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A790017)

作品数:15 被引量:235H指数:9
相关作者:陈浩郭力王晓刚曹亚陈中伟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黄淮学院盐城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9篇劳动力
  • 8篇就业
  • 6篇农民
  • 4篇失地
  • 4篇失地农民
  • 4篇产业转移
  • 3篇农村
  • 3篇农村劳动力
  • 2篇影响因素
  • 2篇省级面板数据
  • 2篇土地流转
  • 2篇农村劳动力转...
  • 2篇农民工
  • 2篇面板数据
  • 2篇民工
  • 2篇就业变动
  • 2篇劳动力转移
  • 2篇FDI
  • 1篇动力机制
  • 1篇新生代农民

机构

  • 15篇中南财经政法...
  • 7篇黄淮学院
  • 1篇郑州大学
  • 1篇盐城师范学院

作者

  • 10篇陈浩
  • 7篇郭力
  • 5篇王晓刚
  • 2篇陈中伟
  • 2篇曹亚
  • 1篇杨晓军

传媒

  • 4篇城市问题
  • 2篇农村经济
  • 1篇兰州学刊
  • 1篇财贸研究
  • 1篇中国农村经济
  • 1篇经济经纬
  • 1篇统计与决策
  • 1篇西北人口
  • 1篇经济学家
  • 1篇天中学刊
  • 1篇学术论坛

年份

  • 1篇2014
  • 5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产业转移、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中国就业变动机制的区域差异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随着2000年以来"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的相继实施,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持续缩小,产业转移进程加快,劳动力回流态势明显,经济增长方式愈发依赖投资与出口。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就业变动机制表现出新的区域差异:在中西部,教育发展、资本形成、政府财政支出及第二产业比重的提高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就业增长;而在东部,科技进步、城镇化、消费、出口及第三产业比重的提升体现出更强的就业增进效果。因此",十二五"时期的就业促进战略应具有区域差异特色,重点是加快产业与劳动力的"双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及区域布局、扩大内需、转变城镇化模式、协调政府与市场机制的就业功能等。
王晓刚郭力
关键词:就业劳动力经济增长
产业转移背景下区域就业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地区差异——基于1999年—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近年来中国区域就业结构变动,以及影响就业诸因素的区域作用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产业转移与劳动力回流背景下,我国各省就业有β收敛特征。固定资产投资对中西部的就业贡献大于东部。中西部的FDI占GDP比重上升较快,对外开放度和"软环境"明显改善,有效促进了就业增长。第三产业比重与就业的正相关关系仅在东部表现明显;说明东部第三产业较发达且能高效拉动就业,而中西部仍主要靠制造业扩大就业。与中西部的政府驱动特征相比,东部更加依赖私人投资拉动就业。最后提出加快产业转移与布局调整;形成劳动力回流与产业转移的良性互动机制;重视"软环境"建设;更好地发挥政府财政力量等政策建议。
郭力
关键词:就业产业转移劳动力FDI
劳工短缺背景下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被引量:4
2011年
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的劳动力短缺困境仍将延续,这给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招聘工作、员工队伍稳定和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一系列挑战。劳动密集型企业应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包括革新招聘理念和扩展招聘渠道,加强劳动契约的稳定性,建立多重薪酬激励方案,重视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发展规划,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及推动产业升级和梯度转移等,以走出劳动力短缺的困境。
郭力
关键词:劳动力短缺人力资源管理
产业转移背景下区域就业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地区差异——基于1999年~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被引量:12
2012年
在产业转移与劳动力回流背景下,我国各省就业有β收敛特征。固定资产投资对中西部的就业贡献大于东部。中西部的FDI占GDP比重上升较快,对外开放度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有效促进了就业增长。第三产业比重与就业的正相关关系仅在东部表现明显;说明东部第三产业较发达且能高效拉动就业,而中西部仍主要靠制造业扩大就业。与中西部的政府驱动特征相比,东部更加依赖私人投资拉动就业。
郭力
关键词:就业产业转移劳动力FDI
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阶段差异被引量:9
2013年
对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阶段差异进行了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分析,在城市化的不同发展阶段,驱动因素各有不同。一般地说,投资对城市化的促进弹性不高且呈下降趋势;工业发展在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城市化的中后期,第三产业的驱动作用较为稳定且高于第二产业;在城市化的整个过程中,科技与教育都具有稳定的推动作用;财政支出比重的扩大对城市化的驱动效果并不明显。为促进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应积极刺激消费、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布局、重视发展科技与教育、调动市场机制对城市化的驱动作用。
郭力陈浩
关键词:城市化动力机制分位数回归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技能缺失与解决途径被引量:20
2012年
新生代农民工参与技能培训的比例较低,造成其城镇就业的劳动技能缺失,直接影响其在城镇的就业机会、就业行业和工资收入。从培训市场、培训投入和培训管理方面分析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技能缺失的因素,进而提出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前提下,发挥政府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培训运作的市场化、培训投入的多元化和培训管理的规范化,推动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非农就业和向市民的真正转变。
杨晓军陈浩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就业
失地农民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武汉市江夏区龚家铺村为例被引量:30
2014年
基于武汉市江夏区龚家铺村失地农民的调查数据,利用概率选择模型,分析了失地农民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社会关系网、征地补偿款和社会保险参与度等因素对其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就业质量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月收入、工作稳定性、职业声望、职业发展与工作满意度等方面。结果发现,加强技能培训能够显著提升失地农民的就业质量,受教育程度和技能培训对就业质量五个方面的影响全部显著。因此,提升就业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他们受教育程度和增加技能培训的机会;社会保险参与度对提升失地农民就业质量的激励作用甚微,是一个保健因素而非激励因素;征地补偿款的高低与失地农民的就业质量存在负相关关系。这表明一次性货币补偿安置和土地换社保模式的弊端所在,它不能解决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就业才是失地农民最好的保障。
王晓刚陈浩
关键词:失地农民就业质量影响因素
农村劳动力迁移与土地流转动态不一致分析——基于河南省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的调查被引量:4
2013年
中国农村劳动力迁移与土地流转动态不一致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瓶颈。本文首先对劳动力迁移与土地流转行为进行分类,分析二者动态不一致及趋于同步的影响因素,得出土地自用机会成本、劳动力城市永久收入和城市生活成本是决定因素。然后提出建立土地周期动态流转机制、信息化阶梯式培训机制和产业向中小城镇转移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再依据河南省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对理论分析的结果进行验证。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陈浩陈中伟
关键词:劳动力迁移土地流转
“双转移”趋势与城镇化模式转型被引量:36
2012年
基于近年来产业梯度转移加速及劳动力回流中西部就近务工的趋势,指出中国的城镇化应当重视发挥劳动力的驱动作用,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推动力度及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中西部要立足于延续和扩大劳动力比较优势,以承接、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与传统服务业来加快城镇化;东部应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与高附加值产业,以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城镇化质量,最终形成我国"雁阵模式"的工业化与城镇化格局。当前重点是将中西部中小城市快速扩张为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发挥其在分散型城市群战略中承上启下的集聚效应与辐射作用。同时指出应积极探索户籍、社保、住房制度改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及人口实质性城镇化的进程。
陈浩郭力
关键词:城镇化产业转移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不一致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986—2010年中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被引量:18
2013年
通过对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影响因素的规范分析,并利用1986—2010年中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具有不一致性;家庭承包土地经营模式下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是造成二者不一致的重要原因;提高农村劳动力城市就业收入水平及其稳定性有利于二者趋同;较低的地租、较高的城市生活成本和城乡二元制度的约束制约了二者一致进行。为此,根据城乡统筹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要求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陈浩陈中伟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城乡统筹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