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2005DKA30470-015)
- 作品数:5 被引量:36H指数:4
- 相关作者:陆荣茂肖国强柴雪良林志华董迎辉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温州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浙江省科技厅重点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毛蚶、泥蚶、橄榄蚶的核型比较分析被引量:8
- 2008年
- 以毛蚶、泥蚶、橄榄蚶担轮幼虫为材料,采用热滴片法,进行染色体制备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毛蚶、泥蚶、橄榄蚶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都为2N=38,核型公式分别为20m+12sm+6st,22m+12sm+4st,18m+18sm+2st,染色体臂数(NF)分别为70,72,74,未发现性染色体和随体。从三种蚶核型不对称性的比较推测泥蚶进化程度最高,类平均法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橄榄蚶的进化程度在泥蚶和毛蚶之间,并在亲缘关系上更接近于毛蚶。
- 陆荣茂林志华张永普柴雪良董迎辉肖国强张炯明方军胡利华
- 关键词:毛蚶泥蚶橄榄蚶核型
- 毛蚶、泥蚶、橄榄蚶的染色体核型比较分析
- 以毛蚶、泥蚶、橄榄蚶担轮幼虫为材料,采用热滴片-leishman 染色法,进行染色体制备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毛蚶、泥蚶、橄榄蚶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都为38条,核型公式分别为20m+12sm+6st,22m+12sm+4s...
- 陆荣茂林志华张永普柴雪良董迎辉肖国强张炯明方军胡利华
- 关键词:毛蚶泥蚶橄榄蚶核型
- 文献传递
- 小荚蛏的核型分析被引量:2
- 2007年
- 以小荚蛏(Siliqua minimai Gmelin)担轮幼虫为材料,采用热滴片法进行染色体制备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小荚蛏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38,核型公式为2n=12m+14sm+10st+2t,染色体臂数(NF)=64,未发现性染色体和随体。与已经研究的大竹蛏、缢蛏和长竹蛏相比,小荚蛏核型更不对称,st/t类型数量更多,推测小荚蛏较为原始。用类平均法对它们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小荚蛏与它们的亲缘关系最远。
- 陆荣茂张永普林志华柴雪良董迎辉肖国强张炯明方军
- 关键词:染色体核型
- 温度和盐度对等边浅蛤胚胎和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利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分别观察了在水温为19℃,24℃,29℃,34℃,盐度为0,5, 10,15,20,25,30,35,40条件下,等边浅蛤胚胎和幼虫生长发育情况,并对胚胎发育的速度和各期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等边浅...
- 张炯明肖国强柴雪良胡利华方军陆荣茂
- 关键词:水温盐度
- 文献传递
- 文蛤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的细胞学观察被引量:24
- 2007年
- 用普通光镜、荧光显微镜技术和石蜡切片技术三种方法,对文蛤卵在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外形和核相变化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文蛤成熟未受精卵呈圆球形,直径90.06μm±5.59μm,核相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精子为鞭毛型,全长48.05μm±1.60μm,头部呈狭茧形,长度为3.06μm±0.17μm;精卵混合后,精子迅速附着于卵子表面,受精后5min-10min,精子进入卵内并明显膨胀,激活卵子启动两次成熟分裂;分别在受精后20min、30min,受精卵完成第一次和第二次成熟分裂,先后排出第一、第二极体;成熟分裂完成之后,精、卵核体积迅速膨胀到最大,核膜重新出现,形成弥散状的雌、雄原核;受精后35min左右,雌、雄原核在卵子中央发生染色体联合,共同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板上,形成第一次有丝分裂的中期分裂相;受精后40min-45min,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结果形成2个大小不等的卵裂球;受精后55min-60min,第二次卵裂结束,形成1大3小4个卵裂球,卵裂过程中的核相变化与第一次卵裂基本相同,只是卵裂方向是与第一次卵裂的卵裂沟呈基本垂直的纵裂;受精后80min-90min,第三次卵裂完成,仍为不等全裂,但自此次起开始进行螺旋分裂。此外,实验中也发现了少量的多精入卵、多极分离和天然三倍体等异常现象。
- 董迎辉林志华柴雪良陆荣茂肖国强
- 关键词:文蛤受精早期胚胎发育细胞学观察
- 文蛤4个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 采用 AFLP 技术对我国自然分布较多的4个野生地理群体(辽宁丹东群体、山东东营群体、江苏如东群体和广西北部湾群体)文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筛选出的4 对引物组合(E32M51、E33M51、E33M62、E35M...
- 董迎辉林志华陆荣茂肖国强柴雪良刘保忠
- 关键词:文蛤地理群体AFLP
- 文献传递
- 宽壳全海笋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的细胞学观察被引量:9
- 2009年
- 用普通光镜和石蜡切片技术,系统观察了宽壳全海笋卵子在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外形和核相变化。结果发现,宽壳全海笋成熟未受精卵呈梨形或卵圆形,核相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前期,有明显的生发泡和核仁;精子为鞭毛型,全长(44.042±1.166)μm,头部呈椭圆形,前端的顶体略呈钝锥状;在水温24℃条件下,精、卵混合后,精子迅速附着于卵子表面,启动卵子发育;受精后6-9 min,生发泡逐渐萎缩、破裂,随后精子进入卵内并轻微膨胀;受精后20,30 min,受精卵先后排出第一、第二极体,完成第一次和第二次成熟分裂;成熟分裂结束后,精、卵核体积迅速膨胀,核膜重新出现,形成弥散状的雌、雄原核,雄原核形成略早于雌原核;受精后40 min左右,雌、雄原核在卵子中央以原核联合的方式结合,随后联合核的染色体共同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板上,形成第一次有丝分裂的中期分裂相;随着有丝分裂的进行,染色体被纺锤丝拉向两极,结果在受精后约50 min形成2个大小不等的卵裂球,第一次卵裂结束;第二次卵裂过程与第一次卵裂基本相同,只是卵裂方向与第一次卵裂基本垂直,在受精后65-70 min,第二次卵裂完成,形成1大3小4个卵裂球。另外,实验中发现了少量的多精入卵和多极分离现象。
- 董迎辉柴雪良陆荣茂林志华肖国强张炯明
- 关键词:受精早期胚胎发育细胞学观察
- 宽壳全海笋的染色体核型分析被引量:6
- 2008年
- 以宽壳全海笋担轮幼虫为材料,采用热滴片法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宽壳全海笋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38,染色体臂数(NF)=70,核型公式为24m+8sm+6st,未发现性染色体和随体.与海螂目另一物种砂海螂相比,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多4条,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多6条,核型比砂海螂更具不对称,推测宽壳全海笋较砂海螂原始.
- 陆荣茂柴雪良董迎辉肖国强林志华
- 关键词:核型染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