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8JA820016)

作品数:7 被引量:17H指数:3
相关作者:吕志祥刘嘉尧蒲艳晖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生态
  • 2篇新论
  • 2篇生态补偿
  • 1篇道德
  • 1篇道德传统
  • 1篇生态补偿制度
  • 1篇生态规律
  • 1篇生态文明
  • 1篇法律
  • 1篇法律重构
  • 1篇藏族

机构

  • 6篇兰州理工大学

作者

  • 6篇刘嘉尧
  • 6篇吕志祥

传媒

  • 1篇科技管理研究
  • 1篇青海民族研究
  • 1篇西藏民族学院...
  • 1篇攀登(哲学社...
  • 1篇安徽商贸职业...
  • 1篇青海民族大学...

年份

  • 3篇2010
  • 3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藏族传统道德现代转型之路径新论被引量:1
2009年
藏族传统道德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大的作用,现在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藏族传统道德有利于藏区社会的稳定、藏族文化的发展、藏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藏区和谐社会的构建。但是,藏族传统道德毕竟是历史的产物,其消极性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需要引入、树立追求物质利益、敢于竞争、重视现世和重商精神等现代道德意识,以推动藏族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
吕志祥刘嘉尧
关键词:道德传统
高原藏区生态法治基本原则新探——基于藏族传统生态文明的视角被引量:3
2010年
高原藏区的生态法治基本原则不仅需要结合藏区生态的实际特点和先进的生态法理论,更需要对藏族传统生态文明进行整理和吸收。藏族传统生态文明包括藏族传统生态开发方式、民族生态习惯法、藏传佛教中的生态观和生态道德等传统伦理与行为模式。它是藏族民众与藏区生态间相互依赖、生存、发展的历史浓缩,也是藏区生态持续保护的宝贵经验。通过提炼藏族传统生态文明资源而得出的藏区生态法治基本原则,不仅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同时具有较强的现实操作性。
吕志祥刘嘉尧
藏族传统生态文明与藏族聚居区的生态法治建设被引量:1
2010年
我国藏族聚居区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了其生态法治不仅需要先进的立法技术支持,更需要发掘藏族传统生态文明的"本土资源",尤其是藏族传统生态文明中所蕴含的生态规律等理性因素,这对解决当代藏族聚居区生态法治中的"高原反应"与内在伦理支持的缺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形成藏族聚居区传统生态文明与生态法治建设的深层脉动,才能真正解决其生态法治问题的"病源",构建具有藏族聚居区特色的生态法治,进而维护藏族聚居区的生态安全。
吕志祥刘嘉尧
关键词:藏族生态规律
我国生态补偿立法的缺失及法律重构新论被引量:5
2009年
我国尚无环境基本法,也没有生态补偿方面的专门立法。有关生态补偿的立法散见于多部法律法规、规章中,层级低,过于简单,可操作性差。而一些最主要的"环保"法律明显忽视生态本身的价值及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压根就没有生态补偿的规定。加上生态补偿法规执行过程中的部门分割,空间分散,行政色彩浓厚以及补偿方式单一等造成生态补偿的目的很难实现。所以,尽快出台环境基本法,修订相关的"环保"法律使之生态化已迫在眉睫。本文对此进行了粗浅的分析。
吕志祥刘嘉尧
关键词:生态补偿法律重构
生态文明与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重构被引量:6
2009年
认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我国现行的生态补偿制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应以生态理念为指导,重构我国的生态补偿制度。
吕志祥刘嘉尧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补偿制度
确立藏族聚居区特色生态法治基本原则的路径选择被引量:2
2010年
先进的生态法治基本原则对藏族聚居区生态法治体系的构建、生态的恢复和保护以及和谐生态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认为在确立藏族聚居区生态法治基本原则的过程中,需要汲取和发掘藏族传统的生态文明资源,将藏族传统生态文明与现代生态法治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完成符合藏族聚居区生态和社会基本情况的、具有藏族聚居区特色的生态法治基本原则。
刘嘉尧吕志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