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30130)

作品数:8 被引量:346H指数:8
相关作者:董鸣黄振英张淑敏渠晓霞朱雅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种子
  • 3篇幼苗
  • 3篇种子萌发
  • 3篇萌发
  • 2篇植物
  • 2篇沙埋
  • 2篇沙埋深度
  • 2篇土壤
  • 1篇休眠
  • 1篇盐度
  • 1篇盐生植物
  • 1篇叶片
  • 1篇优势种
  • 1篇有效磷
  • 1篇幼苗出土
  • 1篇幼苗生长
  • 1篇沙丘
  • 1篇生态因子
  • 1篇土壤含水量
  • 1篇土壤有效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5篇董鸣
  • 4篇黄振英
  • 3篇张淑敏
  • 1篇朱雅娟
  • 1篇徐环李
  • 1篇朱选伟
  • 1篇于飞海
  • 1篇胡建莹
  • 1篇蒙艳华
  • 1篇梁士楚
  • 1篇郭柯
  • 1篇渠晓霞

传媒

  • 3篇植物生态学报
  • 3篇生态学报
  • 1篇昆虫学报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沙埋和种子大小对固沙禾草沙鞭的种子萌发与幼苗出土的影响被引量:87
2005年
该文研究了野外条件下不同深度的沙埋对沙鞭(Psammochloavillosa)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的影响,以及温室条件下种子大小对不同深度沙埋后的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的影响。结果表明,沙埋深度显著影响沙鞭的种子萌发率、幼苗出土率和种子休眠率。沙子表面的种子不能萌发。2cm的浅层沙埋时的种子萌发率和幼苗出土率最高,1cm沙埋的种子萌发率和幼苗出土率次之。沙埋深度超过2cm之后,沙鞭的种子萌发率和幼苗出土率与沙埋深度呈负相关。2cm的种子休眠率最低。从2~12cm,种子休眠率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幼苗能够出土的深度(1~6cm),幼苗首次出土所需的时间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而延长。种子大小对沙鞭的种子萌发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在深层沙埋(6cm)时,与小种子相比,大种子产生的幼苗的出土率较高。从2~6cm,大种子形成的幼苗的茎长度都较长。
朱雅娟董鸣黄振英
关键词:沙埋深度种子大小种子萌发幼苗出土幼苗沙埋
高寒草原优势种叶片结构变化与生态因子的关系被引量:21
2008年
为了揭示青藏高原高寒草原优势物种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tii)和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对高原特殊环境的适应性,该文研究了它们的叶片结构在自然环境梯度下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这两个物种叶片的大多数结构特征在各个样地间变化显著,其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紫花针茅叶肉细胞大小随土壤有效K含量的增高而减小,下表皮细胞厚度和韧皮部面积随生长季云盖度的增高而增加,单一导管半径和导管平均面积随生长季月均湿度的增加而增大;青藏苔草上表皮细胞厚度随生长季月均最低温的降低而增厚,泡状细胞厚度(径向直径)随大陆度的增强而增加,上表皮细胞大小随土壤pH值的增大而增大,导管总数和韧皮部面积随土壤速效P含量的增高而增加。青藏苔草的保护组织、光合组织以及综合指标变异系数明显大于紫花针茅,仅维管组织指标变异系数小于紫花针茅。
胡建莹郭柯董鸣
关键词:高寒草原青藏高原
沙鞭(禾本科)种子在沙丘上的萌发策略及幼苗的耐干燥特性被引量:27
2005年
沙鞭是鄂尔多斯高原流动沙丘上分布的多年生禾草。对位于沙层不同深度的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出土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最高的幼苗出土率来自 0 .5~ 2 .0 cm浅层沙埋的种子 ,并且沙埋的深度影响种子萌发的时间。沙埋越深 ,越多的种子不能萌发并且处于强迫休眠的状态。但是 ,当被埋较深种子上层的沙层被移走使种子位于较浅的沙层时 ,种子能够克服强迫休眠。种子的强迫休眠还能够通过改善沙层中的空气含量来克服。在自然生境中 ,沙丘的流动性能够使萌发后的幼苗整个暴露在空气中遭受干旱胁迫 ,或者萌发后的幼苗在因无后续的降雨而变干。但是 ,沙鞭在幼苗的早期具有忍受干燥 ,在下次水合后能够恢复生长的能力。
黄振英董鸣张淑敏
关键词:沙埋深度强迫休眠
海切叶蜂的筑巢和访花行为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研究毛乌素沙地重要野生传粉昆虫海切叶蜂Megachile maritima的筑巢和访花行为对保护其栖息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目测及拍照等方法对海切叶蜂的整个筑巢过程进行了连续观测;以2m×2m样方的方式观测海切叶蜂的访花频率、单花停留时间及日活动规律等访花行为,其中日活动规律每天连续观测,共观测7天。【结果】海切叶蜂在沙土中筑巢,每巢只有一个巢室,其筑巢过程为:寻找合适的筑巢地点,挖巢,构建巢室,采集蜂粮,产卵,封住巢室,筑完一个巢。它连续筑完一个巢大约需要9h。海切叶蜂构建一个巢室需要切取26-29片叶子,为每巢室采集蜂粮11~12次,每巢室内产卵1粒;在塔落岩黄芪和细叶益母草上的平均访花频率分别为(13.23±6.49)朵/min和(16.72±4.84)朵/min,平均单花停留时间分别为(3.08±2.48)s和(2.49±1.31)s。晴天,海切叶蜂在12:00~14:00期间活动较活跃。【结论】海切叶蜂不同个体之间的筑巢行为相似。该蜂在塔落岩黄芪和细叶益母草上的访花过程、访花频率及单花停留时间具有显著的差异。
蒙艳华徐环李
关键词:筑巢行为访花行为蜜源植物
绢毛匍匐委陵菜与土壤有效磷的小尺度空间相关分析被引量:17
2007年
许多学者认为植物空间分布是由在小尺度上起作用的某些土壤因子控制,但对克隆植物种群与土壤变量进行空间格局比较的研究相对较少。该研究主要探讨小尺度上克隆植物与土壤有效磷之间的空间相关性,特别是它们的相似性。土壤和植物样品取自北京东灵山的绢毛匍匐委陵菜(Potentilla reptans var.sericophylla)种群,样方大小为336cm×96cm;采用半方差函数和交互相关图来分析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磷含量空间分布的斑块性结构明显,空间自相关尺度为37.8cm。绢毛匍匐委陵菜的各项测定指标与土壤有效磷的空间格局多数在75-110cm尺度上显著负相关,在110-165cm尺度上相关性不显著;分株数、叶数和匍匐茎生物量在小于50cm尺度上以及根生物量在小于30cm尺度上与土壤有效磷含量的空间格局显著正相关。资源共享和选择性放置克隆分株是绢毛匍匐委陵菜利用小尺度异质性土壤资源的重要生态对策。
梁士楚张淑敏于飞海董鸣
关键词:土壤有效磷分株种群小尺度空间异质性
盐生植物种子萌发对环境的适应对策被引量:131
2005年
盐生环境是一种严峻的胁迫环境,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活史的各阶段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盐生植物是生长在盐渍土壤上的一类天然植物区系,它们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适应盐生生境的特殊生存策略。一般情况下,盐生植物种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植物对盐生环境适应性的重要体现;而植物发育早期对盐度的适应能力又是决定物种分布和群落组成的关键因素。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从盐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机理及植物种子萌发对盐生环境的适应对策两个方面综述了植物种子休眠萌发与盐生环境的关系。
渠晓霞黄振英
关键词:盐生植物盐度温度种子萌发
浑善达克沙地冰草种子萌发、出苗和幼苗生长对土壤水分的反应被引量:61
2005年
研究了浑善达克沙地 4~ 10月份土壤含水量变动情况和冰草种子萌发、出苗和幼苗生长对土壤含水量的响应。结果表明 ,4月下旬至 5月上中旬的土壤含水量对冰草种子萌发、出苗和定居极为关键。控制条件下 ,冰草种子萌发和出苗的最适土壤含水量范围是 12 %~ 2 0 % ,幼苗生长的最适土壤含水量是 12 %。当土壤含水量低于 3% ,冰草种子不能萌发 ,土壤含水量低于 6 %时 ,幼苗不能出土并定居。当土壤含水量达到 16 %时 ,冰草幼苗生物量有所下降。在 6 %~ 8%的土壤含水量条件下 。
朱选伟黄振英张淑敏董鸣
关键词:冰草浑善达克沙地种子萌发种子出苗幼苗生长土壤含水量
Clonal Plasticity in Response to Reciprocal Patchiness of Light and Nutrients in the Stoloniferous Herb Glechoma Iongituba L.被引量:8
2006年
Interconnected ramets of clonal plants can functionally specialize in the uptake of resources from aboveground and/or underground sources. Ramet pairs of the clonal stoloniferous herb Glechoma Iongltuba L. were grown In spatially heterogeneous environments with complementary availability of light and nutrients. Plasticity with respect to root-shoot ratio, fitness-related traits (biomass, number of ramets and dry weight per ramet), morphological traits (lamina area, root length) were experimentally examined. The aim was to understand the adaptation of G. Iongltuba to an environment with reciprocal patchiness of light and soil nutrients by plasticity In Its root-shoot ratio and clonal morpholog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ramets growing In patches with high light Intensity and low soil nutrients into the adjacent opposite patches was Increased in terms of fitness-related traits. However, the performance of those from patches with low light Intensity and high soil nutrients into the adjacent opposite patches was not changed. The root-shoot ratio and clonal morphology were plastic. Morphological traits such as lamina area and root length were altered In a way that enhanced the capture of light resources and soil nutrients. Apparent reciprocal resource transport between the ramets In an environment of reciprocal patchiness of resources can enhance the growth of ramets with complementary resource deficiencies.
Yu Chu Fei-Hai Yu Ming Dong
关键词:LIGHT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