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5000138)
- 作品数:6 被引量:8H指数:2
- 相关作者:肖扬李红波李力蒋祖军王林更多>>
- 相关机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军区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苦参碱对受^(192)铱照射人员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观察苦参碱对受192铱(192Ir)低剂量照射人员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受192Ir迁延性低剂量照射(0.05~0.66 Gy)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分别予复方皂矾丸、苦参碱和安慰剂组治疗。采用端粒重复扩增(TRAP)-ELISA方法检测端粒酶活性,AnnexinV-FITC及PI双染,应用FACScan进行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细胞凋亡率,观察受照人员治疗前后骨髓象、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细胞凋亡率变化。结果:受照人员骨髓各系均可见形态学异常,总异常率(减低+极度活跃)为20.4%;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随时间迁延而升高,细胞凋亡率则随时间迁延而降低。经苦参碱及复方皂矾丸组治疗后6个月各系形态异常、端粒酶活性亦逐步恢复接近正常,骨髓细胞凋亡率增高。其中以苦参碱组治疗后疗效更为显著(P<0.01)。结论:苦参碱作为辐射防护剂可诱导受辐照射人员骨髓细胞凋亡,抑制其端粒酶活性高表达。
- 李红波肖扬蒋祖军李力王林
- 关键词:细胞凋亡苦参碱端粒酶
- ^(192)Ir源辐射事故中受照人员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07年
- 对在华南地区某次192Ir源人为辐射事故中受照的50例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发现,受照的全部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其中8例发生染色体畸变,临床诊断为1例亚急性轻(中)度放射病,1例先兆流产。结果表明人为辐射事故危害性极大,受照人员临床表现多样,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同时需要长期随访观察。
- 蒋祖军肖扬
- 关键词:^192IR
- 苦参碱对低剂量照射小鼠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观察苦参碱(matrine,Ma),对受低剂量照射小鼠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Varine600直线加速器为照射源,以0.2Gy/d的小剂量分次照射小鼠,分别于照射5、10、15、20天后的1、3、6、10、15、21天分批活杀小鼠,涂片观察小鼠骨髓细胞的增生程度,采用端粒重复扩增(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照射后小鼠骨髓细胞的端粒酶活性;采用AnnexinV-FITC及PI双染、应用FACScan进行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细胞凋亡率,观察未服用苦参碱、照射后不同累积照射剂量及服用不同剂量苦参碱后不同时间的小鼠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细胞凋亡率的改变。结果低剂量分次照射小鼠10天内小鼠骨髓增生明显,骨髓细胞端粒活性高表达,细胞凋亡减少(P〈0.05);当照射大于10天时骨髓增生明显受抑,抑制端粒酶活性表达,诱导细胞凋亡(P〈0.05);高剂量苦参碱服用10~20天时可显著抑制小鼠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高表达及诱导细胞凋亡(P〈0.05)。结论低剂量分次照射小鼠(累积剂量〈2Gy)可诱导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高表达,并抑制细胞凋亡;累积剂量〉2Gy则产生相反作用。高剂量苦参碱可抑制小鼠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高表达,诱导骨髓细胞凋亡,可作为辐射防护的一种选择。
- 李红波肖扬李力肖芷芳王林
- 关键词:苦参碱低剂量辐射端粒酶活性细胞凋亡
- ^(192)Ir迁延性受照人员免疫功能变化的随访观察
- 2007年
- 目的观察192Ir意外迁延性照射后,受照人员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在2002-05/07间因意外受到192Ir小剂量迁延性照射的52人,根据淋巴细胞畸变率分析(双+环)及微核分析估算其受照生物剂量分别为0.05~0.63Gy和0.05~0.66Gy,按照生物照射剂量分为A、B两组,照射后3年分别检测其血清IgG、IgA、IgM,淋巴细胞转化率,CD 3、CD 4、CD 8和NK细胞阳性率,并与同期门诊查体健康人组对照。结果受照人群血清IgA、IgM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但受照B组(0.20~0.66Gy)IgG、C3、C4则明显降低(P<0.01)。CD 3、CD 4、CD 8、NK细胞阳性率、淋巴细胞转化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受照A组(0.05~0.19Gy)与B组(0.20~0.66Gy)比较以上指标则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受192Ir小剂量迁延性照射人员随访3年后未发现免疫系统兴奋效应,其细胞免疫功能受到一定抑制,对此类人员长期随访有重要意义。
- 肖扬蒋祖军高阳李力李颂文肖芷芳
- 关键词:小剂量免疫功能
- 迁延性低剂量^(192)铱受照人员染色体畸变及端粒酶活性变化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观察受192铱(192Ir)照射人员临床症状、染色体畸变情况及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NCs)端粒酶活性变化,积累迁延性、小剂量受照者远后效应的临床资料。方法以2002-07月发生在作者单位受迁延性、低剂量192Ir意外照射的54人为研究对象,随访受照人员在照射后1个月,1、5、10年的临床症状,微量全血培养法制备受检标本,检测非稳定性畸变和稳定性畸变情况,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技术(telomerase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对应时间点的BMNCs端粒酶活性。结果①受192Ir迁延性、低剂量照射后1个月,90.7%受照人员出现不同程度临床症状,多数在1年内消失或改善。②受照人员于照射后1个月非稳定性畸变检出率较高,其中"双+环"畸变率(4.82±0.65)%,稳定性畸变率(1.06±0.07)%,总畸变率(9.62±0.81)%;1年后"双+环"畸变及总畸变率均显著下降至1个月水平的20%;5到10年后非稳定性畸变、稳定性畸变已基本消失。③照射后1月,受照人员BMNCs端粒酶活性为(0.47±0.06),较同龄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1年、5年后受照人员BMNCs端粒酶活性分别为(0.42±0.06),(0.34±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10年后BMNCs端粒酶活性为(0.18±0.06),回落至接近正常水平(P>0.05)。结论 192Ir低剂量、迁延性受照人员早期可出现以"双+环"为主的非稳定性畸变,相对应其BMNCs端粒酶活性增高;5~10年后两者均逐渐回落至正常水平,随访10年未发生骨髓衰竭综合征及白血病等恶性克隆性疾病。
- 宋佳音肖扬李红波邝丽萍李力王耀春
- 关键词:低剂量染色体畸变端粒酶骨髓单个核细胞
- 低剂量辐射下细胞凋亡与端粒酶活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08年
- 低剂量辐射(LDR)系指剂量在0.2y以内的低传能线密度(LET)照射,或剂量在0.5y内,剂量率在0.05Gy/min以内的高LET照射。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0.1y以内的LDR可引起一系列的免疫增强效应及适应性反应,LDR能够提高免疫器官内抑凋亡基因蛋白分子的表达,降低促凋亡基因蛋白分子的表达,促进免疫细胞的成熟、分化和细胞内的信号传递,最终导致免疫细胞凋亡的降低,
- 李红波肖扬
- 关键词:免疫细胞凋亡低剂量辐射端粒酶活性蛋白分子传能线密度抑凋亡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