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2009GS03451)

作品数:1 被引量:2H指数:1
相关作者:姜文秀朱丽娟魏莲花刘军周军利更多>>
相关机构:甘肃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抑菌
  • 1篇抑菌活性
  • 1篇质控
  • 1篇质控菌株
  • 1篇肉汤
  • 1篇肉汤稀释法
  • 1篇散法
  • 1篇琼脂扩散法
  • 1篇稀释法
  • 1篇细菌定量培养
  • 1篇菌株
  • 1篇活性
  • 1篇苯妥英
  • 1篇苯妥英钠

机构

  • 1篇甘肃省人民医...

作者

  • 1篇周军利
  • 1篇刘军
  • 1篇魏莲花
  • 1篇朱丽娟
  • 1篇姜文秀

传媒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2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苯妥英钠的抑菌活性被引量:2
2012年
背景:苯妥英钠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抑菌作用仍不明确。目的:通过体外及动物实验观察苯妥英钠在创面愈合过程中是否具有抑菌作用。方法:①体外实验:采用水解酪蛋白肉汤稀释法检测苯妥英钠的最低抑菌浓度、琼脂扩散法观察1024mg/L的苯妥英钠的体外抑菌活性。②动物实验:将30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3组,在大鼠背侧脊柱旁设计一2cm×3cm矩形创面,分别用10,20mg/cm2苯妥英钠糊剂或单纯凡士林纱布进行处理,创面均外加凡士林油纱及干纱包扎固定。隔日换药,于第4,8,12,16天进行创面表面细菌定量培养。结果与结论:①水解酪蛋白肉汤稀释法结果:应用质控菌株、临床菌株进行试验,不同苯妥英钠浓度的试管中均呈现浑浊状态。②琼脂扩散法结果:应用质控菌株进行试验,未发现抑菌圈的形成。③实验动物创面细菌定量培养结果:应用10,20mg/cm2苯妥英钠糊剂处理的创面细菌定量略低于单纯凡士林纱布处理的创面,但各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苯妥英钠尚无明确的体外及体内抑菌活性,对创面细菌的清除无明显作用。
刘军魏莲花姜文秀朱丽娟周军利
关键词:苯妥英钠抑菌活性琼脂扩散法质控菌株细菌定量培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