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60312)
- 作品数:35 被引量:408H指数:16
- 相关作者:徐文修张娜张永强唐江华苏丽丽更多>>
- 相关机构:新疆农业大学乌鲁木齐市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 气候变化对新疆哈蜜瓜种植气候区划的影响
- 基于新疆101个气象台站1961—2013年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日照时数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保证率分析以及Arc GIS空间插值方法,分析影响哈密瓜种植的关键气候因子(日平均气温稳定≥15℃日...
- 普宗朝张山清吉春容李景林李新建王命全邹陈
-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温日较差
- 文献传递
- 近50年新疆冬季热量资源时空变化被引量:11
- 2014年
- 利用新疆101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平均气温和逐年极端最低气温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和Mann-Kendall法对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冬季负积温和越冬期日数等冬季热量要素变化趋势、突变特征进行分析,采用混合插值法,在ArcGIS平台上完成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的各热量要素多年平均值和突变前后变化量的空间分布式模拟。结果表明:(1)新疆1月平均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总体呈现"南疆高,北疆低;平原和盆地高,山区低"的特点,冬季负积温和越冬期日数总体呈现"南疆少,北疆多;平原和盆地少,山区多"的分布格局。(2)在全球变暖背景下,1961—2010年新疆冬季热量资源呈明显的增多趋势,并且1月平均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分别于1979年和1980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升高,冬季负积温和越冬期日数分别于1986年和1998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减少。突变年前后,1月平均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上升幅度的空间分布总体呈"从东南至西北递增"的格局,冬季负积温减少幅度的空间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增"的特点,越冬期日数减少幅度的空间分布呈"南疆大,北疆小;盆地大,天山和阿勒泰山区小"的格局。
- 普宗朝张山清李景林徐文修王命全伊力哈木
- 耕作方式对麦后复播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
- 2015年
- 为探究适合北疆滴灌条件下麦后复播大豆的高产耕作方式,分别于2012年、2013年进行了滴灌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对复播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各生育时期的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均表现为:翻耕(T)>旋耕(RT)>免耕(NT)。其中,T处理两年LAI均值高出NT处理的27.25%,2013年增加翻耕覆膜处理(TP)后,全生育时期LAI的平均值显著高于同年RT处理和NT处理的,比同年T处理也高出11.81%,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增大了叶片对光能的截获面积,增强光合作用,促进植株干物质的积累,利于生殖器官的发育。由产量构成因素可知,T处理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两年的均值分别较NT处理的高出23.18%、19.69%、8.89%,增产达13.35%,增收32.11%。尤其是2013年翻耕覆膜处理,大豆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较同年T处理高出28.00%、27.46%、2.72%,增产达7.43%,差异极显著(p≤0.01),增收12.15%,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认为,北疆麦后复播大豆宜实施翻耕的耕作措施并以地膜覆盖采用膜下滴灌为宜。
- 唐江华苏丽丽李亚杰徐文修彭姜龙张永强郝维维
- 关键词:翻耕免耕复播大豆生长发育
- 气候变化对伊犁河谷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9
- 2014年
- 为了明确气候变化对伊犁河谷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以伊犁河谷冬小麦主产区的伊宁、霍城、巩留、新源4县为例,在对1980—2011年各县冬小麦生长季气温、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冬小麦不同生长发育时段气候条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进而对近32年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的利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就多年平均而言,伊犁河谷冬小麦生长季气候条件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是较适宜的,但气候的年际间差异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仍十分明显,由其导致的冬小麦产量的年际间波动可达-1507-745 kg/hm2。冬小麦生长季内不同时段各气候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差异较大,气温的影响,在冬小麦越冬前表现为正效应,越冬期影响很小,但返青后为负效应。降水量对冬小麦的影响在生长季各时段大多表现为不显著的正效应,生长季总降水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除新源、巩留县通过了P=0.05的显著性检验外,伊宁、霍城县未达到显著水平。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1980—2011年,伊犁河谷各地冬小麦生长季平均气温分别以0.503-0.653℃/10年的倾向率呈极显著的上升趋势,降水量分别以3.828-18.948 mm/10年的倾向率呈不显著的增多趋势。气候变暖对冬小麦有利也有弊,但总体来看弊大于利,其中,冬前的播种至分蘖期气温升高对小麦较有利,越冬期气温变化对小麦影响不大,但返青至成熟期气温升高将对小麦产量形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其中,抽穗开花至成熟期的不利影响更为明显。降水量增多对提高小麦产量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对灌溉农业区的伊犁河谷来说,其直接影响大多不显著。
- 普宗朝张山清徐文修李景林王荣晓
- 关键词:气候变化冬小麦产量伊犁河谷
- 近50年新疆天山山区主要气候要素变化被引量:12
- 2014年
- 利用天山山区具有较好代表性的10个气象台站1960-2009年的历史气候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对天山山区近50年来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天山山区能量供给因子中的最高、最低、平均温度温度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日照时数、温度日较差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云量的变化趋势不明显。空气动力因子风速的下降趋势显著;湿度因子中空气相对湿度略有下降趋势,而水汽压、降水量略有上升趋势。受此影响,近50年天山山区气候总体趋于干向湿发展的趋势,气候朝暖湿方向变化。
- 阿帕尔叶尔克江高彦兵刘海红
- 关键词:气候变化
- 1961-2010年新疆不同保证率极端最低气温变化分析被引量:12
- 2014年
- 利用新疆101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年极端最低气温资料,采用均方差法计算各站多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以及80%、90%和95%保证率极端最低气温,使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测以及基于ArcGIS的空间插值技术,对近50a新疆不同保证率下极端最低气温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冬小麦和主要果树安全越冬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新疆平均极端最低气温和不同保证率的极端最低气温的空间分布呈南疆高,北疆低;平原和盆地高,山区低的格局。(2)全疆平均80%、90%和95%保证率的极端最低气温分别较平均极端最低气温低-2.7℃、-4.2℃和-5.4℃,偏低幅度的空间分布呈东南向西北递增的特点。(3)近50a,新疆平均极端最低气温以0.74℃/10a的倾向率呈极显著上升趋势(P<0.01),并于1980年发生突变,上升倾向率和突变年前后上升幅度的空间分布总体呈北疆大,南疆小;平原大,山区小的特点。研究结果对科学制定越冬作物种植规划,选择适宜的耐寒作物品种,采取科学有效的农作物安全越冬管理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 普宗朝张山清李景林徐文修王命全
- 关键词:极端最低气温保证率冬小麦果树冻害
- 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夏大豆产量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0
- 2017年
- 为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夏大豆产量的影响,评价出最适宜伊犁河谷地区滴灌条件下复播大豆农田的耕作方式,2012—2014年开展了冬小麦收获后土壤翻耕覆膜(TP)、翻耕(T)、旋耕(RT)和免耕(NT)四种不同耕作方式的复播大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容重、孔隙度、含水量、养分和产量均表现出差异性。0~60 cm的平均容重以NT处理最大,达1.4 g·cm-3,分别比RT、T、TP处理高出2.2%、4.5%、5.3%。0~30 cm土层的土壤总孔隙度均以TP处理的最高,其平均值分别比T、NT、RT高出1.4%、3.8%、5.7%。30 cm以下各处理的土壤总孔隙度虽有减少,但差异不显著。各处理各个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基本均表现为TP>T>RT>NT。SOC、全N、全P含量表现为在0~20 cm土层以NT处理最高,20~40 cm土层以TP最高,T处理次之。TP和T处理显著提高0~40 cm土层土壤速效N、速效P含量。大豆产量均表现为翻耕覆膜处理最高,分别比T、RT和NT处理高出15.2%、30.8%和31.9%。本试验条件下,虽然免耕能够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但翻耕覆膜措施不仅有效改善了土壤物理环境,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复播大豆产量。
- 苏丽丽李亚杰徐文修唐江华陈传信郝维维王娜
- 关键词:夏大豆耕作方式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含水量
- 滴灌量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过程的影响被引量:29
- 2014年
- 为了解滴灌冬小麦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与滴灌量的关系,通过田间试验,在1管5行的毛管配置条件下,设置3 300、3 900和4 500m3·hm^-2三个灌水定额处理(分别用处理A、处理B和处理C表示),研究了滴灌量对冬小麦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光合参数、干物质积累时间和速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自拔节期至乳熟期,处理B的叶面积指数始终高于处理A和处理C。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随灌水量的增大而增加,而胞间CO2浓度和单叶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呈下降和先升后降趋势,净光合速率增幅随灌水量的增加而下降。全生育期单株干物质积累总体上呈"S"型曲线变化,处理B和处理C的干物质积累快速增长期分别比处理A延长了3d和4d;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和产量均以处理B最高,其中处理B产量分别较处理A和处理C提高了7.09%和4.55%;灌溉水利用效率在处理A和处理B之间差异不显著,二者较处理C增加了29.61%和18.99%。在本试验条件下,滴灌小麦的适宜灌水定额为3 300~3 900m3·hm^-2。
- 张娜张永强李大平牛海生张洋胡春辉赵有来徐文修
- 关键词:冬小麦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
- 滴灌带配置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8
- 2013年
- 为筛选出与冬小麦种植相适宜的滴灌带配置方式,对比分析了1管4行(处理A)、1管5行(处理B)、1管6行(处理C)三种不同的滴灌带铺设方式下冬小麦生长、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不同滴灌带配置方式下,滴灌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均随生育进程呈先升后降趋势,处理A在整个生育期内LAI始终高于处理B和处理C;旗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在开花期以前表现为处理C>处理B>处理A,进入灌浆期后各处理的SPAD值均不同程度下降,呈现出处理A>处理B>处理C的态势;各处理单株干物质积累在生育期内呈"S"型变化趋势,处理A的叶、穗干物质积累分别较处理C高出17.39%和0.69%;产量差异在处理间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处理A比处理B、处理C分别增产10.97%和37.71%。综合考虑到投入与产出,尽管处理B在三种处理中各方面表现中等,但其在实现节水的同时,产量(7 122.46kg·hm-2)高于处理C,滴灌带用量较处理A减少了3 333.4m·hm-2,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冬小麦滴灌带的配置方式以1管5行较为合适。
- 张娜张永强唐江华牛海生徐文修李怀胜郝维维
- 关键词: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
- 北疆农业热量资源时空变化及其对熟制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5
- 2016年
- 利用1961—2012年北疆48个代表站的年平均气温、无霜冻期和≥10℃积温气象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检验和Arc GIS中反距离权重插值等方法分析了北疆各县市农业热量资源的时空变化及其对熟制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2年北疆年平均气温、无霜冻期和≥10℃积温分别以0.36℃·10a-1、4.7 d·10a-1和80.66℃·d·10 a-1的倾向率呈增加及延长趋势,其中塔城地区、伊犁河谷和阿勒泰地区较其它地区增温明显。各气象要素均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发生突变,突变年后农业热量资源增加明显,作物熟制从仅满足一年一熟逐渐向多熟制发展,表现为,突变后一年三熟的地区较之前以吐鲁番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扩大,一年二熟的地区扩大到精河县-克拉玛依市沿线以东,克拉玛依-奇台-鄯善沿线以南天山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和伊犁河谷西部以及哈密市周边地区,而二年三熟地区增加较小,一年一熟的县市呈继续向高纬度地区减少的趋势变化。
- 田彦君张山清徐文修只娟苏丽丽
- 关键词:北疆气候变化热量资源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