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0574)

作品数:6 被引量:5H指数:2
相关作者:马毅何晓顺陈颖华卢新军朱晓峰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移植术
  • 3篇移植术后
  • 3篇术后
  • 3篇肝移植
  • 3篇肝移植术
  • 3篇肝移植术后
  • 2篇移植物
  • 2篇原位
  • 2篇原位肝移植
  • 2篇原位肝移植术
  • 2篇原位肝移植术...
  • 2篇细胞
  • 2篇免疫
  • 2篇免疫保护
  • 2篇免疫保护作用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瘤
  • 1篇心脏
  • 1篇心脏移植
  • 1篇旋毛虫

机构

  • 6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6篇马毅
  • 5篇何晓顺
  • 4篇陈颖华
  • 3篇朱晓峰
  • 3篇廖冰
  • 3篇卢新军
  • 1篇郭志勇
  • 1篇胡安斌
  • 1篇邓荣海
  • 1篇欧阳杰
  • 1篇王国栋
  • 1篇黄晓春
  • 1篇薛志诚

传媒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过表达SOCS1分子的树突状细胞诱导T细胞无能及其对小鼠移植物的免疫保护作用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过表达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1(SOCS1)的树突状细胞(DC)对T细胞功能的影响和对小鼠移植物的免疫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腺病毒将SOCS1基因转入小鼠DC,观察SOCS1基因修饰DC表型及功能变化;建立小鼠同种异体胰岛移植模型,各组受体于术前24 h分别输入DC、DC-SOCS1细胞或磷酸盐缓冲液(PBS),术后观察各组移植胰岛存活时间,并于术后第7天检测受体糖耐量、移植胰岛的病理学改变、脾脏及引流淋巴结内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含量变化。结果DC-SOCS1表诱导T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弱于DC(19.9%比51.1%,P〈0.05)。DC-SOCS1组移植胰岛平均生存时间为(37.00±2.19) d,较空白组[(20.00±0.55) d,P=0.008]及DC组[(10.00±0.45) d,P=0.001]均显著延长。移植术后第7日,DC-SOCS1组受体较其他组对葡萄糖的耐受良好,组织学结果表明DC-SOCS1组受体胰岛移植物活性更优。DC-SOCS1组小鼠脾脏内辅助性T细胞(Th1)及细胞毒性T细胞(Tc1)的含量[(9.92±1.57)%,P=0.027]、脾脏内CD4+细胞[(17.77±2.80)%,P=0.007]、CD8+细胞[(14.92±2.18)%,P=0.004]及引流淋巴结内的CD4+淋巴细胞[(26.00±2.02)%,P=0.034]明显减少。结论SOCS1基因抑制DC成熟,诱导T细胞无能并保护胰岛移植物。
卢新军薛志诚章旭之邓荣海马毅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胰岛移植
巨大肝动脉瘤1例报告
2015年
肝动脉瘤破裂发生率高,瘤体破裂可造成低血容量性休克,危及病人生命。我院收治1例巨大肝动脉瘤病人,报告如下。
邓庚国陈颖华马毅廖冰何晓顺
关键词:肝动脉瘤血管重建术
原位肝移植术后迟发性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
2015年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迟发性急性排斥反应(LAR)的发病特点、处理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外科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398例原位肝移植患者中发生LAR(肝移植术后6个月后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的48例患者(LAR发生率为12.1%)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男性43例,女性5例;年龄18 ~70岁,平均(52±13)岁;体重指数15.4 ~ 30.4 kg/m2,平均(22.1±4.5)kg/m2.病因包括乙肝及丙肝后肝硬化16例(33.3%),重症肝炎14例(29.2%),原发性肝癌9例(18.5%),酒精性肝硬化5例(10.4%),自身免疫性肝病1例(2.1%),其他3例(6.3%).通过门诊、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术后累积生存率曲线.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术后发生LAR的中位时间为23.6个月,以术后1~3年最为多见(26/48,52.4%).按Banff病理分级标准,轻、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分别为35、11、2例.调整免疫抑制方案后,总痊愈率达81.3%.耐激素治疗患者的LAR发生率为11.8% (4/3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免疫抑制不足(P =0.008)和激素冲击无效(P =0.003)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LAR是肝移植术后少见并发症,免疫抑制不足及激素冲击无效是影响LAR预后的危险因素,改善患者依从性和加强血药浓度监测可提高其生存率.
黄晓春陈颖华马毅廖冰朱晓峰何晓顺
关键词:肝移植移植物排斥
旋毛虫免疫逃避机制对诱导小鼠移植心脏免疫保护作用的影响
2015年
目的 观察旋毛虫免疫逃避机制对诱导小鼠移植心脏免疫保护作用的影响,探讨可应用于临床的新抗排斥途径.方法 小鼠心脏移植术前28 d,实验组每只受体小鼠(C57 BL/6)以300条旋毛虫肌幼虫经口感染,供体小鼠(BALB/c)未感染,同时设立急性排斥反应组以及同系移植对照组,观察各组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术后第7天获取供心并观察移植物排斥病理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受体脾脏淋巴细胞中CD4^+、CD8^+T淋巴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s)的改变.结果 实验组小鼠行心脏移植术后,移植物存活时间明显比急性排斥组延长(24d比11d,P<0.01);移植物病理结果显示排斥反应减轻;实验组CD8^+T淋巴细胞比例为36.6%,较急性排斥组(48.8%)明显下降(P<0.01),但CD4^+T淋巴细胞比例未见明显变化;实验组Tregs比例为16.9%,明显高于急性排斥组(10.8%,P<0.05).结论 旋毛虫感染降低脾脏CD8^+T淋巴细胞比例,促进Tregs增殖,减轻小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对小鼠移植心脏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邓庚国卢新军马毅廖冰陈颖华王国栋何晓顺
关键词:旋毛虫免疫逃避心脏移植
原位肝移植术后耐激素性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诊治策略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耐激素性急性排斥反应(SRAR)的诊断依据和治疗策略。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实施的1038例原位肝移植患者进行分析和总结,共有153例患者发生169次急性排斥反应(AR),其中16例对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无应答,确诊为SRAR。回顾性分析此16例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隋况。结果采用x2检验或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患者肝移植术后AR的发生率为14.74%(153/1038),SRAR在AR患者中的发生率为9.47%(16/169)。16例SRAR患者中,3例患者接受CD3单克隆抗体(OKT3)治疗,9例患者接受抗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治疗,4例患者接受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治疗。16例SRAR患者中,12例患者经治疗后SRAR得以逆转,逆转率为75%,4例患者治疗无效病死,病死率为25%。结论肝移植术后SRAR发生率较低,但预后差。SRAR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肝穿刺病理结果以及经用甲基强地松龙冲击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继续恶化的病程经过来综合判断;在治疗方面,ATG和OKT3对多数患者有明显疗效,而ATG逆转率高,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可望成为SRAR的一线治疗选择。
卢新军陈颖华马毅朱晓峰何晓顺
关键词:肝移植
CD4^+T细胞三磷酸腺苷值及T细胞亚群测定在肝移植术后免疫功能监测中的应用
2014年
目的探讨CD4^+T细胞三磷酸腺苷(ATP)值及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在肝移植术后免疫功能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集48例行肝移植术后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样本,采用Irnmuknow免疫细胞功能测定试剂盒,检测CD4^+T细胞ATP值;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细胞的比例。结果正常人、稳定组、感染组与急性排斥组ATP值分别为(331±103)、(364±125)、(182±104)和(479±116)μg/L,急性排斥组明显高于感染组(P〈0.01);稳定组与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明显降低(P〈0.01);稳定组与急性排斥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稳定组CD4^+细胞百分比为(33.23±11.34)%,感染组为(25.53±6.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4^+T细胞ATP值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CD4^+细胞百分比能较好地反映肝移植患者术后免疫功能。
欧阳杰郭志勇马毅胡安斌朱晓峰何晓顺
关键词:肝移植CD4^+T细胞淋巴细胞亚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