大油气藏。其深层E32是凝析气藏,浅层N22是正常密度的油藏,这种分布格局在柴西北区是唯一的,对它进行成藏解剖对整个柴西北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原油轻烃、天然气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综合判识油源,认为南翼山构造的N22与E32储集层原油来源不同,深层E32油气来自E32烃源岩,浅层N22的油来自N1烃源岩;南翼山构造的油气是就近捕获的产物,不是从南边长距离运移而来,深部凝析气藏的形成受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共同控制。
路俊刚陈世加王兴志李元奎周志凌戴振刚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油气成因油气藏凝析油气藏
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侏罗系剥蚀厚度恢复被引量:33
2007年
车莫古隆起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为一个南西—北东走向的燕山期古隆起,现今构造为由北向南倾斜的单斜。该区侏罗纪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发育多个削蚀和上超不整合面,是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地区。通过地层剥蚀厚度恢复主要方法与相关条件的分析,根据研究区实际地震资料特征,采用地震剖面直接追踪法、参考层厚度变化率法和邻层厚度比值法,对车莫古隆起区侏罗系头屯河组、西山窑组、三工河组的剥蚀厚度进行了恢复,其最大剥蚀量均分布在奎屯—莫索湾一带,各层最大剥蚀厚度为260m、340m和140m。其中古隆起高部位的西山窑组剥蚀量可能是由两期构造运动造成的,三工河组剥蚀量的产生可能来自后期构造运动。通过分析剥蚀厚度平面分布特征与古隆起形成、演化之间的关系,指出早侏罗世末期是车莫古隆起的雏形期,西山窑组沉积期是车莫古隆起的逐渐发育时期,侏罗纪末期是车莫古隆起快速发育时期。大量剥蚀产物的搬运为古隆起翼部斜坡区地层岩性圈闭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车莫古隆起南部斜坡区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
周路郑金云雷德文何登发唐勇石新璞庞雷杨志力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剥蚀厚度恢复
准噶尔盆地北三台西南斜坡带油气成藏分析被引量:14
2008年
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原油族群的划分和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的测定和分析,认为在准噶尔盆地三台-北三台-北三台西南斜坡带存在早燕山期、晚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3个成藏期,构成了该地区的成藏过程。早燕山期以博格达山前二叠系为烃源灶,油气自山前凹陷由南向北沿三台-北三台构造梁运移最远至北三台南坡,晚燕山期以阜康凹陷二叠系和侏罗系为烃源灶,油气自凹陷向北东、东和南东方向运移,喜马拉雅期油气运移的总格局与晚燕山期一致,在三台-北三台凸起高部位油气以垂向运移再分配为主。
曾军康永尚韩军薛泽磊邱楠生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流体包裹体油气成藏期
Origin of Paleofluids in Dabashan Foreland Thrust Belt:Geochemicai Evidence of ^(13)C,^(18)O and ^(87)Sr/^(86)Sr in Veins and Host Rocks被引量:2
2010年
In the last ten years, with important discoveries from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Dabashan foreland depression belt in the borderland between Shanxi and Sichuan provinc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is foreland thrust belt from the viewpoint of basin and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has been studied. At the same time, there has been little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fluids within the belt. Based on geochemical system analysis including Z values denoting salinity and research on δ13C, δ18O and S7Sr/S6Sr isotopes in the host rocks and veins, the origin of paleofluids in the foreland thrust belt is considered. There are four principal kinds of paleofluid, including deep mantle-derived, sedimentary, mixed and meteoric. For the deep mantle-derived fluid, the δ13C is generally less than -5.0‰PDB, δ18O less than -10.0‰PDB, Z value less than 110 and 87Sr/86Sr less than 0.70600; the sedimentary fluid is mainly marine carbonate- derived, with the δ13C generally more than -2.0‰PDB, 18δO less than -10.0‰PDB, Z value more than 120 and STSr/S6Sr ranging from 0.70800 to 0.71000; the mixed fluid consists mainly of marine carbonate fluid (including possibly a little mantle-derived fluid or meteoric water), with the j13C generally ranging from -2.0‰ to -8.0‰PDB, δ18O from -10.0‰ to -18.0‰ PDB, Z value from 105 to 120 and 87Sr/86Sr from 0.70800 to 0.71000; the atmospheric fluid consists mainly of meteoric water, with the δ13C generally ranging from 0.0‰ to -10.0‰PDB, δ18O less than -8.0%rPDB, Z value less than 110 and 87Sr/86Sr more than 0.71000. The Chengkou fault belt encompasses the most complex origins, including all four types of paleofluid; the Zhenba and Pingba fault belts and stable areas contain a simple paleofluid mainly of sedimentary type; the Jimingsi fault belt contains mainly sedimentary and mixed fluids, both consisting of sedimentary fluid and meteoric water. Jurassic rocks of the foreland depression belt contain mainly
ZENG JianhuiXU TianwuSUN ZhanqiangZHANG Yongwang
关键词:ORIGIN
北三台凸起石炭系火山岩地震响应及分布规律被引量:17
2008年
火山岩是北三台凸起石炭系主要储集层,从下向上可划分出3个火山序列,利用合成地震记录标定技术可建立井下火山岩相与井旁地震响应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借助三维地震资料对各个火山序列界面进行地震对比解释,然后对每个火山序列进行地震相划分,共识别出5种主要地震相。根据单井相标定关系可将地震相转换为火山岩相,从而再现了研究区石炭系火山岩相的分布特征。综合石炭系顶部遭受剥蚀程度、断裂发育、火山岩岩相分布特征、石炭系上覆盖层发育程度、井下油气显示情况和与生烃凹陷的距离等因素,确定出北三台凸起石炭系火山岩油气勘探有利区带。
周路靳利超雷德文贾希玉汪长明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火山岩地震相
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之我见被引量:42
2008年
油气成藏过程的动力学研究一直是石油地质学的核心内容。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油学说的提出及成功应用奠定了现代石油地质学的基础,人们开始真正从油气的生成出发,系统地考虑油气生成、排出、运移、聚集成藏的过程,分析油气成藏的基本要素(烃源岩,储集层,盖层,排烃,运移,圈闭及保存条件),并从盆地形成演化的角度研究油气运移过程中的相态、动力、阻力、通道、方向、距离、时间等特征,恢复油气成藏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盆地流体流动机制、流动样式、溶质运移和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及其成藏(矿)效应等方面的重要进展及定量方法的飞速进步极大地促进了油气成藏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是石油地质学研究发展的必然,是对油气运聚成藏的地质条件、影响因素、动力条件及演化过程等的定量表征和分析。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应该以一期油气成藏过程中从油气源到油气藏的统一动力环境系统为单元,定量研究油气供源、运移、聚集的机理、控制因素和动力学过程;应重点关注油气成藏的时间、油气运聚的动力特征/背景及其演化、油气运聚的通道格架及其演化,实现运聚动力与通道的耦合,展现油气运移的路径特征、运移方向及运移量。
罗晓容
关键词:石油地质学运移成藏动力学成藏体系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