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2167)

作品数:23 被引量:128H指数:6
相关作者:叶思源丁喜桂袁红明赵广明王锦更多>>
相关机构: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0篇湿地
  • 6篇黄河三角洲
  • 6篇沉积物
  • 4篇滨海湿地
  • 3篇三角洲
  • 3篇土壤
  • 3篇金属
  • 3篇痕量
  • 3篇痕量金
  • 3篇痕量金属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植被
  • 2篇生态环境
  • 2篇铁矿
  • 2篇近海
  • 2篇黄铁矿
  • 2篇
  • 1篇氮同位素
  • 1篇地球化学分区

机构

  • 22篇青岛海洋地质...
  • 19篇国土资源部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路易斯安那州...
  • 2篇青岛大学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奥胡斯大学
  • 1篇天津华北地质...

作者

  • 16篇叶思源
  • 11篇丁喜桂
  • 8篇袁红明
  • 7篇王锦
  • 7篇赵广明
  • 3篇宫少军
  • 2篇赵全升
  • 2篇高茂生
  • 2篇李广雪
  • 1篇贺行良
  • 1篇苏新
  • 1篇安乐生
  • 1篇古艳艳
  • 1篇王飞飞
  • 1篇鲁静
  • 1篇张军强
  • 1篇骆丁
  • 1篇丁玉蓉
  • 1篇杨娟
  • 1篇辛一

传媒

  • 13篇海洋地质前沿
  • 2篇海洋地质动态
  • 1篇世界地质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论评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Chines...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15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海N_P营养盐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被引量:3
2009年
海洋中N、P等营养盐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营养元素,是海洋生物生存和繁殖的能量来源。同时,营养盐又具有复杂多变的化学地质作用,使得近海生态环境中营养盐的研究一直是海洋研究的热点之一,对海水营养盐的研究历史几乎与海洋化学发展史同步。由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营养盐的研究成为目前海洋及相关科学研究项目中的核心内容之一。笔者通过回顾当今国内外近海环境营养盐调查研究的历史和综述当今国内外该学科的研究现状,概括了该学科的主要进展,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宫少军叶思源苏新王锦
关键词:营养盐
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土壤对营养成分和碳的扣留被引量:11
2012年
研究碳的扣留和埋藏速率对全球碳收支平衡预算有重要的意义。为了研究碳的年均扣留量,2007年5月,选择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的3种植被,由建林乡附近至河口布设8个剖面,在枯水季节进行剖面原位取样以及含水量、有机碳、总碳和营养成分的实验室分析测试。同时利用黄河三角洲分流河道频繁改动过程中沉积间断所形成的古土壤层作为新生湿地的时间标计算沉积物的沉积速率,从而计算出碳的加积速率。结果表明:虽然湿地沉积物碳的浓度非常低,其总碳与有机碳的浓度分别为<2%和<1%,其土壤的碳氮比为50~53,远高于稳定的湿地土壤同名组分值15~25,但由于研究区较高的沉积速率,其碳的加积速率与世界其它地区的盐沼湿地相当,总碳和有机碳的加积速率分是为594~1771g/(m2·a)和58~228g/(m2·a)。且前者受控于沉积物的沉积速率,与各营养成分总量的加积速率显著相关,而后者主要与有机碳浓度以及其它营养成分Mn、Cu、Zn和Fe等呈显著正相关。该湿地土壤的营养成分可作为湿地演化的端元成分。
丁玉蓉叶思源赵全升
关键词:有机碳营养成分黄河三角洲
Response of the distributary channel of the Huanghe River estuary to water and sediment discharge regulation in 2007
2010年
The water and sediment discharge regulation (WSDR) project, which has been performed since 2002 before flood season every year,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iver management in China. Until 2007, six experiments have been fulfill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e project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o fill the gap of investigations, a study on flood and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ation and channel changing along the distributary channel of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was conducted during the WSDR project period in 2007. The lower channel was scoured rapidly and the channel became unobstructed gradually several days after the flood peak water was discharged from the Xiaolangdi Reservoir. Within four days after the flood peak at 3 000 m3/s entered the distributary, the channel in the river mouth area was eroded quickly. Both the mean values of area and depth of the main channel were tripled, and the maximum flood carrying capacity increased to 5 500 m3/s or more. Then, the river channel was silted anew in a very short time after completion of the WSDR. Favored by the WSDR project, the fiver status in April 2008 became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year before. The adjustment ranges of main channel parameters were about 30%, 10%, and 10% at sections C2, Q4, and Q7, respectively. The process of rapid erosion-deposition was more active 15 km away in the channel from the fiver mouth due to the marine influence. It is reasonable for discharging sediment at concentration peak from Xiaolangdi Reservoir at the end of the flood peak. As a result, the sediment peak reached the river mouth about two days later than that of the water current. In addition, the WSDR project has improv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stuarine wetland. Wetland vegetation planted along the river banks restrained the water flow as a strainer and improved the main channel stability. It is suggested to draw water at mean rate of 150 m3/s from the Huanghe River during flood periods, because at the rate the water in the wetland would be stored and replenis
马妍妍李广雪叶思源张志恒赵广明李景阳周春艳丁文洁杨欣
黄河三角洲ZK1孔岩心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及沉积环境分析被引量:17
2010年
本文选取黄河三角洲5个钻孔岩心的ZK1钻孔,对其剖面沉积物进行了详细的岩性描述、粒度测试和有孔虫鉴定,分析了ZK1孔粒度参数的垂向分布序列。通过计算粒级—标准偏差的变化获得了ZK1孔沉积物中对沉积环境变化较为敏感的粒度组分的范围为3.75~4Ф和>10Ф。敏感粒度组分含量随深度变化的初步分析、各种粒度参数垂向分布特征及有孔虫资料表明,黄河三角洲ZK1孔的沉积环境大致可分为4段:Ⅰ(0~5.14 m)为1904—1976年上三角洲平原沉积;Ⅱ(5.14~17.41m)为1855年以来的下三角洲平原沉积;Ⅲ(17.41~22.6 m)为1855年以前的陆架沉积;Ⅳ(22.6~24.6 m)为潮坪沉积。
丁喜桂叶思源宫少军赵广明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沉积环境
滨海湿地咸水冲淡驱动机理被引量:3
2011年
海陆界面水体相互作用研究是当代国际海岸带生态水文学的热点。滨海湿地的生态水文环境脆弱,浅层地下水及盐度梯度变化对其生长和发育起着控制作用。咸水冲淡驱动力主要是地下水动力作用、盐度驱动下的水化学运动作用和海洋潮汐作用的叠加效应。通过国内外学者近30年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滨海湿地咸水冲淡研究程度及进展情况,认为掌握咸水冲淡驱动机理及水盐运移行为,对于合理选择相应有效的滨海湿地保护和水文修复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国际上已有的相关研究较多,而国内相关研究相对较少。
高茂生叶思源袁红明赵广明丁喜桂
关键词:滨海湿地
微生物的环境修复功能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1年
介绍了微生物的分类鉴定方法和应用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利用微生物在污水处理、赤潮和石油化工污染等方面进行防治和治理的一些研究成果及典型实例,结合当前我国所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指出微生物修复技术是我国今后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前景。
王飞飞宫少军
关键词:微生物生态环境环境修复
浙江台州湾潮间带沉积物痕量金属形态及其黄铁矿矿化程度
2011年
在浙江椒江口潮间带采集了3个未扰动沉积物柱状样,并采用分级提取方法获得了沉积物各痕量金属的活性态和黄铁矿态分量,同时采用冷扩散法测试了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结果表明:研究区痕量金属黄铁矿矿化程度(DOP)较低,痕量金属存在较大的活性,容易参与水生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但各元素的痕量金属黄铁矿矿化度(DTMP)存在较大差别,即元素As和Hg的DTMP值最大,Cu、Zn、Cd、Cr和Ni中等,Pb和Mn最小。控制黄铁矿矿化程度的因素包括沉积物是否存在大量的有机碳(OrgC)、AVS以及是否存在隔氧的还原系统。
叶思源丁喜桂袁红明赵广明王锦
关键词:沉积物痕量金属
辽河三角洲不同植被类型湿地系统系统呼吸和甲烷释放研究
湿地生态系统被认为是重要的碳汇之一,在全球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为了研究辽河三角洲不同植被类型湿地的系统呼吸通量和甲烷释放通量,评价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固碳能力,于2012年和2013年的植物生长季(4-11月)利用静态箱法...
叶思源余雪洋魏孟杰赵广明袁红明丁喜桂王锦
关键词:湿地
文献传递
黄河三角洲地下水关键水盐因子及其植被效应被引量:32
2011年
为了解黄河三角洲地下水生态环境功能,采用数理统计、地统计和同位素方法及3S技术,对"地下水-陆生植被"系统中关键水盐因子及其植被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区域典型植被主要以埋深普遍较浅(1.0~3.0 m)的地下水为水源,说明地下水是生态环境的敏感要素。潜水c(Cl-)与c(TDS)均呈显著的方向性空间变异(沿地下水流向二者浓度递增),且二者具有空间分布一致性(R=0.999),表明Cl-是潜水水质的主控离子。归一化植被指数(INDVI)与潜水c(Cl-)间呈较显著的Logistic关系,揭示潜水c(Cl-)是地下水这一生态环境敏感要素中的关键因子,其对上覆植被强烈的胁迫和驱动作用引发了区域典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应特别重视植被与潜水c(Cl-)间极为密切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积极采取有效的人为调控措施。
安乐生赵全升叶思源刘贯群丁喜桂
关键词:地下水水文化学植被黄河三角洲
环渤海湿地沉积物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分布特征及其对湿地土壤风化的影响被引量:2
2022年
【研究目的】球囊霉素作为丛枝菌根真菌(AMF)分泌的一种难降解土壤蛋白,广泛分布于陆地生态系统中,是长期碳贮的重要组成。当前鲜有研究涉及其在滨海湿地中的分布。基于此,本文对中国环渤海主要滨海湿地表层沉积物中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RSP)的空间分布进行表征,探讨不同湿地生境下GRSP分布及其对沉积物风化的指示意义。【研究方法】本文选取辽河三角洲、北大港和黄河三角洲湿地作为研究区,对166个表层样(0~5 cm)和4个柱状样(0~35 cm)的GRSP、粒度以及常量元素进行测定,并计算化学蚀变系数(CIA)。【研究结果】研究区GRSP在空间上的动态变化受植被类型影响显著,范围在0.06~11.31 mg/g,均值为(2.35±0.16) mg/g;沉积物以粉砂质砂和砂为主,CIA值分布范围为44.79~69.59,部分区域达到中等化学风化;CIA与GRSP呈显著相关(R=~0.49,p<0.01),总体上CIA随GRSP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结论】GRSP在滨海湿地沉积物中的分布受到生境差异性的影响,其与CIA的相关性表征AMF及其代谢产物在地质体风化过程中发挥了潜在的生态功能。
周攀叶思源王锦于长斌袁红明裴理鑫丁喜桂杨娟HANS Brix
关键词:化学风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