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73057)

作品数:22 被引量:341H指数:12
相关作者:周建斌杨学云赵满兴艾娜梁斌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延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6篇土壤
  • 9篇有机碳
  • 6篇有机氮
  • 6篇可溶性有机碳
  • 5篇施肥
  • 5篇硝态氮
  • 5篇可溶性有机氮
  • 4篇生物量碳
  • 4篇农田
  • 4篇微生物
  • 4篇微生物量
  • 4篇微生物量碳
  • 4篇物量
  • 4篇撂荒
  • 3篇氮素
  • 3篇养分
  • 3篇玉米
  • 3篇施氮
  • 3篇土壤剖面
  • 3篇土壤微生物

机构

  • 21篇西北农林科技...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延安大学
  • 3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宝鸡市农业技...
  • 1篇宝鸡市农业科...
  • 1篇拜罗伊特大学

作者

  • 20篇周建斌
  • 7篇杨学云
  • 5篇赵满兴
  • 5篇艾娜
  • 4篇刘瑞
  • 4篇梁斌
  • 3篇高忠霞
  • 2篇戴相林
  • 2篇王祥
  • 2篇陈竹君
  • 2篇蔡苗
  • 2篇陈兴丽
  • 2篇董燕婕
  • 2篇段敏
  • 1篇李佰军
  • 1篇郑险峰
  • 1篇侯江龙
  • 1篇丁小龙
  • 1篇延志莲
  • 1篇刘晓军

传媒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土壤通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土壤学报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陕西农业科学
  • 1篇Pedosp...
  • 1篇Journa...

年份

  • 3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6篇2008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土层土壤对可溶性有机氮、碳的吸附特性研究被引量:12
2010年
研究了陕西关中地区红油土耕层和母质层土壤对有机肥提取液中可溶性有机氮、碳(SON和SOC)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原始物质吸附等温线方程可以反映土壤对可溶性有机氮、碳的吸附特性,土壤吸附SON、SOC的数量与它们各自加入的量呈极显著线性关系。不同土层相比,耕层土壤对SON的吸附能力强于母质层土壤,耕层和母质层对SOC的吸附能力相当。同一种土壤对溶液中不同成分吸附也有差别,耕层土壤对SON、SOC的平均吸附率分别为20.0%和19.4%,母质层土壤对SON、SOC的平均吸附率分别为18.5%和19.6%;耕层和母质层土壤对SON和SOC的吸附能力均较低,说明它们在土壤中具有较强的移动性,更易于从土壤中流失。
赵满兴周建斌延志莲
关键词:可溶性有机氮可溶性有机碳农田土壤
长期施肥及撂荒土壤对不同外源氮素固持及转化的影响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硝态氮及铵态氮是常用的氮肥种类,其施入土壤后的去向与作物氮素供应及土壤培肥有关,不同肥力土壤对施入的这些外源氮的固持与转化的影响有何不同值得关注。【方法】以黄土高原南部进行的17年长期定位试验不同处理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培养试验方法研究了灭菌与不灭菌条件下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及撂荒土壤对施入不同形态氮素固持及转化的影响。【结果】虽然供试的土壤由于长期施肥或撂荒土壤有机质及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别,但培养期间不同处理土壤对施入的外源硝态氮在土壤中的生物及非生物固持及转化过程无明显影响。而施入铵态氮后,不同处理土壤在培养第3天起微生物对外源铵态氮的固持已相当明显,培养结束后平均约有41%的铵态氮被土壤微生物固持,23%的铵态氮被非生物因素固持或发生挥发损失。【结论】长期不同施肥处理或撂荒土壤对外源铵态氮的非生物固持能力的影响无显著差异,但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撂荒和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处理土壤对施入的铵态氮生物固持能力高于不施肥对照和单施化肥处理。
艾娜周建斌杨学云梁斌段敏
关键词:不同肥力土壤撂荒铵态氮
Effect of Additional Carbonates on CO_2 Emission from Calcareous Soil During the Closed-Jar Incubation被引量:2
2013年
The closed-jar incubation method is widely used to estimate the mineralization of soil organic C. There are two C pools (i.e., organic and inorganic C) in calcareous soil.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additional carbonates on CO2 emission from calcareous soil during closed-jar incubation, three incubat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by adding different types (CaCO3 and MgCO3 ) and amounts of carbonate to the soil. The addition of carbonat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2 emission from the soil; the increase ranged from 12.0% in the CaCO3 amended soil to 460% in the MgCO3 amended soil during a 100-d incubation. Cumulative CO2 production at the end of the incubation was three times greater in the MgCO3 amended soil compared to the CaCO3 amended one. The CO2 emission increased with the amount of CaCO3 added to the soil. In contrast, CO2 emission decreased as the amount of MgCO3 added to the soil increased. Our results confirmed that the closed-jar incubation method could lead to an overestimate of organic C mineralization in calcareous soils. Because of its effect on soil pH and the dissolution of carbonates, HgCl2 should not be used to sterilize calcareous soil if the experiment includes the measurement of soil CO2 production.
DONG Yan-JieCAI MiaoLIANG BinZHOU Jian-Bin
关键词:孵化期间土壤封闭
不同施氮处理玉米根茬在土壤中矿化分解特性被引量:7
2013年
以黄土高原南部地区7a定位试验不同氮肥处理玉米根茬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施氮量分别为0、120和240 kg N/hm2处理玉米根茬(分别用R0、R120、R240表示)在15—20 cm和45—50 cm土层土壤中有机碳矿化及其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和矿质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玉米根茬C/N为R0>R240>R120。培养条件下,R120和R240根茬的碳矿化速率高于R0根茬,R120与R240根茬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根茬C/N与其培养过程中碳素累积表观矿化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3种施氮量处理的玉米根茬在培养过程中有机碳矿化率、潜在碳矿化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为添加R120根茬的处理最高,R240次之,R0最低。添加R120和R240根茬显著提高了培养起始时土壤矿质态氮含量。R0、R120和R240根茬在15—20 cm土层土壤中的碳矿化率分别比其在45—50 cm土层土壤中高51.70%、26.41%和27.84%。在评价根茬还田对农田生态系统碳、氮等养分循环的作用时,应同时考虑施肥对根茬分解和转化的影响。
蔡苗董燕婕李佰军周建斌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矿质态氮
有机肥中不同形态氮及可溶性有机碳在土壤中淋溶特性研究被引量:21
2008年
通过室内土柱模拟淋溶试验比较了两种供试土壤加入等量氮素后,化肥处理(硫酸铵溶液)和有机肥提取液处理淋溶过程中不同形态氮及可溶性有机碳(DOC)在土壤中的淋溶迁移特性。结果表明,加入硫酸铵溶液后两个土壤氮素累积淋失量较未施肥清水对照无明显变化,肥料氮的淋失量占氮总淋失量的比例在2.31%~8.68%之间;而加入有机肥提取液后淋出的氮量显著增加,肥料氮占氮总淋失量的比例达65.7%~76.4%。有机肥处理淋失的氮素形态以可溶性有机氮(DON)为主,其次为硝态氮和铵态氮;而化肥处理氮素淋失形态以硝态氮为主(85.2%~88.8%),其次为可溶性有机氮DON(7.9%~10.2%),铵态氮所占比例最低(3.3%~4.6%)。有机肥处理DOC和铵态氮的淋失量也显著高于化肥处理。因此,有机肥中可溶性养分特别是可溶性有机碳、氮在土壤中的淋失值得关注。
王红霞周建斌雷张玲赵满兴
关键词:土柱试验可溶性有机氮养分淋失
不同种植模式下农田养分表观平衡比较被引量:2
2014年
以设置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对象,比较了一年两季与一年一季两种种植模式的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和其农田养分表观平衡状况。结果表明,一年一季模式的耕层土壤养分均高于一年两季模式;一年两季模式氮素出现盈余,一年一季种植模式的磷素盈余率明显高于一年两季,两种种植模式的钾肥亏缺严重;覆草和垄沟两种秸秆还田处理在平衡土壤养分平衡状况,提高土壤肥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刘瑞侯江龙冯宁宁周建斌
关键词:养分平衡
不同类型农田土壤对可溶性有机氮、碳的吸附特性被引量:23
2008年
研究了陕西关中地区红油土和淋溶褐土耕层土壤对分离的有机肥提取液中可溶性有机氮、碳(SON和SOC)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原始物质吸附等温线方程可以反映土壤对可溶性有机氮、碳的吸附特性,土壤吸附SON、SOC的数量与它们各自加入的量呈极显著线性关系.从原始物质吸附等温线方程的分配系数m看,淋溶褐土对SON、SOC的吸附能力强于红油土.红油土对SON、SOC的平均吸附率分别为24.3%和18.8%,淋溶褐土则分别为38.3%和18.6%;两种类型土壤对SON和SOC的吸附能力较低,说明它们在土壤中具有较强的移动性;土壤对SOC的吸附能力弱于SON,说明SOC更易于从土壤中流失.
赵满兴周建斌陈竹君郑险峰
关键词:农田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可溶性有机碳
小麦-玉米轮作期间不同施肥处理氮素的淋溶形态及数量被引量:41
2010年
利用大型回填土渗漏池研究了陕西关中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年生长周期内塿土不同施肥处理氮素淋溶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小麦-玉米期间土壤淋溶的氮素以硝态氮(NO3--N)为主,溶解性有机氮(DON)次之,铵态氮(NH4+-N)最低,占淋失总氮的比例平均分别为72.1%、26.2%和1.7%,说明除NO3--N外,DON也是不可忽视的土壤氮素淋失形态。与施氮磷化肥(NP)相比,氮磷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处理(NPM)明显降低了淋溶到100 cm深度土层的氮量;在小麦-玉米生长期间,NPM处理NO3--N、DON和NH4+-N的累积淋溶量比NP处理分别降低了64.4%、42.9%和54.8%,这与配施有机肥后提高了土壤的持水保肥能力有关,说明有机肥与化肥合理配合施用可以降低氮素的淋溶损失。
高忠霞杨学云周建斌王祥王宏
关键词:小麦-玉米轮作施肥溶解性有机氮
不同有机碳源对施入土壤中不同形态氮素固持的影响被引量:7
2009年
利用培养试验研究了供应不同有机碳源(小麦秸秆及葡萄糖)对施入土壤的不同形态氮素(铵态氮及硝态氮)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难分解的小麦秸秆为碳源时,培养期间土壤微生物对施入的不同形态氮素的固持率较低,且微生物对铵态氮的固持率高于硝态氮。而以易降解的葡萄糖为碳源,土壤微生物对施入的不同形态外源氮的固持率较高,且对这两种形态氮素的固定能力几乎相当。如何采用施入不同性质的有机碳源来调节土壤氮素的固持与释放,以达到协调氮素供应,减少氮素损失,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艾娜周建斌段敏
关键词:有机碳源硝态氮肥铵态氮肥
陕西杨凌地区土剖面不同形态碳的贮量及特性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研究不同土剖面的有机碳和无机碳贮量以及不同组分有机碳在0~200cm土层的分布特征。【方法】以陕西杨凌土为对象,采集了8个土剖面(0~200cm土层)样品,测定了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含量以及活性有机碳和难降解有机碳的含量。【结果】①0~200cm土层土壤总碳贮量为266.20~631.59t/hm2,其中有机碳贮量为120.63~177.35t/hm2,无机碳贮量为131.64~504.71t/hm2,分别占土壤剖面总碳贮量的20.1%~50.8%和49.2%~79.9%。②有机碳多集中于0~100cm剖面,其平均贮量均占有机碳贮量的60%以上;无机碳多集中于100~200cm土层,其平均贮量占无机碳贮量的64%。③活性有机碳含量在0~20cm土层最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④HCl水解和HF处理后残留有机碳均是以土壤剖面的表层最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少,其占有机碳的比例也因土层深度的不同差异明显,但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总体上呈减少趋势。【结论】土0~200cm土层无机碳贮量是有机碳贮量的2倍,其中0~100cm土层中有机碳所占比例相对较高,而100~200cm土层碳主要以无机碳形态存在。
董燕婕蔡苗周建斌
关键词:有机碳无机碳碳贮量活性有机碳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