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0513) 作品数:4 被引量:13 H指数:1 相关作者: 余加林 芦起 宋超 彭宁宁 艾青 更多>> 相关机构: 重庆医科大学 成都军区总医院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教育部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低频超声增强万古霉素对导管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影响的体内实验 2014年 目的探讨低频超声联合万古霉素对表皮葡萄球菌(S.epidermidis)RP62A生物被膜(biofi lm,BF)的影响。方法建立兔表皮葡萄球菌导管感染模型,设空白对照组,单独低频超声组,单独万古霉素组,低频超声联合万古霉素组。涂板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s,CFU)计数法计算导管细菌数;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BF结构的改变;皮肤、心脏、肝脏及肾脏病理组织切片检查组织的炎症反应。结果单独低频超声对BF内细菌无杀灭作用,单独万古霉素能比较有效地杀灭BF内细菌,较空白对照组CFU减小,P<0.01;低频超声联合万古霉素组效果更加明显。SEM显示低频超声对BF结构无影响;与各单独作用组相比,低频超声联合万古霉素能明显地破坏BF,使其结构变得更加疏松。皮肤病理组织切片显示低频超声联合万古霉素组,皮下隧道炎症明显减轻。结论低频超声联合万古霉素能更显著地清除导管表皮葡萄球菌BF。 李军帅 余加林 董莹 芦起 李禄全 耿化晓 李莎关键词:低频超声 万古霉素 表皮葡萄球菌 生物被膜 巯乙磺酸钠对家兔留置导尿管表面大肠杆菌生物膜的作用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构建留置导尿管表面大肠杆菌生物膜(biofilm,BF)体内模型,研究巯乙磺酸钠对体内留置导尿管表面大肠杆菌BF的作用。方法家兔行导尿术,经导尿管注入大肠杆菌4 d,扫描电镜及平板计数法检测留置导尿管表面大肠杆菌BF动物模型构建;经导尿管灌注巯乙磺酸钠,扫描电镜观察巯乙磺酸钠对导尿管表面大肠杆菌BF的作用,平板计数法检测巯乙磺酸钠对导尿管表面细菌数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可见大量细菌在导尿管上呈团状或膜状黏附生长,厚薄不均的黏液状物质连接成一大片,平均菌落计数模型组(4.76±0.29)较对照组(2.49±0.22)明显增多(t=17.44,P<0.01);巯乙磺酸钠干预后,巯乙磺酸钠能减少留置导尿管表面大肠杆菌BF中基质样物质,仅见散在的细菌黏附于管壁上,有少数细菌的散在团状聚集;平均菌落计数与空白对照组(5.77±0.26)及生理盐水对照组(5.54±0.52)比较,巯乙磺酸钠组(2.85±0.36)能使BF中的细菌数明显减少(F=136.44,P<0.01)。结论留置导尿管表面大肠杆菌BF动物模型成功建立;巯乙磺酸钠对体内留置导尿管表面大肠杆菌BF有破坏作用。 陈盛 余加林 罗则佳 何念海 孙凤军关键词:大肠杆菌 生物膜 留置导尿管 机械通气新生儿气管导管表面生物膜细菌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新生儿气管导管表面生物膜细菌群落多样性,探讨以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为基础的细菌鉴定方法与传统培养法的差异,为临床预防、诊疗细菌性感染提供新思路。方法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经治的26例患儿35根气管导管为研究对象,依靠16SrDNAPCR—DGGE技术,通过quantityone软件分析气管导管表面生物膜中细菌群落多样性,通过T—A克隆测序,了解生物膜中细菌种类分布及常见优势菌。结果35根气管导管经16SrDNAPCR—DGGE所得条带13.8±5.4,香农威纳指数2.42±0.38。16份标本来自7例患儿不同疾病阶段,其中6例患儿气管导管留置天数增加,香农威纳指数减小。6例不同基础疾病患儿的气管导管标本香农威纳指数各不相同。回收24条优势条带克隆测序。35份标本中检出克雷伯菌属100%、假单胞菌属80%、链球菌属77%,91%的标本中存在无法培养的细菌,97%检测到2种以上菌属。80%克雷伯菌属和82%链球菌属中分别与假单胞菌属伴随存在。22例有临床痰培养结果,肺炎克雷伯菌10例(45%),鲍曼不动杆菌2例(9%),阴沟肠杆菌、阴性结果各1例(5%),培养结果均为单菌属。8例痰培养显示“正常菌群”,其对应导管上均检测到克雷伯菌等菌属。结论气管导管表面生物膜中细菌群落具有多样性;16SrDNAPCR—DGGE技术相比培养法更能全面反映气管导管表面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克雷伯菌属、假单胞菌属及链球菌属是气管导管表面生物膜中常见菌属,它们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宋超 余加林 艾青 刘东 陆韦 芦起 彭宁宁关键词:生物膜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生物多样性 依地酸与环丙沙星联合应用对豚鼠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感染模型的作用 2011年 目的探讨依地酸(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acid,EDTA)与环丙沙星联用对豚鼠体内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感染的清除作用。方法吸入法建直豚鼠肺部铜绿假单胞菌,丰物被膜感染模型;EDTA腹腔注射、环丙沙星雾化吸人,单独及联合作朋于感染后豚鼠;平板计数法对比药物作用前后生物被膜菌落数变化,HE染色及电镜观察肺部病理变化。结果EDTA、环丙沙星单独及联合均对生物被膜有杀菌作用(P〈0.05),联合应用的效果最好,使菌落数由10^5CFU/g降至10CFU/g(t=24.67,p〈n.05)且肺部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减轻,生物被膜结构也被破坏。结论EDTA与环丙沙星联合应用对体内肺部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感染有显著清除作用。 林雅茵 余加林 芦起 林丽华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被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