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ZS008)
- 作品数:15 被引量:3H指数:1
- 相关作者:邓声国更多>>
- 相关机构:井冈山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试论《仪礼义疏》学术取向及清初之影响
- 2013年
- 《仪礼义疏》是清代第一部官修《仪礼》纂集体著作,和清初大多数学者一样,持"超越汉宋"或"兼采汉宋"的治学取向,无论是从其评价郑玄《仪礼注》的态度及取舍来看,还是对待朱熹《通解》、敖继公《集说》二者的态度及取舍来看,都彰显出《义疏》重实而不务空发议论、不宗主一家之说的治学特征。就其治学影响而言,《义疏》引领当时学界自觉追求博学的治学方式,自觉打破经学研究中汉学与宋学泾渭分明的学术界限,倡导发明礼例的礼经诠释方法,反对一味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的治学态度,并在此后不久催生了《仪礼纂录》、《仪礼集编》等一批纂集体、通释体礼学著作的问世,为清代中期《仪礼》学的演进与发展留下了很大的拓展空间。
- 邓声国
- 关键词:学术取向学术影响
- 试论张尔岐的《仪礼》诠释特色及其成就
- 2012年
- 在清初礼学的复兴运动中,张尔岐所著《仪礼郑注句读》在对《仪礼》的整体把握乃至局部礼仪的研究、治礼方法的探索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独到认知和特色,创见良多。将张尔岐的《仪礼》诠释置身于清初礼经诠释史的背景下进行观照,发掘万氏礼经研习的学术取向、注释体例和诠释特色,以及礼经诠释的校勘、辨伪情况,不仅有助于认知张尔岐礼经学的实际价值和贡献,更有助于重构与还原清代礼学研究的真实面貌。
- 邓声国
- 关键词:注释体例
- 韦协梦《仪礼》研究浅析
- 2016年
- 在清代中期《仪礼》诠释史上,韦协梦《仪礼蠡测》17卷向以研究折衷众说而又不尚旁征博引、主张据《仪礼》本经推导阐发而著称,在当时的礼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通过对从《蠡测》一书具体诠释语料的剖析和解读,抽绎其间体现出来的《仪礼》诠释观、治学趣向、诠释体例、诠释方法、文献引证及诠释视角等众多方面情况,从诠释学角度发覆、审视和反思韦氏《仪礼》研究的特色与阙失,有助于促进当代学人加强韦氏《仪礼》学的深入研究,进而科学而合理地界定《蠡测》一书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地位。
- 邓声国
- 关键词:认知观
- 姜兆锡《仪礼》学研究探析被引量:1
- 2013年
- 在康熙、乾隆年间出现的"张扬朱学派"《仪礼》研究学者中,姜兆锡以问学的博稽群书和独特的《仪礼》诠释方式,引起了许多礼学名家的关注和重视。姜兆锡对《仪礼》的研究,既有对《仪礼》本经及《记》文相关问题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注意通过博稽群书重构礼经文本,形成了以经补经、以传补经、以子书补经、以史补传的独到《仪礼》诠释方式。姜氏《仪礼经传内外编》通过陈述先秦两汉典籍中的各种文献记载和说法,总揽了三代以来有关礼制文化的精华篇章,深入探讨了礼经中蕴涵的义理要素内容,以供识礼者酌古今之宜,而并非以考证、辨析为旨趣,从本质上讲还是一部融义理与礼乐为一炉、力求经史结合的经世致用之作,体现出求真务实的治学作风。
- 邓声国
- 关键词:认知观
- 沈彤《仪礼》学研究浅析
- 2015年
- 在康、乾时期"兼采汉宋"学风的礼学思潮下,吴江沈彤顺应和张扬这一治学风尚,研治《仪礼》并不宗主汉、唐、宋、元众多学者一家之说,而是善于运用考据手段,从郑《注》、贾《疏》、敖氏《集说》等各家训释分歧捕捉入手,剖析前贤各自立说的是非得失,进而形成可信的训释见解。《仪礼小疏》著述体例并不整齐划一,加之考据中偶有"过于推求,转致疏舛"之弊,并没有淹没沈氏在《仪礼》学研究方面的贡献,它开启了乾嘉时期汉学考据派学者注重小学考据的研究学风,揭开了乾嘉时期《仪礼》今古文校勘和注疏类校勘考证的先河,对之后的《仪礼》诠释与校勘实践产生了较大影响。
- 邓声国
- 吴廷华《仪礼》学研究浅析
- 2014年
- 在康、乾时期"兼采汉宋"学风的礼学思潮下,吴廷华顺应和张扬这一治学风尚,其研治《仪礼》在以郑玄注和贾公彦《仪礼注疏》之说为主的基础上,又广泛吸纳往哲时贤的训释成说,从辨明诠释是非入手,结合自身的诠释思考与理念,形成新的训释结论,广综博取特性鲜明。《仪礼章句》体例划一,着眼于简明疏解《仪礼》本经,在离章析句、校勘、释音、仪制训解等方面,皆形成了自身的诠释特色,为乾隆前期《仪礼》学的传播,发挥了其他著作难以替代的"学礼者阶梯"作用。
- 邓声国
- 论张惠言的《仪礼》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作为清代中期尊尚郑学派的一位代表性人物,张惠言在《仪礼》研究方面成就颇丰,著述有《仪礼图》《读仪礼记》等,影响较大。无论是在著述诠释目的、诠释体式、诠释方式方法的选择上,还是在著述的文献引证、文献校勘实践上,或者是对于《仪礼》郑注、贾疏的认知态度上,张惠言的礼经研究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治学趣向。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张惠言的礼经本文诠释并不追求对《仪礼》的通盘解读,更强调前贤礼经诠释疑误的考辨,特色极其鲜明。他延继了通过绘制图标的方式来诠释礼经的手段,所著《仪礼图》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深得皮锡瑞等后来学者的赞赏。
- 邓声国
- 朱轼《仪礼》研究探微
- 2017年
- 清代前期,一部分学者试图跳出传统礼经学的诠释范畴,企求从"礼时为大"的诠释理念出发,在《仪礼》与民间礼俗之间达成一种契合,努力沟通礼经与历代民俗礼制之间的密切关联,发掘民俗中"草蛇灰线"式的《礼》经遗制,江西高安朱轼便是其中一位很有代表性的学者。作为清代前期经俗互贯派礼学研究的一位代表人物,朱轼从矫正时弊、力崇古道的著述目的出发,在康熙后期费时三年,撰述完成了《仪礼节略》20卷,充分彰显和体现了朱轼本人对于儒家传统礼制日常践履教化功用及其实践价值取向的高度体认。朱轼著述《节略》一书时,特别崇尚朱子《仪礼经传通解》中张扬的礼学发展眼光,并从强调礼文的实用性、可操作性视角出发,反对此前许多学者拘泥于遵循以《仪礼》为代表的古礼规制的传统解经做法,提出"古礼当辨正"对待的观点,推崇"凡礼皆以义起"的学术思想,倡导并积极响应现时代礼制重构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与自小戴《礼记》以来的礼学主张可谓一脉相贯,体现出淡化尊经的治礼风格,从而顺应了康熙年间朝廷尊崇和加强礼制文化建设的现实需求。由于朱轼极其关注和重视朱子《家礼》,因而《仪礼节略》在礼目设置和仪文的编排上,与历代专为诠释《仪礼》经文而设的礼经学著作颇为不同,更加重视发覆礼目仪节的明晰度和可操作性,并充分吸纳了陈祥道《礼书图》、聂崇义《三礼图》、朱子《家礼》等著作的礼图诠释成果,将繁文缛节的礼俗规制更加直观化。受当时治学思潮和风气的影响,朱轼同样重视文献搜罗与征引之功效,一方面,《节略》引书旁及晋、唐、宋、明诸礼书,举凡近世儒者论说于礼稍有发明者,辄随所见采入,以求适合;另一方面,又特别讲求文献征引的准确性,所引文献有文辞出入之例,则更订校正之,对当时清廷施行及改�
- 邓声国
- 浦镗《仪礼注疏》校勘考论
- 2014年
- 在乾隆中期礼学昌兴运动中,嘉善学者浦镗所著《仪礼注疏正字》一书开启了《仪礼注疏》类校勘的序幕。无论是校勘对象、校勘底本的选择上,还是校勘方法、校勘范式的实践上,都具有自身的独到之处,形成了鲜明的治学特色,创见良多,但亦得失兼存。
- 邓声国
- 《四库全书总目》之《仪礼》文献纂修思想及学术影响
- 2016年
- 《四库全书总目》作为我国古代卷帙篇幅巨大的一部官修图书目录著作,在对此前各级各类《仪礼》文献进行重新整理、校勘、禁毁等一系列纂修活动中,体现出尊古崇学、广稽博考、贵求专深的《仪礼》学纂修思想,对推动乾嘉时期士人《仪礼》诠释研究风气和治学方法的转变,促进学术界对《仪礼》研究焦点问题的深入思考,以及有关《仪礼》文本的求真性考察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力。
- 邓声国
-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学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