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70160)
- 作品数:6 被引量:46H指数:4
- 相关作者:陈进白智林刘志秋高秀霞周会平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深圳仙湖植物园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 澜沧舞花姜繁殖生物学特性及其进化意义探讨被引量:22
- 2004年
- 舞花姜属(Globba)植物具有多样的繁殖策略。分布于西双版纳的澜沧舞花姜(Globbalancangensis)自然条件下既能结实,同时又能在花序下部产生珠芽。通过对澜沧舞花姜的花部性状、花粉活力、传粉昆虫的访花行为、结实状况、珠芽产量等多方面的观测,初步了解了澜沧舞花姜的繁殖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澜沧舞花姜具有雄花及两性花同株的性表达特征。雄花及两性花的花粉在中午 12∶0 0以前活力很高,之后雄花的花粉活力急剧下降,而两性花的花粉到 16∶0 0仍有萌发能力。澜沧舞花姜在花序上产生雄花及两性花,每个花序每天仅开少量的花,其中 5 0 %的时间仅开雄花或两性花,在整个种群中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暂时性的雄花两性花异株现象,从而增加了异交的可能性。澜沧舞花姜雄花的存在为P/O低的两性花提供了花粉补贴,这使得它可以通过调节雄花与两性花比例来调节种群的P/O,从而保证一定的结实能力。人工自交与异交下结果率没有差异,但自交结实率显著低于异交结实率,表明澜沧舞花姜有明显的自交不亲和现象。排蜂(Megapisdorstata)和黄绿彩带蜂(Nomiastrigata)是澜沧舞花姜的主要访花昆虫,其中排蜂是它的有效传粉昆虫。
- 刘志秋陈进白智林
- 关键词:繁殖生物学进化珠芽
- 西双版纳不同地点和生境鼠类及蚂蚁的多样性比较被引量:8
- 2007年
- 于2004年4月至2005年5月在西双版纳的3个不同地点(勐仑植物园、新山和补蚌)选择荒地、野芭蕉林和森林3种不同植被类型的生境,对2个重要的雨林种子传播类群——鼠类和蚂蚁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采用铗日法捕获9种鼠共97只,采用陷阱法捕获104种蚂蚁共2600头。结果表明,蚂蚁聚集生活在干燥的荒地生境中,而鼠类则集中生活在食物资源丰富的野芭蕉林生境中。不同地点鼠的种类和数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不同地点蚂蚁的种类和数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生境鼠和蚂蚁的种类和数量均差异显著(P<0·05)。地点和生境对2个类群分布有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也通过它们对种子散布的不同作用,最终影响地区内植被的更新和循环。
- 孟令曾高秀霞
- 关键词:鼠类蚂蚁生境物种多样性群落相似性
- 养分供应对3种舞花姜属植物繁殖方式的影响被引量:4
- 2006年
- 该研究选用的3种舞花姜属植物中,毛舞花姜(Globba barthei)和双翅舞花姜(G.schomburgkii)自然条件下开花不结实,以珠芽进行繁殖;异果舞花姜(G.racemosa)则同时以种子和珠芽进行繁殖。在人工栽培条件下,高养分处理显著增加毛舞花姜的珠芽干重((1.11±0.10)g vs.(3.08±0.69)g,p=0.0107)、珠芽数量((30.58±2.92)vs.(74.74±9.73),p=0.0004)、珠芽大小((10.5±1.48)mg vs.(53.50±11.42)mg,p=0.0015)、植株营养体重((3.99±0.23)g vs.(9.67±1.17)g,p=0.0002)和双翅舞花姜的珠芽数量((51.74±3.64)vs.(108.71±21.52),p=0.0181)。不同养分条件下两种舞花姜的开花数量无显著差异。人工去除珠芽、花对两种舞花姜植株当年生花和珠芽的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自然条件下异果舞花姜不同居群间珠芽大小、珠芽数、珠芽重、果实重、种子数和营养体重等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异果舞花姜各居群植株珠芽数和营养体重(r=0.901,p<0.05)、珠芽重和珠芽大小(r=0.849,p<0.05)呈显著正相关;果实重和种子数(r=0.998,p<0.05)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提供的信息量分别为50.575%、18.204%和11.883%,其中第一主成分中的全氮(0.959)、速效氮(0.885)和有机质(0.821)负荷量最大,第二主成分中土壤速效磷(0.824)负荷量最大。植株营养体重和土壤速效磷极显著正相关(r=0.906,p<0.01),珠芽大小与全氮(r=0.798)、速效氮(r=0.780)和有机质(r=0.821)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果实重和种子数与土壤因子相关性不显著(p<0.05)。3种舞花姜的无性繁殖器官更易受到养分供应的影响,有性繁殖器官对养分供应变化响应不显著,有性和无性繁殖之间似不存在补偿关系。
- 高秀霞陈进周会平白智林
- 关键词:有性繁殖无性繁殖营养生长土壤因子
- 舞花姜属3种植物繁殖策略比较被引量:4
- 2004年
- 选择自然分布于西双版纳地区的毛舞花姜(GlobbabartheiGagnepain)、双翅舞花姜(G.schomburgkiiJ.D.Hooker)和澜沧舞花姜(G.lancangensisY.Y.Qian)为实验材料,比较了3种植物的有性和无性繁殖特性。毛舞花姜和双翅舞花姜在自然状况下开花不结实,人工自交与异交、人工去除珠芽均不能使其恢复有性繁殖能力;花粉败育(毛舞花姜)或花粉活力低(双翅舞花姜,花粉萌发率<12%)可能是这2种植物不能结实的主要原因。毛舞花姜和双翅舞花姜均以珠芽为主要繁殖体,一年生植株每花序产珠芽分别为16.46±3.56(平均值±标准差,N=60)和14.25±3.63(平均值±标准差,N=153)。澜沧舞花姜具有雄花两性花同株的性表达特征,自然状态下以种子繁殖为主,结实率(种子/胚珠比)可达64.5%±12.1%(N=36),人工自交结实率显著低于异交结实率,有明显的自交不亲和现象;花序上产生少量珠芽[每花序产珠芽2.24±1.41(平均值±标准差,N=184)]。此外,3种舞花姜属植物还具有通过地下茎进行克隆繁殖的能力。3种舞花姜属植物的拜访昆虫均为蜂类,毛舞花姜的拜访昆虫只有排蜂(Megapisdorstata)。双翅舞花姜拜访昆虫主要为排蜂、黄绿彩带蜂(Nomiastrigata)及木蜂(Xylocopasp.);澜沧舞花姜的拜访昆虫主要为排蜂和黄绿彩带蜂。
- 刘志秋陈进白智林
- 关键词:珠芽繁殖生物学
- 具混合繁殖策略的草本植物异果舞花姜的居群遗传结构(英文)被引量:1
- 2008年
- 居群遗传结构的形成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繁殖方式可能对居群内遗传变异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距离隔离也是居群间变异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异果舞花姜(Globba racemosa)具有混合繁殖策略(以种子进行有性繁殖和以珠芽进行无性克隆繁殖)。调查分布于云南的7个异果舞花姜居群间有性与无性克隆繁殖的差异。采用ISSR标记研究各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与克隆多样性,探讨繁殖方式和距离隔离对居群遗传结构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异果舞花姜各个居群存在一定的繁殖差异。ISSR结果显示,该种在种水平上呈现较高水平的遗传变异(PPB=71.19%),大部分的变异来自于居群间(GST=0.5907)。同时,异果舞花姜具有较高水平克隆多样性(G/N=0.88)。遗传多样性和克隆多样性与繁殖水平的变异间相关性不明显,说明繁殖方式不是居群遗传结构形成的必要和决定性的因素。居群间的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显著相关(r=0.68,p<0.05),表明距离隔离是居群间遗传变异形成的重要原因。其它因素(如少量新有性个体的补充、细胞突变、奠基效应等)也对异果舞花姜居群遗传结构的形成和维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 周会平陈进张寿洲
- 关键词:有性繁殖克隆多样性
- 蚂蚁对澜沧舞花姜种子散布及种苗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被引量:12
- 2004年
- 在野外系统观测了澜沧舞花姜 (Globbalancangensis) 1 8个果实共 2 1 6粒种子的散布过程。共有 1 0种蚂蚁参与了澜沧舞花姜的种子散布 ,距离为 0 .0 1~ 3.35m ,平均距离 (0 .4 7± 0 .0 3)m(平均值±SE ,n =2 1 6 )。其中最重要的 3种蚂蚁是横纹齿猛蚁 (Odontoponeratransversa)、大头蚁 (Pheidolesp .)和黄足厚结猛蚁 (Pachycondylaluteipes) ,其出现频率分别为 6 1 %、5 0 %和 2 8% ,散布的平均距离分别为 (0 .6 0± 0 .0 9)m、(0 .2 0± 0 .0 1 )m和 (0 .32± 0 .0 5 )m。从总体上看 ,蚂蚁促进了种子的分散 ,降低了种子的聚集程度。横纹齿猛蚁对于种子上的油质体最为敏感 ,对人工去除了油质体的种子不搬运 ,对种子散布距离较远 ,暗示了其与澜沧舞花姜之间可能存在更紧密的互惠关系。野外样方调查结果表明 ,在 3种舞花姜属植物中 ,以种子繁殖为主的澜沧舞花姜种苗之间的平均最近距离为 (36 .8± 1 .4 5 )cm(平均值±SE ,n =74 ) ,显著大于以珠芽繁殖为主的毛舞花姜 (Globbabarthiri)的 (2 9.8± 2 .70 )m(n =34) (t73 ,3 3 =2 .1 1 ,p =0 .0 37)和异果舞花姜 (Globbaracemosa)的 (2 8.7± 3.1 6 )cm(n =32 ) (t73 ,3 1 =2 .33,p =0 .0 2 2 ) ;澜沧舞花姜的种苗聚集程度 (Z =- 1 .70± 0 .1 9)显著小?
- 陈帆陈进刘志秋张玲刘勇白智林
- 关键词:蚂蚁种子散布种苗互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