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090413130)

作品数:3 被引量:3H指数:1
相关作者:张志华郝加虎张国庆盛敏玲戴宏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立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脱噬作用
  • 2篇疾病活动
  • 2篇疾病活动度
  • 2篇SLE患者
  • 1篇凋亡
  • 1篇血清
  • 1篇乙型
  • 1篇乙型肝炎
  • 1篇乙型肝炎病毒
  • 1篇孕期
  • 1篇孕期母体
  • 1篇早期凋亡
  • 1篇子代
  • 1篇外周
  • 1篇外周血
  • 1篇外周血清
  • 1篇相关分子
  • 1篇抗核
  • 1篇抗核小体
  • 1篇抗核小体抗体

机构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安徽省立医院

作者

  • 3篇盛敏玲
  • 3篇张国庆
  • 3篇郝加虎
  • 3篇张志华
  • 2篇陶金辉
  • 2篇钱浩
  • 2篇徐胜前
  • 2篇张宏
  • 2篇戴宏
  • 1篇方益荣
  • 1篇吴娟
  • 1篇潘健
  • 1篇高婷

传媒

  • 2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年份

  • 3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外周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表达水平与SLE患者疾病活动度的关联研究
2013年
目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和正常对照两组间的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的表达水平;分析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与SLE患者疾病活动度之间的关系,并探讨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与患者器官/系统损害的关联是否涉及细胞凋亡。方法:病例来自两所三甲医院住院SLE患者,以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运用流式细胞术,采用连接素V和碘化丙啶双染法检测研究对象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的早期凋亡率;以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研究对象外周血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SLE患者的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抗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8.42%、53.95%、44.74%,而在正常对照组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均为阴性。SLE非活动组(n=23)和活动组(n=53)患者的血清抗核小体抗体表达水平(分别为81.697±86.256 IU/ml、101.957±97.431 IU/ml)、抗dsDNA抗体(分别为266.881±366.684 IU/ml、286.483±279.298 IU/ml)、抗组蛋白抗体(分别为45.421±58.262 IU/ml、64.257±69.976 IU/m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n=69,分别为10.106±0.5348 IU/ml、20.034±12.075 IU/ml、9.290±1.281 IU/ml),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414,P=0.000;F=24.872,P=0.000;F=20.147,P=0.000)。但SLE患者非活动组和活动组的3种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仅发现抗组蛋白抗体与SLEDAI之间呈正相关(r=0.251,t=2.234,P=0.029)。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抗核小体抗体水平在临床上可作为SLE患者疾病活动度的监测参考指标;而对于活动期SLE患者,抗dsDNA抗体可较好地反映疾病活动度。结论:SLE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的表达水平增加,且与患者的PBMCs的早期凋亡率呈正相关。抗核小体抗体水平在临床上可作为SLE患者疾病活动度的监测参考指标;而对于活动期SLE患者,抗dsD-NA�
盛敏玲郝加虎陶金辉张宏张志华张国庆徐胜前钱浩戴宏
关键词:脱噬作用
PBMCs早期凋亡及其相关分子与SLE患者疾病活动度的关联研究
2013年
目的:通过研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早期凋亡率、fas系统基因及其蛋白表达水平,考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早期凋亡率、mFas、mFasL、sFas和sFasL分子与SLE患者疾病活动度之间的关系。方法:病例选自两所三甲医院住院SLE患者,以健康志愿者为对照。利用流式细胞仪,采用连接素V和碘化丙啶双染法检测研究对象的PBMCs早期凋亡率及PBMCs膜上mFas和mFasL的表达水平;以ELISA测定研究对象外周血sFas和sFasL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SLE患者的PBMCs早期凋亡率(13.29%±4.12%,n=76)高于正常对照组(4.66%±1.57%,n=69)(Z=9.657,P<0.01),活动期患者(SLEDAI≥10)的早期凋亡率(14.80%±5.09%,n=53)高于非活动期(SLEDAI<10)(9.82%±3.76%,n=23),高于正常对照(4.66%±1.57%,n=69)(F=120.28,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于SLE患者和非活动期SLE患者,最终进入方程的自变量仅为PBMCs早期凋亡率(apoptosis)。对于活动期SLE患者,最终进入方程的自变量有PBMCs早期凋亡率(apoptosis)、血清Fas(sFas)两项。结论:SLE患者的PBMCs早期凋亡率显著升高,且与SLE患者疾病活动性指数的关系最为密切,临床上可作为SLE患者疾病活动度的监测参考指标之一;而对于活动期SLE患者,血清Fas(sFas)也能较好的反映患者疾病活动度。
盛敏玲陶金辉张宏郝加虎张志华张国庆徐胜前钱浩戴宏
关键词:脱噬作用
孕期母体携带HBV与子代HBV宫内感染的关联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描述孕期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和HBV宫内感染的新生儿HBV标志物的检测情况,分析孕期母体携带HBV与子代HBV宫内感染之间的关系,评估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的效果。方法在产前常规检查中,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合肥地区3 415例孕妇的血清HBV标志物,将114例HBV携带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在孕妇产后采集新生儿脐带血,检测HBV标志物。采用χ2检验分析孕期不同HBV感染状况和孕晚期是否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与新生儿宫内感染HBV之间的关系。结果共计检测了3 415例孕妇,HBV携带率为3.34%(114/3 415)。在112例HBV携带孕妇所分娩的112例活产新生儿中,有33例新生儿发生了HBV宫内感染,感染率为29.46%。3种常见的孕期HBV感染类型的孕妇其新生儿发生宫内HBV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接种史的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HBV宫内感染发生率(13.16%)明显低于无HBIG接种史的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3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6,P<0.01)。结论合肥地区孕妇HBV携带率较低;孕妇HBeAg阳性可能是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孕晚期注射HBIG能有效降低子代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
盛敏玲潘健高婷方益荣张国庆张志华吴娟郝加虎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