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1BZS008)

作品数:5 被引量:61H指数:4
相关作者:赵轶峰刘晓东赵献海赵毅李为香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师范大学济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宗教
  • 3篇明代
  • 2篇儒家
  • 2篇祭祀
  • 1篇道教
  • 1篇信仰
  • 1篇学术
  • 1篇学术社团
  • 1篇意识形态
  • 1篇儒家伦理
  • 1篇三教合一
  • 1篇三教合一思潮
  • 1篇社会
  • 1篇社会风气
  • 1篇社会考察
  • 1篇社团
  • 1篇士人
  • 1篇适应性
  • 1篇寺庙
  • 1篇劝善

机构

  • 5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济南大学

作者

  • 2篇赵轶峰
  • 1篇赵献海
  • 1篇刘晓东
  • 1篇李为香
  • 1篇赵毅

传媒

  • 5篇东北师大学报...

年份

  • 1篇2006
  • 4篇200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明代道教的现世伦理特征被引量:4
2002年
道教是重视现实生活的宗教 ,具有浓厚的现世伦理性。明代道教的现世伦理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受帝王崇信的正一道斋醮活动频繁举行且形式多样 ,旨在维护传统伦理秩序 ;劝善书充斥书肆 ,流行民间 ,以通俗的形式实行对世人的精神控制 ,发挥着强大的现世伦理教化功能。道教伦理与儒家伦理相比 ,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与达变性 ,二者共同维系着庞大的帝国 ,使之更为封闭内向 ,直至衰亡。
赵毅李为香
关键词:明代道教适应性劝善书功过格儒家伦理
17世纪前后中国北方宗教多元现象初论被引量:5
2002年
17世纪前后中国北方社会宗教多元化有突出的发展。其表现主要在于 :民间对多种对象的祭祀和对各种宗教成分的兼收并蓄 ;国家对社会宗教活动控制的削弱和士大夫宗教思想的复杂化。这种现象的根源既在于中国原始宗教的多神信仰和儒家思想的包容性的传统 ,也在于 1 7世纪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的不稳定状态 ,以及社会规模与国家体制模式不相称等。
赵轶峰
关键词:信仰民间祭祀宗教史民间宗教意识形态
“三教合一”思潮与“三一教”——晚明士人学术社团宗教化转向的社会考察被引量:19
2002年
晚明社会变迁与“心学”的兴起 ,导致了儒家思想界“三教合一”思潮的繁盛 ,并形成了一个由士人学术社团演变而来的民间宗教———“三一教”。这种士人学术社团的宗教化转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晚明士人于自身生存状态影响下的一种异化式的解脱方式。这种转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 ,对“三教合一”学术思想的保存与传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
刘晓东
关键词:学术社团宗教化林兆恩
明代毁“淫祠”现象浅析被引量:19
2002年
在明代 ,伴随着佛道两教与其他宗教的日益兴盛 ,私建的寺观祠廊逐渐增多 ,对国家财政、社会控制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日益增大。在这种情况下 ,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员进行毁“淫祠”活动以遏制私建、私祭之风 ,解决“淫祠”的存在与兴盛引起的各种问题。毁“淫祠”活动在弘治到万历前期达到高潮 ,是明代统治者改革潮流中的一个支流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一过程中 ,地方官员扮演了毁“淫祠”
赵献海
关键词:明代社会风气宗教寺庙
明朝国家祭祀体系的寓意被引量:16
2006年
明代国家祭祀对象的构成及其变化表明,该体系具有宗教、文化、政治、社会等多重寓意。其核心是展现一种以天权为核心的天、神、君、民秩序观,因而是明代中国政治文化精神的投影。它对于明代的统治者说来,体现着与传统密切相关的文化定位、世界秩序规范和自我定义,同时也是社会政治体系的观念基础。从宗教和文化成分角度分析,这个体系从一开始就是综合性的,但又是以儒家传统为根基的。永乐以后的变动,主要在于与道教、佛教和民间杂神崇拜之间界限的模糊化。这些变化与明朝政治文化精神趋于混沌状态有内在的关联。
赵轶峰
关键词:明代祭祀宗教儒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