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2CB518504)

作品数:35 被引量:296H指数:11
相关作者:唐纯志曲姗姗黄泳林咸明张继苹更多>>
相关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血压
  • 15篇高血压
  • 11篇针刺
  • 11篇太冲
  • 7篇针灸
  • 6篇自发性高血压
  • 4篇穴位
  • 4篇原发性
  • 4篇原发性高血压
  • 4篇针灸治疗
  • 4篇配穴
  • 4篇自发性高血压...
  • 4篇内关
  • 4篇灸治
  • 4篇高血压大鼠
  • 3篇太冲穴
  • 3篇经穴
  • 3篇降压
  • 3篇成像
  • 2篇蛋白

机构

  • 24篇广州中医药大...
  • 9篇南方医科大学
  • 6篇浙江中医药大...
  • 4篇成都市第二人...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浙江中医药大...
  • 2篇深圳市宝安区...
  • 1篇成都市第三人...
  • 1篇广东省中医院
  • 1篇深圳市中医院
  • 1篇暨南大学附属...
  • 1篇郑州大学
  • 1篇珠海市人民医...
  • 1篇广西中医药大...

作者

  • 18篇唐纯志
  • 9篇黄泳
  • 9篇曲姗姗
  • 8篇林咸明
  • 7篇张继苹
  • 6篇罗晓舟
  • 4篇郑禹
  • 4篇罗伦
  • 4篇陈嘉荣
  • 4篇欧阳怀亮
  • 4篇杨雅媛
  • 4篇陈月婷
  • 3篇吴春晓
  • 3篇张少群
  • 3篇王艳杰
  • 3篇张江松
  • 3篇周慧
  • 3篇李志鹏
  • 2篇沈攀攀
  • 2篇赖新生

传媒

  • 3篇中华中医药杂...
  • 3篇中华中医药学...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河南中医
  • 2篇上海针灸杂志
  • 2篇四川中医
  • 2篇中国中医基础...
  • 2篇亚太传统医药
  • 1篇针刺研究
  • 1篇浙江中西医结...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河北中医
  • 1篇陕西中医学院...
  • 1篇云南中医学院...
  • 1篇中国中医急症
  • 1篇辽宁中医杂志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暨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0
  • 6篇2019
  • 4篇2018
  • 10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抑郁症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4年
功能磁共振成像是近年来广泛运用于抑郁症研究的一项功能成像技术,能够对脑组织进行实时功能显影。静息态时大脑存在着有序的脑活动,通过对此活动的监测,能够为抑郁症病理生理机制等研究提供丰富的信息。本文就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常用分析方法及其在抑郁症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文献综述,以期为抑郁症的研究提供依据。
郭斌曲姗姗黄泳
关键词:抑郁症静息态
补中益气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疗效研究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Th17/Treg平衡机制的影响。方法:将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行抗感染、支气管解痉剂、祛痰剂等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连续14天为1个疗程,随后每周4剂,并随访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采用中医证候评分、BODE指数、慢性阻塞性肺病评估测试(CAT)评分综合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治疗前后白介素(IL)-10、IL-17、IL-23血清浓度水平。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5.00%(17/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14/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5)。两组患者治疗前BODE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对照组BODE差值为2.00±1.65,治疗组BODE差值为3.10±1.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5<0.05),提示治疗组临床表现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CA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治疗组CAT差值为11.95±2.04,对照组CAT差值为7.65±1.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两组患者治疗前IL-17与IL-23血清浓度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提示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IL-17血清浓度明显较对照组减少(37.15±2.96vs 46.15±4.74,P=0.000<0.05),且IL-23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454.85±16.81vs520.15±20.23,P=0.000<0.05)。结论:补中益气汤能明显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疗效显著;同时可能通过调节Th17/Treg平衡机制抑制炎症因子的分泌,从而有效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严重程度。
黄颖蓝登科李绵莎何德平莫灿辉李际强王玉妹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补中益气汤
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有效性系统评价及网状Meta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采用基于频率统计法数据填补策略的网状Meta模型分析评价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AMED、Nature、Science Online、World Sci Net、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资源数据库建库至2016年6月收录的随机对照试验/半随机对照试验(RCT/CCT)文献,由2名研究者按照Cochrane手册5.1.0标准对每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和偏倚风险评估。结果共纳入16项研究、1 369例样本。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每种治疗方法疗效"最佳"的可能性分别是:西药(10.5%)、针刺(5.9%)、针刺+艾灸(4.4%)、耳穴+中药(4.7%)、电针(8.0%)、针刺+中西药(4.9%)、艾灸+西药(3.2%)、电针+中西药(4.3%)、中西药(10.1%)、中药(6.7%)、针刺+西药(3.4%),西药疗效最佳。针刺结合西药相较于单纯使用西药具有优势(P<0.05)。由于所纳入文献均未描述不良情况的发生,使得安全性评价无法确实得出。对于本病针灸治疗机制的现代医学研究相对较少,尚无法对其现代医学机制作出评判。结论西药、中西药、电针为治疗本病的最佳疗法可能性大,但确切的结论尚需要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卜正祥罗晓舟唐纯志
关键词:视神经萎缩针灸
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系统评价及累积Meta分析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及累积Meta分析评价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性,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资源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7年12月,根据情况采取主题词和自由词检索相结合的方式。结果:共检出1902篇文献,经过三次筛选最终纳入16篇文献。在纳入的16篇文献中,通过Jadad评分质量由高到低,3分6篇,2分10篇。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优于对照组,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2.74;95%CI[1.79,4.18];P<0.00001)。针灸最初被证实对本病有效的时间为2002年[OR=3.82,95%CI[1.15,12.71]];后续研究加入均表现为95%CI长度的缩窄,表明总体治疗效应值的精确性逐步增加。结论: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长期疗效优于西药,总体治疗效应值的精确性逐步增加,但疗效稳定性可能存在变异性。
罗伦温小鹏金小千唐纯志罗晓舟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针灸
针灸治疗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7
2014年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由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复杂的、不断进展的独立疾病,可导致心、脑、肾等多个重要器官功能与结构的改变[1]。高血压不仅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高,且并发症多而复杂,其治疗需要耗费大量医疗资源,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1]。针灸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疗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效果明显、操作简便,且无毒副作用。现笔者将近年来针灸治疗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李诗萍王艳杰郑禹曲姗姗张继苹唐纯志黄泳
关键词:高血压高血压并发症针灸
神经源性高血压小鼠差异靶基因分析——基于GEO数据库数据挖掘
2020年
目的通过分析GSE25076基因芯片数据,探索神经源性高血压小鼠下丘脑的差异基因,尝试寻找该病的潜在治疗靶点。方法在NCBI提供的GEO2R平台内检索GSE25076,将全部数据下载保存为Excel格式,并进行差异基因分析。采用DAVID平台进行GO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平台进行KEGG通路分析,STRING平台进行基因互作(PPI)分析。结果在GEO2R平台内对神经源性高血压小鼠芯片数据进行分析,共获得34760个差异基因,最终获得28个符合条件的基因。这28个差异基因富集在磷脂分解代谢过程、水解酶活性调节等过程。KEGG分析表明其富集于RNA转运通路。结论真核翻译起始因子(EIF)4A3和核糖核酸酶(POP4)最为可能是神经源性高血压发生的基因层面的原因,通过RNA转运通路,影响神经发育、血管生成及神经发生等过程,最终导致本病的发生发展。
刘镍苏文渊覃辉何博胥勇刘信罗晓舟唐纯志罗伦
关键词:神经源性高血压生物信息学差异基因基因芯片
扶阳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观察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观察扶阳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肾阳虚型慢疲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扶阳灸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以脾肾阳虚辨证取穴为脾俞(双侧)、肾俞(双侧)、百会、内关(双侧)、气海、关元等。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1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采用疲劳量表-14(FS-14量表)及脾肾阳虚症状分级量化表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并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均能有效改善疲劳及脾肾阳虚症状(均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疲劳及脾肾阳虚症状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均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优于对照组的53.33%(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不良反应均可自行缓解。结论:扶阳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灸治疗,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罗玳红黄琼王玉妹吕细华唐纯志
关键词: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
针刺健康志愿者太溪穴静息态 fMRI 脑功能成像研究被引量:16
2014年
目的:运用fMRI技术观察针刺健康志愿者双侧太溪穴时脑区的激活负激活情况,比较针刺前后的差异。方法:15例健康志愿者针刺太溪穴30 min,针刺前和出针后15 min进行静息态fMRI扫描,所得数据进行低频振幅(ALFF)分析。结果:比较针刺前,出针15 minALFF值增强的脑区为右侧小脑后叶下半月小叶、左侧大脑额叶额中回、大脑皮层Brodmann分区(Brodmann area,BA)10区,未发现减弱脑区。结论:ALFF分析显示脑功能区功能状态的特异性变化可能与太溪穴临床功效的中枢机制相关。
欧阳怀亮曲姗姗张继苹区颖仪郑禹唐纯志黄泳
关键词:静息态FMRI经穴特异性
针刺对脑相关疾病脑功能成像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5年
通过总结脑相关疾病,如抑郁症、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经针刺治疗后脑功能成像的变化,可得出结论:通过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针刺治疗脑相关疾病作用机制,具有直观、无创的特点;针刺对多种脑相关疾病的治疗效果是基于对受损或者功能紊乱的脑区的调整修复,通过特异性地增加受损脑区的血流、提高受损脑区的葡萄糖代谢而起到治疗作用。
叶惠超王艳杰郑禹曲姗姗张继苹唐纯志黄泳
关键词:针刺脑功能成像
不同经穴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降压效应的观察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不同经穴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降压效应及累积效应。【方法】将105只SHR随机分为模型组、非穴组、内关组、太冲组、光明组、太溪组、蠡沟组,每组15只。各针刺组以毫针刺入相应穴位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共15次;模型组不予针刺。各组大鼠分别在针刺l、3、7、15 d时进行血压测量。【结果】非穴针刺无明显降压作用。针刺3、7、15 d时,太冲组、内关组、光明组S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BP)下降幅度均显著大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15 d时,太冲组SBP降幅显著优于内关组、蠡沟组、太溪组、光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太冲组DBP、MBP降幅显著高于太溪组、光明组(P<0.05),与内关组、蠡沟组大鼠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针刺1、3、7、15 d时,太冲组SBP、DBP、MBP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针刺15 d时SBP降幅优于针刺1 d、3 d、7 d,DBP、MBP降幅优于针刺1、3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太冲穴对SHR血压的调节作用优于针刺内关、太冲、光明、太溪、蠡沟等单穴和"非穴",且针刺降压作用具有一定的时间累积效应。
周慧杨雅媛陈月婷肖双凯黄超凡林咸明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