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02808)
- 作品数:5 被引量:3H指数:1
- 相关作者:刘学斌沈蜜更多>>
- 相关机构:天津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 意义评估与路径选择——对公正与和谐问题的理论思考
- 2014年
- 公正、秩序、和谐都是和谐社会的特征,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但是,公正、秩序、和谐在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对和谐社会的意义并不相同。其中,公正才是和谐社会的首要价值。只有在公正的前提下才会有真正的秩序和和谐。公正的制度安排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公正的制度安排在社会中扮演了无偏私仲裁人的角色,从而实现利益的公正分配。在建设和谐社会时要避免两种不良倾向:将和谐、秩序理解为无冲突、无矛盾;将和谐简化为秩序,甚至稳定。
- 刘学斌
- 关键词:公正秩序和谐社会
- 目标、主体与方式:中国古典国家治理观析论
- 2015年
- 中国当前语境中的国家治理既不是中国政治传统的简单延续,也不是西方理论的机械搬用,而是结合中国国情和需要综合创新的结果。以此为准,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社会中存在大量国家治理实践和思想。中国古典国家治理观的特色体现在:以秩序作为国家治理的首要目标,以君为主导,多方参与的治理主体,以因顺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这些虽然是传统社会的产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治理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可以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参考。
- 刘学斌
- 关键词:中国历史文化
- 选立正长、尚同一义:墨子政治秩序观论析被引量:2
- 2015年
- 政治秩序的重建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关注的核心问题。墨家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墨子对政治秩序问题形成了较系统的理论观点。墨子设想了一个一人一义、各是其义并可能导致社会混乱无序、崩溃解体的自然状态,并以之作为政治秩序的起点。进而,由社会摆脱无序建立秩序的需求出发,论证了一个以天子为核心的庞大、复杂的国家体系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最后,设计了一条在国家主导和控制下,由下到上逐级尚同一义,以统一人们的思想、行动进而形成和维护政治秩序的路径。
- 刘学斌
- 关键词:墨子政治秩序
- 礼“术”与法“术”:儒法对处理君臣关系的不同思考
- 2015年
- 君臣关系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政治关系之一,也是政治思想家研究的主要课题。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大思想流派均主张在处理君臣关系时应运用术。其差异在于,儒家将君臣关系定位于道义关系,在处理君臣关系上以礼为范,侧重于对君臣双方的规约,可称之为礼“术”。法家则将君臣关系视为利害关系,其用于君臣关系的术单纯从君利出发,为君主驾驭群臣出谋划策,可称为法“术”。
- 沈蜜刘学斌
- 关键词:荀子韩非子君臣关系
- 先秦儒法政治秩序观析论被引量:1
- 2014年
- 儒、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对政治秩序问题思考最深入的两大流派。两派的共同点在于:高度认同政治秩序的价值,追求政治的有序;追求一种严格的等级秩序;强调统治者特别是君主在政治秩序产生、建立、维系中的重要作用等。两派的主要差异有:法家强调政治秩序的实力基础和利益性,儒家强调政治秩序的道德性、情感性;法家强调用强力手段建立和维系秩序,儒家则强调以道德为主要方式和手段来建立和维系秩序;儒家强调政治秩序中的和谐性,法家则强调政治秩序的统一性;儒家强调在矛盾和对立中寻找平衡,法家则强调强力压制、消除矛盾等等。两者的差异主要是由思维方式、基本立场等造成的。
- 刘学斌
- 关键词:先秦儒家先秦法家政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