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科技厅项目(2012C03009-3)

作品数:13 被引量:139H指数:7
相关作者:林森森林森森刘书臣赵巧灵戴志远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科技厅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浙江省科技厅重点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0篇金枪鱼
  • 3篇营养
  • 3篇营养成分
  • 3篇鱼肉
  • 3篇肌红蛋白
  • 3篇红蛋白
  • 2篇大洋
  • 2篇脂质
  • 2篇脂质氧化
  • 2篇肉色
  • 2篇贮藏
  • 2篇组胺
  • 2篇蓝鳍金枪鱼
  • 2篇肌肉
  • 2篇呈色
  • 2篇呈色机理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组
  • 1篇蛋白质组学

机构

  • 13篇浙江工商大学
  • 2篇浙江国际海运...
  • 1篇浙江省淡水水...

作者

  • 2篇林森森
  • 1篇廖明涛
  • 1篇戴志远
  • 1篇赵巧灵
  • 1篇刘书臣
  • 1篇林森森

传媒

  • 5篇中国食品学报
  • 3篇食品与发酵工...
  • 2篇肉类工业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食品科学
  • 1篇食品研究与开...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贮藏温度下大目金枪鱼鲜度及组胺变化被引量:19
2013年
研究大目金枪鱼背部肌肉在不同温度下贮藏期间K值和菌落总数的变化。结果表明,0、4、15和25℃贮藏条件下鱼肉K值的日增长速率分别为2.6%、6.3%、18.6%和46.7%;菌落总数分别在第16天、7天、36 h和12 h超过106CFU/g。综合感官评定和生化指标,大目金枪鱼背部肌肉在0、4、15和25℃条件下的货架期分别为10 d、5 d、24 h和12 h。0℃和4℃条件下贮藏的鱼肉分别在第12天和5天时开始出现组胺;而15℃和25℃下贮藏的鱼肉组胺含量增长迅速,分别在第48 h和24 h超过30 mg/100 g。因此,低温贮藏能减缓鲜度降低的速率,延长大目金枪鱼的货架期,同时也能抑制组胺的增长。
刘书臣廖明涛赵巧灵林森森戴志远
关键词:鲜度组胺
金枪鱼鱼肉色泽评定方法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3年
金枪鱼鱼肉色泽的评定方法主要包括感官评价法、肉面光学度量法、分光光度法、计算机视觉技术和电子顺磁共振技术等。文中在阐明了鱼肉呈色机理后,从基本原理、所用设备、操作步骤、国内外使用现状等方面对近年来应用于金枪鱼肉色评定的各种方法进行了综述,列举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廖明涛刘书臣林森森赵巧灵戴志远
关键词:肌红蛋白呈色机理
鱼肉肌红蛋白的呈色机理及其在热加工中对肉色的影响被引量:7
2019年
鱼肉的颜色是评价鱼肉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鱼肉的食用、加工特性,并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鱼肉的呈色物质主要为肌红蛋白,其性质的改变会直接影响鱼肉的颜色。阐述了肌红蛋白的理化性质、呈色机理和常用检测方法,再对影响肌红蛋白氧化的因素、肌红蛋白在热加工中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进行讨论,旨在为鱼肉热加工工艺提供参考依据。
林森森戴志远
关键词:肉色肌红蛋白
2种低值金枪鱼赤身肉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被引量:17
2015年
以青干金枪鱼和鲔的赤身肉为研究对象,通过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原子吸收光谱等理化检测方法对其进行营养成分分析并作出评价。结果表明:1)青干金枪鱼和鲔赤身肉水分含量分别为71.13%和72.27%;粗脂肪含量分别为0.63%和1.47%;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4.56%和23.44%;灰分含量分别为1.56%和1.38%;2种金枪鱼均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2)青干金枪鱼和鲔赤身肉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尤其是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高达28.53%和21.56%。3)青干金枪鱼和鲔赤身肉氨基酸配比合理,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分别为39.86%和39.97%,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96.23和96.66。因此,2种金枪鱼赤身肌肉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郑振霄童玲徐坤华周聃冯俊丽戴志远
关键词:营养成分营养评价
2种大洋性金枪鱼赤身营养价值分析与评价被引量:10
2014年
对黄鳍和长鳍2种金枪鱼赤身部位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黄鳍和长鳍金枪鱼赤身水分含量分别为72.43%和72.73%,脂肪含量分别为0.54%和0.19%,蛋白质含量为25.21%和26.63%,灰分含量为1.32%和1.53%,均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黄鳍和长鳍金枪鱼赤身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尤其是DHA含量可高达28.84%和29.83%。黄鳍和长鳍金枪鱼赤身氨基酸配比合理,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40.70%和41.70%,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92.62和95.00,并含有丰富的呈味氨基酸,其含量分别为40.81%和42.31%。因此,2种金枪鱼赤身肌肉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周聃徐坤华赵巧灵郑振霄戴志远
关键词:黄鳍金枪鱼长鳍金枪鱼营养成分
金枪鱼组胺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4年
组胺是一种有潜在危害的含氮低分子量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各种食品中,在以金枪鱼为代表的红肉鱼中容易大量产生。摄入过量的组胺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组胺已经成为判断金枪鱼质量的标准之一。对近年来金枪鱼肉中组胺的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包括分光光度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电化学法和比色法等,并对检测技术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刘书臣廖明涛林森森赵巧灵戴志远
关键词:金枪鱼组胺
两种大洋性金枪鱼背部肌肉的差异蛋白组学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长鳍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是两种典型的大洋性金枪鱼,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与黄鳍金枪鱼相比,长鳍金枪鱼的产量较少,营养更全面,商业价值更高,因此常出现使用黄鳍冒充长鳍,获取更高利润的现象。需要通过某种技术手段对两者进行鉴定和区分。以长鳍和黄鳍金枪鱼背部肌肉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向电泳凝胶技术将样品鱼肉蛋白分离,结果长鳍和黄鳍金枪鱼差异蛋白点数共279个(P<0.05),其中62个蛋白点为种间特异蛋白。最终筛选18个能代表两种金枪鱼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蛋白点,采用质谱鉴定出12个蛋白质点。其中3个蛋白质点为同源蛋白质,共鉴定出8种能够区分长鳍和黄鳍金枪鱼的差异蛋白,分别为:骨骼肌肌球蛋白重链、肌球蛋白重链-1、肌球蛋白重链-2、肌球蛋白轻链-2、14-3-3γ蛋白、β-肌动蛋白、胆盐激活脂肪酶1和肌生成抑制素蛋白。采用蛋白组学的方法分析并鉴定长鳍和黄鳍金枪鱼差异蛋白,为金枪鱼品种鉴定及进加工利用奠定基础。
周聃冯俊丽过雯婷姜晓娜金仁耀戴志远
关键词:金枪鱼双向电泳蛋白质组学质谱分析
蓝鳍金枪鱼脂肪氧化和鱼肉色泽的变化研究被引量:24
2014年
结合脂肪氧化和鱼肉色泽指标,观察蓝鳍金枪鱼赤身肉、中腹肉和大腹肉在低温冻藏条件(-18℃)下的变化情况,并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3个部位肌肉的TBA值和metMb%(高铁肌红蛋白含量)增加;a*值、总色素含量和感官评定值都呈下降趋势;大腹肉变色最快,中腹肉次之,赤身肉最不明显;metMb%与a*值呈极显著负相关(R=-0.943,P<0.01),与TBA值呈极显著正相关(R=0.914,P<0.01)。分析认为蓝鳍金枪鱼各部位肌肉虽都有褐变的趋势,但速率不同,脂肪含量越高的部位褐变越快;若要保证金枪鱼鱼肉的色泽,必须采取措施防止脂肪氧化和高铁肌红蛋白的产生。
赵巧灵廖明涛刘书臣林森森戴志远
关键词:蓝鳍金枪鱼脂肪氧化
鲣鱼4℃贮藏期间色素物质及脂质氧化的变化被引量:7
2014年
分析了4℃贮藏期间鲣鱼普通肉和暗色肉色素物质及脂质的氧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暗色肉的总色素物质、血红素铁、高铁肌红蛋白含量(metMb%)以及红度值明显高于普通肉,暗色肉的氧化程度也明显高于普通肉。两种肌肉的总色素含量在第2天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68.6,121.6 mg/(kg肉)。metMb%主要呈上升趋势,暗色肉在第12~15天metMb%明显下降(P〈0.05)。两种肌肉肌红蛋白粗提液在波长350~750 nm范围的扫描结果表明:在波长410 nm处发生蓝移现象,氧合肌红蛋白特征吸收峰(536 nm和575 nm波长处)逐渐消失,高铁肌红蛋白特征吸收峰(500 nm和630 nm波长处)逐渐出现。暗色肉和普通肉的PV值逐渐增加,分别在第12天和第9天达到最大值,为368、185.8μmol过氧化氢异丙苯/(kg肉),随后呈下降趋势;两种肌肉的硫代巴比妥酸反应产物值逐渐增加,后期增加量较为显著。
林森森廖明涛刘书臣赵巧灵戴志远
关键词:鲣鱼高铁肌红蛋白TBARS
扁舵鲣脂肪氧化分析及其对肌红蛋白氧化的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研究了扁舵鲣肌肉中几种挥发性成分对肌红蛋白(Mb)氧化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扁舵鲣脂肪酸的组成特点,再利用顶空固相萃取和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贮藏中鱼肉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及变化规律,并从中挑选七种脂质氧化代谢产物,在不同p H值下研究其对Mb氧化的影响。由GC分析结果可知,扁舵鲣脂质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较高,在暗色肌和普通肌中的比例分别为62. 76%和47. 75%。GC-MS分析结果显示鱼肉挥发性物质主要以醛类、醇类、酮类和杂环类物质为主,其相对含量呈现较规律变化趋势(醇类逐渐增加、醛类逐渐减少)。各氧化产物对Oxy Mb具有促进氧化的作用,影响为醛类>呋喃类>酮类>醇类,醛类中不饱和醛的促氧化作用大于饱和醛((E,E)-2,4-庚二烯醛>苯甲醛>壬醛>己醛),且各物质在低p H值条件下更能促进Mb氧化。
林森森戴志远
关键词:挥发性物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