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X1-SW-04)

作品数:23 被引量:817H指数:15
相关作者:李栋梁朱西德秦宁生董安祥王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兰州大学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9篇青藏
  • 11篇铁路
  • 11篇青藏铁路
  • 10篇铁路沿线
  • 10篇青藏高原
  • 10篇青藏铁路沿线
  • 8篇气候
  • 7篇气温
  • 4篇气候变化
  • 4篇气温变化
  • 3篇温度
  • 2篇冻土
  • 1篇低云
  • 1篇低云量
  • 1篇地表
  • 1篇地表温度
  • 1篇地温
  • 1篇动力统计
  • 1篇冻土地区
  • 1篇冻土过程

机构

  • 19篇中国科学院
  • 6篇兰州大学
  • 4篇中国气象局兰...
  • 3篇青海省气候资...
  • 2篇兰州中心气象...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东京大学
  • 1篇甘肃省气象局
  • 1篇青海省气象台
  • 1篇青海省气象局
  • 1篇白银市气象局

作者

  • 16篇李栋梁
  • 4篇董安祥
  • 4篇秦宁生
  • 4篇王文
  • 4篇朱西德
  • 3篇汪青春
  • 3篇汤懋苍
  • 3篇程国栋
  • 3篇周陆生
  • 3篇魏丽
  • 2篇吴青柏
  • 2篇王振宇
  • 2篇李林
  • 2篇白虎志
  • 2篇钟海玲
  • 2篇时兴合
  • 1篇邵雪梅
  • 1篇张拥军
  • 1篇李新
  • 1篇赵宗慈

传媒

  • 20篇高原气象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干旱区研究

年份

  • 1篇2007
  • 5篇2005
  • 17篇2003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地表温度的变化分析被引量:127
2005年
利用青藏高原86个气象观测站建站~2001年历年各月地面0cm温度资料,在分析高原冬季、夏季和年平均地表温度基本气候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主值函数和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对高原地表温度异常变化的空间结构和时间演变趋势作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高原地表温度主要受海拔高度与纬度的影响,海拔越高温度越低,纬度越高温度越低。年平均温度最高值在雅鲁藏布江河谷的察隅为14.9℃;夏季平均温度最高值在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为23.0℃。高原外围的南疆盆地南缘,川西温度更高,但其中心不在高原。高原地表温度最低值在中部的托托河、五道梁,年平均温度为-0.2℃,冬季更低,平均为-14.2~-15.8℃;夏季平均地表温度最低值在清水河为9.8℃,7月平均温度为10.7℃。高原地表温度第一载荷向量除南部小范围为负值外,大部分地方为一致的正值,即第一空间尺度表现为整体一致性;第二空间尺度有南正(负)北负(正)之差异。第一主分量在近30年中表现为明显的上升趋势,主要反映了高原主体偏北和东北部地区地表温度显著升温趋势,而第二主分量的缓慢下降说明高原中部和东南部地表温度呈下降趋势。代表站温度变化表现出准3年和准6年的周期振荡。铁路线北段和南段线性升温率较大,在0.42~0.58℃/10a之间;铁路线中段的高海拔地区升温率较小,为0.32~0.39℃/10a。
李栋梁钟海玲吴青柏张拥军侯依玲汤懋苍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表温度气候特征
温室效应对青藏高原及青藏铁路沿线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被引量:39
2003年
在一个全球模式中嵌套了RegCM2区域气候模式,进行了CO2加倍对中国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试验,对青藏高原及青藏铁路沿线地区进行了重点分析。结果表明,在CO2加倍的情况下,这里的气温将明显升高,升高值一般在2.6~2.8℃以上,高于全国平均值。同时降水在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也将明显增加;其中青藏铁路沿线的增加率一般在25%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值水平。温室效应同时会使得青藏铁路沿线的日平均最高气温升高。
高学杰李栋梁赵宗慈Filippo Giorgi
关键词:青藏高原青藏铁路沿线温室效应区域气候模式
青藏高原近50年来气温的年代际变化被引量:186
2003年
根据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一百多个气象台站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整个高原地区温度变化可分为6个不同的区域。在时间演变上可划分出相对高温时段(1963年以前)、相对低温时段(1963—1987年)和另一个相对高温时段(1987年以后)。还从天文因素、地球系统各圈层及气候系统内各因子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出发,探讨了引起高原气候变化的可能原因。
蔡英李栋梁汤懋苍白重瑗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温变化
初冬青藏高原冻土过程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0
2003年
利用改进了的加进NCAR陆面过程(LSM)的NCARMM5大气模式中的土壤冻融过程参数化方案和2001年10月2~30日的NCEP再分析资料,对青藏铁路沿线区域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在新方案中改进了土壤径流和土壤渗透影响土壤层的水文过程,增加了对土壤含冰量的求解,较真实地反映了土壤的冻融过程。模拟结果表明,改进土壤冻融过程方案后,模式对地温、地面通量的模拟有一定的改进,能够反映土壤冻结初期陆面要素场的变化。
张艳武吕世华李栋梁黄静
关键词:青藏高原NCARMM5NCARLSM
青藏高原近代气温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被引量:139
2003年
利用青藏高原84个气象站建站至2001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40年来气温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趋势,揭示了高原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和最高、最低气温普遍升高,最低气温上升速率是最高气温的1倍~3倍,气温日较差显著减小;青藏高原各区的气温突变多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地区早于北半球1988年的气温突变,平均气温和最高、最低气温的突变在各区都有发生,平均气温突变开始于柴达木盆地(1973年),最高、最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DTR)分别开始于高原东部、柴达木盆地和高原南部等地;不同季节的突变随时间地点而有所变化。
马晓波李栋梁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温变化趋势突变
青藏铁路青海段夏季温度预测的精度检验被引量:2
2003年
利用高原夏季温度(代用)、年太阳黑子相对数、西宁年平均气温,以及青藏铁路青海段夏季温度制作1990—2000年预测,得出最优子集预测的定性和定量评分高于周期外推,但低于均生函数。周期外推、均生函数、最优子集定性趋势预测的平均评分分别为60%~67%、80%和67.5%,而定量预测误差≤1.0℃的平均评分分别为40%~57%、77.5%~82.5%和70%~72.5%。
时兴合秦宁生唐红玉周陆生扎西才让朱西德戴升
关键词:青藏铁路夏季温度
利用乌兰树木年轮重建托托河冬季气温序列被引量:31
2003年
探讨了利用乌兰多个树木年轮年表的信息,异地重建托托河站冬季1~3月气温的途径及方法,重建了托托河800多年气温序列。结果表明,重建的冬季气温序列的主要冷、暖期与已有结果基本吻合,13、15和17世纪的冷期及14和16世纪的暖期是存在的,而17世纪的寒冷期持续时间最长,寒冷程度也最强。本文对重建气温序列的阶段性、突变和周期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分析,为青藏铁路工程沿线气候演变提供背景资料。
汪青春周陆生秦宁生李林朱西德王振宇
关键词:气温序列
青藏高原气温变化及其异常类型的研究被引量:54
2003年
利用青藏高原81个气象台站近30年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资料,采用EOF、RE OF、气候线性趋势分析以及累积距平法等方法对青藏高原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异常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空间变化在具有很好的主体一致性的同时,存在着南北及东西分布的差异,大地形特别是高原主要山脉走向对气温的空间分布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其年际波动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并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发生过突变;其空间异常类型主要受地形和冷空气活动的影响较为显著。
李林朱西德秦宁生王振宇汪青春周陆生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气温分区
青藏高原低云量的年际变化及其稳定性被引量:23
2007年
利用青藏高原80个测站1961-2000年1-12月低云量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低云量的年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低云量从东南向西北减少,云量的稳定性夏季高于冬季,南部高于北部。江河上游区域、藏东谷地、川西高原、甘南高原和祁连山区是青藏高原低云量多,且比较稳定的地区;青藏高原西部低云量月变化振幅大,尤以西南部为最,夏季云量最多;高原东南部江河上游区和藏东谷地3-9月低云量多,且起伏变化小,6月和9月出现峰值;高原东南部低云量稳定性较好;低云量的年际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江河上游区和高原东南部的低云量变化缓慢,高原西北部有显著上升趋势;变化趋势在季节上表现为冬、春、夏、秋西北上升西南下降,春、秋季中东部持平,夏、冬略降。
高蓉陈少勇董安祥
关键词:低云量年际变化稳定性青藏高原
冻土地区风的作用分析——以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为例被引量:5
2005年
在广大的冻土地区,尤其是常年多风的冻土地区,空气与地面之间的热交换不仅仅表现为传导、自然对流和辐射.在风的作用下,地表上部空气的强制对流和表土层中的水分蒸发大大增强,对冻土层的热状况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像青藏高原这样的冻土地区而言,地面上1.5 m处空气的年平均温度要比下附面层底的年平均温度低3~3.5℃以上;同时,对于表土层潮湿的冻土地区而言,水分的蒸发也将会带走土体中的大量热量.从冻土地区风作用的概念--冻土地区的风降低地表温度、促进下伏冻土发育的作用出发,分析了影响冻土地区风降温作用的诸多因素,给出在强风、表土含水量大的条件下,风作用表现得非常显著的结论.然后,通过对比、分析青藏铁路北麓河试验段的2个工程实例,验证了风的作用对冻土温度状况的重要影响.最后,给出了风作用在冻土地区若干基础工程实践中直接或间接的应用,以及利用风的降温作用来保护冻土的工程措施的使用条件和局限性.
陈继程国栋吴青柏牛富俊胡泽勇
关键词:冻土风作用感热潜热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