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60515)

作品数:13 被引量:28H指数:3
相关作者:吴小平欧阳珊谢广龙徐亮刘息冕更多>>
相关机构:南昌大学中国科学院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鄱阳湖
  • 3篇物种
  • 3篇物种多样性
  • 3篇贝类
  • 2篇大型底栖动物
  • 2篇底栖动物
  • 2篇群落
  • 2篇群落结构
  • 1篇淡水
  • 1篇淡水贝类
  • 1篇地貌
  • 1篇电镜
  • 1篇电镜观察
  • 1篇定居
  • 1篇多样性
  • 1篇新种记述
  • 1篇岩溶
  • 1篇岩溶地貌
  • 1篇扫描电镜
  • 1篇扫描电镜观察

机构

  • 13篇南昌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金华职业技术...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13篇吴小平
  • 12篇欧阳珊
  • 6篇谢广龙
  • 5篇徐亮
  • 3篇刘息冕
  • 3篇张铭华
  • 2篇姜娇
  • 2篇刘益搏
  • 2篇宋世超
  • 2篇武瑞文
  • 1篇甘武
  • 1篇陈家宽
  • 1篇凌高
  • 1篇曾旻
  • 1篇梁彦龄
  • 1篇肖晋志
  • 1篇刘月英
  • 1篇陈德牛
  • 1篇雷光春
  • 1篇安长廷

传媒

  • 5篇南昌大学学报...
  • 2篇生命科学研究
  • 2篇海洋科学
  • 1篇湖泊科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热带地理
  • 1篇四川动物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楯螺科一新记录——平边笠贝(Ferrissia parallelus Haldeman,1841)
2013年
我国对楯螺科种类的研究很少.在湖北保安湖,以及江西省南昌市艾溪湖、前湖,德安县共青城和庐山等地湖泊、池塘、溪流生境发现该科在我国的一新记录种平边笠贝Ferrissia parallelus,并对其贝壳形态、齿舌和栖息生境作了详细描述.目前,我国大陆已记录该科物种4种.
徐亮甘武谢广龙欧阳珊梁彦龄吴小平
中国蚌科一新记录属种——扁平拟无齿蚌(Pilsbryoconcha compressa von Martens,1860)被引量:1
2013年
记述了在广东从化发现的中国蚌科一新记录属、一新记录种,即拟无齿蚌属Pilsbryoconcha,扁平拟无齿蚌Pilsbryoconcha compressa von Martens,1860,对其贝壳形态作了详细描述.介绍了该属物种的主要鉴别特征和分布地区.结合已有资料,推测本属可能在我国华南地区有更广泛的分布.
张铭华谢广龙徐亮刘月英吴小平
江西弯螺属一新种记述(肺螺亚纲,柄眼目,扭轴蜗牛科)被引量:2
2014年
整理江西岩溶地貌陆生贝类标本时,经比对鉴定发现一新种,即石钟山弯螺Sinoennea shizhongshanensis sp.nov.,隶属肺螺亚纲柄眼目扭轴蜗牛科弯螺属。对新种形态特征和栖息环境进行了详细描述,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新种齿舌的细微结构,并与其近似种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姜娇陈德牛吴小平欧阳珊
关键词:肺螺亚纲柄眼目扭轴蜗牛科弯螺属
龙骨蛏蚌消化管、外套膜和鳃的扫描电镜观察被引量:1
2017年
利用扫描电镜首次对龙骨蛏蚌的消化管、外套膜和鳃进行了观察研究,消化管包括唇瓣、食道、胃、盘旋肠、直肠以及肛门。消化管各段内表面均具有纤毛,纤毛密集细长;盘旋肠和直肠内表面还具有微绒毛;在食道、胃和盘旋肠内表面可见分泌细胞;分泌细胞夹杂在纤毛柱状细胞之间,呈棒状突起。外套膜内表皮呈不规则的板块状结构,具沟和嵴,沟嵴上分布有纤毛和微绒毛,纤毛柱状细胞间夹杂较多的分泌细胞;外表皮表面相对平滑,无明显的沟嵴,表面仅分布有微绒毛,未见大量分泌细胞和球状颗粒。鳃表面布满纤毛,每条鳃丝由前纤毛、前侧纤毛和侧纤毛组成,这些结构在食物的选择与运输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对进一步了解龙骨蛏蚌的摄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曹艳玲吴小平欧阳珊
关键词:消化管外套膜扫描电镜
基于淡水蚌类的生物学特征预测种群局部定居率和灭绝率——以鄱阳湖为例被引量:2
2017年
淡水蚌类是全球最受威胁的动物群之一.加强淡水蚌类灭绝机制的研究,对促进野生淡水蚌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淡水蚌类具有独特的生活史,发育过程中的钩介幼虫必须依赖于宿主鱼才能完成变态发育.淡水蚌局部种群之间的交流是通过宿主鱼的迁移和幼虫漂流来实现的.通过对鄱阳湖12个采样地点调查,计算了39种淡水蚌的局部定居率和灭绝率,利用一般线性模型,通过比较最低赤池信息准则和许瓦兹贝叶斯准则来评估淡水蚌类的8个生物学特征对预测种群局部定居率和灭绝率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淡水蚌类的生物学特征与局部定居率和灭绝率存在相关性,可以用来预测种群局部定居和灭绝,其中种群结构和繁殖时期这两个生物学特征是预测局部定居率的最佳组合模型,分布密度、繁殖能力、保护现状和运动能力是预测局部灭绝率的最佳结合模型.就鄱阳湖淡水蚌类而言,局部灭绝率显著超过局部定居率,表明局部种群隔离程度正在加重,面临着严重的种群灭绝危机.
武瑞文高博宇兰志春张铭华欧阳珊吴小平
关键词:生物学特征鄱阳湖
江西铜钹山自然保护区贝类物种多样性被引量:1
2014年
基于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调查的江西铜钹山自然保护区贝类资源,研究保护区内贝类的物种多样性,以及在不同生境类型下的分布规律和区系与动物地理组成,探索该地区内贝类物种组成和栖息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共采得贝类42种及亚种,分别隶属于2纲4目16科28属。其中,淡水贝类15种,分别隶属于2纲3目7科10属;陆生贝类27种,分别隶属于1纲3目9科18属,其中有3种为江西的新记录:小柱倍唇螺(Diplommatina paxillus)、三重真卷螺(Euplecta trifilaris)和小石环肋螺(Plectotropis calculus)。淡水贝类优势种为放逸短沟蜷(Semisulcospira libertine)和小土蜗(Galba pervia),陆生贝类优势种为扁恰里螺(Kaliella depressa)、弗氏巴蜗牛(Bradybaena fortunei)和灰尖巴蜗牛(Bradybaena ravida ravida)。贝类动物地理区系组成以东洋界为主,共22种,占总种数的52.38%。采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dMA、Shannon-Wiener(1949)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对在不同生境类型下的贝类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灌丛生境陆生贝类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最高,针阔混交林生境的均匀度指数最高。根据Jaccard公式计算并比较铜钹山与邻近自然保护区陆生贝类物种相似性系数发现:铜钹山自然保护区陆生贝类物种较丰富;与阳际峰自然保护区陆生贝类物种相似系数较高,为23.33%,与湖南莽山自然保护区物种相似性系数较低,为6.45%,并对其相似性差异进行了原因分析。
欧阳珊姜娇林向阳周少华谢广龙宋世超林昌勇汪文敏邓谱涓吴小平
关键词:贝类物种多样性区系分布
鄱阳湖流域淡水贝类物种多样性、分布与保护被引量:14
2013年
摘要:为探究鄱阳湖流域淡水贝类物种多样性及分布,2011-2012年对鄱阳湖及部分“五河”干流淡水贝类进行调查。结合历史资料,共记录淡水贝类122种,隶属于15科39属,主要由田螺科(Viviparidae)、豆螺科(Bithyniidae)、肋蜷科(Pleuroseridae)、椎实螺科(Lymnaeidae)、扁蜷螺科(Planorbidae)、蚌科(Unionidae)和蚬科(Corbiculidae)组成。流域内以鄱阳湖的物种丰富度最高,108种;中国特有种丰富,各水体特有种比例均超过50%;优势种主要是梨形环棱螺、铜锈环棱螺和河蚬等。与历史资料相比,鄱阳湖淡水双壳类和腹足类物种丰富度均显著减少,人为干扰仍是淡水贝类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大贝类栖息地保护力度。
张铭华徐亮谢广龙刘益搏刘息冕宋世超欧阳珊吴小平
关键词:鄱阳湖流域淡水贝类物种丰富度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鉴定蚌类的寄生钩介幼虫
2015年
淡水蚌类发育过程中的钩介幼虫需要寄生在鱼鳃或鳍上,由于幼虫体型微小,依据其形态鉴定蚌种较困难,因此难以准确确定蚌类寄主鱼种类。通过提取寄生在黄颡鱼鳃上的已知蚌种三角帆蚌钩介幼虫DNA,扩增线粒体COI基因并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计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结果表明:寄生的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和三角帆蚌聚为一支,置信度为100%,且种内分支明显小于种间分支长度。种内遗传距离为0.003,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238,种间遗传距离为种内遗传距离的79.3倍。说明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分子标记,能够正确鉴定寄生钩介幼虫蚌种,为确定淡水蚌类寄主鱼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武瑞文欧阳珊门吉帅苏金荟彭一晖张根芳吴小平
关键词:COI基因
江西柘林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被引量:5
2014年
2012年8月至2013年4月对柘林水库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4次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2种,隶属3门18科31属,其中软体动物门12种、节肢动物门12种、环节动物门8种。优势种为中华颤蚓Tubifex sinicus。柘林水库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密度为620.42ind./m2,年平均生物量为16.05g/m2。密度季节变化为春季高,夏季低,生物量季节变化为春季高,秋季低。库湾及库区底栖动物较为丰富。功能摄食群中撕食者、滤食者和收集者季节变化明显,刮食者与捕食者变化较为平稳。水库中底栖动物优势类群多为耐低氧的寡毛类。
曾旻廖兵安长廷李龙吴小平欧阳珊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柘林水库
城市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
2013年
2011年2月~2012年3月,对南昌市3个城市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季节动态进行研究。3个湖泊共记录大型底栖动物52种及亚种,隶属于7纲21科43属,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梨形环棱螺Bellamyapurificata、花纹前突摇蚊Procladiuschoreus、粗腹摇蚊Pelopia sp.及羽摇蚊Chironomusplu-mosus;各湖泊的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东湖108.45 ind/m2,75.89 g/m2;青山湖1520.89ind/m2,123.04 g/m2;前湖607.22 ind/m2,13.66 g/m2。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在湖泊间差异显著(F=4.21,P<0.05),同一湖泊密度季节差异不显著(F=0.99,P>0.05);湖泊间及同一湖泊不同季节生物量差异均不显著(F=2.15,P>0.05;F=0.58,P>0.05)。不同干扰程度下的城市湖泊,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比重有各自的特点。东湖无论从密度或生物量看,均表现为以刮食者为主,占总密度的51.03%,总生物量99.50%;而青山湖和前湖从密度看,则以直接收集者为主,分别占总密度的76.49%和59.63%,从生物量看,以过滤收集者为主,分别占总生物量的79.75%和61.59%。
刘息冕俞薇李天胜欧阳珊吴小平
关键词:城市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功能摄食类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