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1029)
- 作品数:5 被引量:46H指数:4
- 相关作者:邓建才刘鑫张洪梅许志波卢信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河海大学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更多>>
- 发文基金: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太湖藻类水平漂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8
- 2014年
- 采用原位观测平台,研究分析了太湖竺山湾风速、湖流流速、波高以及藻类水平漂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日间藻类水平漂移速率呈锯齿式交替特征,日内藻类水平漂移速率变化幅度大;藻类水平漂移速率与风速之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当0.02 m<有效波高<0.1 m时,藻类水平漂移速率与有效波高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当有效波高>0.1 m时,波浪会显著改变藻类运动方式,破坏藻类表层聚集形态;湖流对藻类水平漂移速率无显著性影响;藻类水平漂移方向受湖流流向和风向的共同作用;藻类水平漂移速率与风速、波高、湖流流速间关系可用多元线性方程表达,且拟合度良好,可为藻类水华预测模型构建提供依据.
- 邓建才刘鑫张洪梅陈方徐彬沈爱春
- 关键词:太湖影响因素
- 风浪作用下入湖河口内源释放特征被引量:7
- 2011年
- 采用Y型沉积物再悬浮发生装置模拟3种风速条件下典型入湖河流河口沉积物再悬浮和沉降过程。结果表明,随着风速的增大,水柱中悬浮物总量增加;3种风速条件下氨氮(NH4+-N)增量均为负;小风和中风过程,正磷酸盐(PO43--P)总量呈减小趋势,大风过程,正磷酸盐总量出现了明显上升,相对于初始值增加了46%,在5.1-8.7m/s的某一模拟风速条件下PO43--P的释放和吸附达到动态平衡,其表观值与初始值相等。总氮(TN)和总磷(TP)总量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增大,TN最大增量是初始总量的2倍,而TP则是17倍;风浪过后TN、TP总量基本恢复到初始值。典型风速过程中,营养盐垂向分布无明显规律。
- 许志波卢信胡维平邓建才袁旭音
- 关键词:营养盐内源释放再悬浮太湖
- 蓝藻大量堆积、死亡与黑水团形成的关系被引量:15
- 2012年
- 经过多年治理,太湖水环境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大部分湖区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夏季水华很严重,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会诱发黑水团。2011年8月28日至9月27日在太湖梅梁湖杨湾水域进行为期1个月的原位蓝藻堆积围隔试验,分析蓝藻大量堆积、死亡过程中水体关键环境要素的变化趋势,并基于试验结果初步分析了其与黑水团形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蓝藻积聚死亡会导致水体处于缺氧状态,水体溶解氧浓度基本在0.2mg/L上下波动;同时,水体主要营养盐浓度会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TN、NH4+-N和TP浓度最高值分别为初始值的16、48和46倍。高温时段打捞水体表面积聚的蓝藻是防止蓝藻死亡进一步恶化环境的有效措施。蓝藻死亡的同时会促进致黑物质的产生,丰富的有机污染底泥的参与对于黑水团的形成有决定作用,但形成典型的黑水团需要一定水平的风浪扰动。
- 沈爱春徐兆安吴东浩
- 关键词:蓝藻
- 太湖沉积物再悬浮对水体中磷形态和浓度时空差异性影响被引量:4
- 2013年
- 太湖作为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因风浪导致其沉积物中磷释放而对水质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采用Y型再悬浮发生装置模拟金墅水源地沉积物的再悬浮和沉降过程的结果表明:在5.1 m·s-1的风速作用下,上覆水体中总磷(TP)和磷酸盐(PO3-4-P)浓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TP与悬浮物浓度呈正相关;水体TP距离沉积物-水界面越近其浓度越高,而PO3-4-P浓度在垂向分布上差异不显著;与3.2 m·s-1的风速作用相比,8.7 m·s-1的风速能引起更高的TP释放量。这为科学制订抑制沉积物磷释放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 张洪梅刘鑫邓建才沈爱春陈方徐彬陈效民
- 关键词:再悬浮水源地太湖沉积物
- 太湖夏季不同类型湖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环境解释被引量:13
- 2012年
- 2010年9月对太湖不同类型湖区31个站点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共检测到120种浮游植物,蓝藻门、绿藻门和硅藻门物种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所有站点都有微囊藻出现,微囊藻是草型湖区和藻型湖区的数量单一优势种,导致31个站点的群落多样性指数值都较低。在环境变量的作用下,31个站点被分为3种类型,即草型湖区(组Ⅰ)、藻型湖区(组Ⅱ)和五里湖(组Ⅲ)。草型湖区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较高、浮游植物密度和营养盐浓度较低,总磷(TP)浓度极显著低于藻型湖区(t=-3.84,P=0.001)。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微囊藻密度随着悬浮物(SS)浓度的增大而上升。太湖生态修复应以降低水体悬浮物浓度、提高水体透明度为目标,为草型湖泊生态系统的培植创造条件。
- 沈爱春徐兆安吴东浩
- 关键词:太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