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2000077708)

作品数:9 被引量:61H指数:5
相关作者:王成源李镇梁顾兆炎许冰王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部地质大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8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化石
  • 3篇牙形刺
  • 2篇上泥盆统
  • 2篇生物地层
  • 2篇碳同位素
  • 2篇同位素
  • 2篇泥盆世
  • 2篇古生代
  • 1篇地层
  • 1篇地层学
  • 1篇遗迹化石
  • 1篇早泥盆世
  • 1篇哲斯组
  • 1篇中二叠统
  • 1篇三叠
  • 1篇三叠世
  • 1篇生态学
  • 1篇生物地层学
  • 1篇生物灭绝
  • 1篇生物灭绝事件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南...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广西区域地质...
  • 1篇安徽省地质调...
  • 1篇长安大学
  • 1篇德国明斯特大...
  • 1篇不来梅大学

作者

  • 4篇王成源
  • 2篇许冰
  • 2篇顾兆炎
  • 2篇李镇梁
  • 1篇夏军
  • 1篇张弥曼
  • 1篇陈金华
  • 1篇胡滨
  • 1篇童劲松
  • 1篇周家健
  • 1篇周志澄
  • 1篇方宗杰
  • 1篇刘强
  • 1篇王平
  • 1篇钟华明
  • 1篇曹美珍

传媒

  • 4篇古生物学报
  • 1篇世界地质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古脊椎动物学...
  • 1篇沉积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6
  • 3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狗鱼(Esox,Teleostei)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被引量:3
2002年
记述了山东龙口黄县洼里煤矿早始新世黄县组二段油页岩中的鱼化石。该鱼身体狭长,背鳍位置靠后;额骨侧面有长形的、狗鱼所特有的副筛骨;额骨甚长;顶骨相对来说甚短;口裂较长;齿骨、前上颌骨及颚部许多骨片均生有扁而尖的牙齿,但上颌骨口缘光滑;外翼骨甚粗壮;鳃盖骨略呈长方形;前鳃盖骨较直,中部略收缩,上、下枝夹角大(约为130°);匙骨纵枝短而水平枝长大。困此属于狗鱼科中惟一的狗鱼属是毫无疑问的。根据其头长与体长之比、额骨及顶骨的形状和比例以及背鳍条数目与狗鱼属其他种的不同,我们将它订为一个新种——龙口狗鱼。黄县的化石是狗鱼渐新世以前在北美以外地区的首次发现,也是狗鱼化石在亚洲的首次发现。黄县位于北纬37°7′,远较现生狗鱼在亚洲分布的地区(43°和46°以北)靠南。而始新世全球气候偏暖,巨南北温差较小,始新世狗鱼或较现生种类更适应较温暖的气候。早始新世狗鱼在中国的发现为当时跨太平洋鱼类区系的存在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张弥曼周家健
关键词:始新世
西藏南部洛扎地区中生代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6
2004年
详细描述了西藏南部洛扎地区中生代地层中所含的遗迹化石Arenicolitessp .,Beaconitesantarcticus,Chondritessp .A ,C .sp .B ,C .sp .C ,C .sp .D ,?Cruzianasemiplicata ,Palaeophycustubularis,Phycodescircina tum ,Protovirgulariadichotoma ,Skolithosverticalis,Teichichnusrectus和Unaritessuleki计 1 0遗迹属 1 3遗迹种 。
周志澄H.Willems夏军钟华明童劲松
关键词:遗迹化石中生代沉积环境
广西上泥盆统F—F界线碳同位素的变化特征被引量:5
2004年
发生在晚泥盆世弗拉期(Frasnian)—法门期(Famennian)之交的生物灭绝事件(简称F—F事件)是古生代以来五大生物集群灭绝事件之一,其原因仍含糊不清。碳同位素研究显示,伴随F—F事件全球碳循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对中国南方F—F事件地层碳同位素变化特征的认识不够,缺乏系统的研究。对广西桂林杨堤上泥盆统灰岩剖面的碳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表明,在上泥盆统存在两次碳同位素正偏移,分别出现在下rhenana带和F—F的界线,其中,出现在F—F界线的碳同位素正偏移与广西垌村以及欧美和非洲等地的上泥盆统F—F界线附近的碳同位素记录一致,且具有相近的变化幅度。进一步对广西桂林附近的杨堤和垌村剖面F—F界线的碳同位素组成变化模式的分析发现,这次正偏移可能是由多次次级变化组成,与F—F事件中生物的灭绝步骤相似。
许冰顾兆炎胡滨李镇梁
关键词:碳同位素组成古生代生物灭绝事件上泥盆统晚泥盆世
内蒙古二叠系哲斯组的牙形刺及其时代被引量:23
2006年
哲斯组是我国北方最有代表性的海相二叠纪地层,但其时代尚未得到解决。以往的研究多偏重于底栖大化石,难以解决洲际间的对比。作者对哲斯组的牙形刺进行了研究,在哲斯组上段下部发现了Mesogondolellaaserrata动物群,从其同层的其它牙形刺化石分析,产这一牙形刺化石的层位的时代应为Wordian期晚期至Capitanian期早期,而整个哲斯组的时代可能为中二叠世Wordian期至Capitanian期早期,推测义和乌苏组的时代可能为Capitanian期。哲斯地区可能不存在吴家坪阶的海相沉积。对MesogondolellaneoprolongataWang,2004,M.mandulaensisWang,2004,WardlawellajisuensisWang,2004作了重新描述,这3个种可能为地方性分子或北方区(Borealrealm)分子。
王成源王平李文国
关键词:牙形刺哲斯组中二叠统
广西桂林垌村上泥盆统碳同位素正偏移与全球一致性的记录被引量:8
2003年
目前的研究显示,欧、美等大陆晚泥盆世地层中普遍存在碳同位素δ13C的正偏移,这种偏移已被推测为全球海洋有机碳埋藏速率快速增加的结果,并与晚泥盆世弗拉阶(Frasnian)-法门阶(Famennian)之交发生的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简称F-F事件)密切相关.华南上泥盆统是研究F-F事件理想地层之一,其中是否存在δ13C正偏移,直接关系到全球范围内是否存在与F-F事件有关的有机碳埋藏增强的问题.对广西桂林垌村具有生物地层控制的晚泥盆世剖面进行了高分辨率的碳酸盐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δ13C在F-F转换时期总体呈逐步增加趋势,这种趋势由两次明显的δ13C正偏移组成:第1次正偏移出现在linguiformis带的底界,δ13C增加幅度达1.5‰;第2次正偏移出现在triangularis/linguiformis带(F-F)的界线,增幅达2.1‰.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同位素记录对比发现,在生物地层时限上,垌村剖面第1次出现的δ13C正偏移较晚,而发生在F-F界线的第2次正偏移,无论在生物地层上还是在变化幅度上都是基本一致的,支持F-F时期全球性的有机碳埋藏增强的观点.
许冰顾兆炎刘强王成源李镇梁
关键词:上泥盆统碳同位素生物地层
中国寒武纪双壳类研究之评述被引量:2
2004年
长期以来 ,双壳类研究者虽未将扬子蛤 (YangtzedontaYu)纳入到双壳类早期系统演化的研究范畴 ,却又难以予以完全否定。最近 ,钱逸的工作终于解决了这一悬案 ,这是寒武纪带壳软体动物研究的一项重要进展。然而 ,钱逸对双壳类早期演化的理解仍存在着误解 ,例如 ,将XianfengoconchaZhang当作是“最古老的双壳类” ,为此有必要对近二十年来我国寒武纪双壳类的研究进行回顾与总结。Xianfengoconcha发育有两侧对称排列的所谓“片状齿” ,实属腕足类小圆货贝型铰合构造。化石证据表明 ,真正的片状齿是由古栉齿型铰齿演化而来 ,因此 ,古异齿型不是双壳类最古老的铰齿类型。目前 ,我国没有争议的寒武纪双壳类只有PojetaiaJell一属。
方宗杰
关键词:寒武纪双壳类小壳化石
Environmental changes during Frasnian-Famennian transition in south China:A multiproxy approach
[1]This study presents high-resolution multiproxy analyses on two Late Devonian sequences for characterizing t...
Bing Xu,Zhaoyan Gu,Jingtai Han,and Chengyuan Wang 1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China. 2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Palaeont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Nanjing,China.
文献传递
中三叠世青岩生物群的群体古生态学初步研究被引量:11
2001年
根据群体古生态学的初步研究 ,认为青岩生物群的富集是因为发育一个较为特殊的生态环境 ,即位于斜坡与台地交接处的一个小型盆地———护障性浅海中 ,生态类型分析结果表明 ,此处为低能稳定的水域 ,水深在正常浪基面之下、风暴浪基面之上 ,海水清彻、氧气充足、营养丰富 ,并可能富产海藻 。
陈金华曹美珍FrankStiller
关键词:中三叠世
蒙古南戈壁中洛霍考夫阶(泥盆系)牙形刺的首次发现被引量:1
2003年
蒙古南戈壁新金斯特(Shine Jinst)地区 Ulaan-Shand 剖面的查干安普拉格(Tsagaanbulag)组以前曾划归志留系(文洛克统至普里多利统).但在Tsagaanbulag 组及其上部的阿曼采尔(Amansair)组发现了非常重要的牙形刺,包括 Lanea omoalpha,Amydrotaxis johnsoni,“Ozarkodina” planililingua,Pedavis sp.,清楚地指明这两个组应当归下泥盆统中洛霍考夫阶.中洛霍考夫阶的海相地层在中国和蒙古国广泛分布.志留系文洛克统和洛德罗统下部的海相地层在蒙古是否存在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王成源Ch.MinjinW.ZieglerJ.MunchtsetsegJ.GereltsetsegJ.Undarya
关键词:泥盆系牙形刺海相地层古生代生物地层学
泥盆纪最早期牙形刺带化石在蒙古南戈壁幕使盖(Mushgai)地区“尕屋(Gavuu)”段的首次发现被引量:4
2003年
在蒙古南戈壁的Bayan KhoshuuRuins剖面原归入到志留系Mandalovoo组尕屋 (Gavuu)段的地层中发现了牙形刺Caudicrioduswoschimidtiwoschmidti,这是泥盆纪最早期牙形刺带化石在蒙古的首次发现。尕屋 (Gavuu)段的下部属志留系 ,但其上部 ,即采集牙形刺样品M 9~M 12的层位肯定属下泥盆统 (下洛霍考夫阶 ) ,而不是下志留统。Mandalovoo组应当改为Mandalovoo群 。
王成源Ziegler W.Minjin Ch.Sersmaa G.Munchtsetseg J.Gereltsetseg L.Nadya I
关键词:早泥盆世牙形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