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Kj2012A198)

作品数:10 被引量:34H指数:4
相关作者:李玉云李见王露张强胡忠利更多>>
相关机构:蚌埠医学院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蚌埠市科技计划项目蚌埠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细胞
  • 6篇间充质干细胞
  • 6篇干细胞
  • 6篇充质干细胞
  • 5篇贫血
  • 4篇再生障碍性贫...
  • 4篇障碍性贫血
  • 4篇脐带间充质干...
  • 4篇基因
  • 3篇造血
  • 3篇人脐
  • 3篇人脐带
  • 3篇人脐带间充质...
  • 3篇髓细胞
  • 3篇小鼠
  • 3篇急性
  • 3篇急性髓细胞
  • 3篇间充质
  • 3篇白血
  • 3篇白血病

机构

  • 9篇蚌埠医学院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蚌埠医学院第...
  • 1篇巢湖职业技术...
  • 1篇蚌埠医学院第...
  • 1篇徐州市第四人...
  • 1篇安徽省合肥市...
  • 1篇合肥职业技术...

作者

  • 8篇李玉云
  • 5篇王露
  • 5篇李见
  • 4篇张强
  • 3篇魏晓巍
  • 3篇潘少君
  • 3篇胡忠利
  • 2篇谢扬虎
  • 2篇翟玮玮
  • 2篇管英华
  • 1篇张英杰
  • 1篇谢杨虎
  • 1篇黄保军
  • 1篇周新社
  • 1篇郝艳梅
  • 1篇王俊和
  • 1篇张凤
  • 1篇杨向荣
  • 1篇王芳
  • 1篇吴正中

传媒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河北联合大学...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效果观察被引量:2
2015年
1目的 探讨和评价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在脊柱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2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9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患者。每例患者应用VSD技术治疗,同时应用敏感抗生素,彻底清创并保留内置物。创面经过1~3次清创予以VSD敷料覆盖,每次引流7~10d,根据引流情况更换VSD敷料。3结果 通过彻底清创,应用VSD处理创面联合抗生素治疗,3例患者经1次创面清创VSD应用,4例患者经2次创面清创VSD应用,2例患者经3次创面清创VSD应用,肉芽组织生长满意,缝合伤口。感染伤口治愈,内固定得以保留。4结论 VSD技术可有效控制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利于伤口的早期愈合,内固定装置不需取出以维持脊柱稳定性。VSD技术治疗脊柱术后感染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裴立家周新社李玉云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脊柱内固定
CD19、CD56在急性髓系白血病RUNX1-RUNX1T1^+突变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急性非M3髓细胞性白血病(AML non-M3)患者骨髓RUNX1-RUNX1T1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了解表达淋系抗原CD19、CD56的RUNX1-RUNX1T1^+的AML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对初次诱导缓解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检测200例初诊AML(non-M3)患者骨髓RUNX1-RUNX1T1表达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ML的淋系抗原表达水平,分析初次诱导缓解率(CR1)和总生存率(OS)的关系;对照分析RUNX1-RUNX1T1^+患者中CD56^+和CD56^-以及CD19^+和CD19^-患者在CR1和OS的区别。结果:在RUNX1-RUNX1T1^+的AML患者中,初诊时CD56^+患者具有较低的CR1(P<0.05)。CD19^+患者CR1较CD19^-患者高(P<0.05)。CD56^+患者的OS率显著低于CD56^-患者(P<0.05)。CD19^+患者的OS与CD19^-患者的OS率无显著差异。结论:RUNX1-RUNX1T1^+的AML患者中骨髓CD56^+提示预后不良,CD19^+仅与CR1相关,与OS无关。
胡忠利张凤黄保军潘少君
关键词: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D19CD56总生存率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p73基因启动子区域异常甲基化的研究
2016年
1目的探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p73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状况及其临床意义。2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检测56例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p73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率,同时以3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作为对照组。χ2检验分析其甲基化程度与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3结果AML组p73甲基化率26%,正常对照组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核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karyotypically abnormal AML,KA-AML)组p73甲基化率43%,显著高于正常核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cytogenetic normal AML,CN-AML)组(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L低危组p73甲基化率为60%、AML中危组为21%、AML高危组为3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 AML患者p73甲基化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p73可能参与AML的发生发展;p73在KA-AML中更易发生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p73甲基化可能不足以成为AML独立的预后指标。
潘少君王俊和李玉云郝艳梅胡忠利
关键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
IDO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构建及其转染hUCMSCs细胞的实验研究
2013年
目的构建共同表达人吲哚胺2,3-过氧化酶(IDO)基因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探讨其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中的表达,为下一步利用高表达IDO的hUCMSCs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将IDO基因克隆至慢病毒pGC-FU-EGFP表达载体中,通过PCR和测序鉴定获得连接正确的克隆。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质粒及辅助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情况;制备携带IDO基因的慢病毒Lentivirus-IDO,并测定重组慢病毒的滴度。用重组慢病毒以最佳MOI值感染hUCM-SCs作为实验组,以空载体转染的hUCMSCs(空载体组)及未转染的hUCMSCs(未转染组)作为对照,应用RT-PCR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细胞中IDO mRNA及IDO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经PCR及基因测序鉴定pGC-FU-EGFP-IDO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包装慢病毒Lentivirus-IDO滴度为2×108 TU/mL。通过EGFP表达的阳性细胞数筛选其最适MOI为30,此时对细胞的转染效率可达到80%以上。RT-PCR检测显示实验组IDO mRNA表达阳性,空载体组和未转染组均为阴性;Western blot检测示实验组细胞内IDO蛋白表达阳性,空载体组和未转染组均为阴性。结论成功构建了人IDO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慢病毒Lentivirus-IDO能有效感染hUCMSCs,IDO蛋白可在hUCMSCs中长期、稳定表达。
李玉云李见王露翟玮玮吴正中张强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绿色荧光蛋白慢病毒载体
WT1高表达及CD34^+和Auer^+与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预后的关系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急性非M3髓细胞性白血病(AML non-M3)患者骨髓WT1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了解CD34^+和Auer^+的AML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对初次诱导缓解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检测92例初诊AML(non-M3)患者骨髓WT1表达水平,分析初次诱导缓解率(CR1)与总生存率(OS)的关系。比较CD34^+和CD34^-以及Auer^+和Auer^-AM L患者在CR1和OS方面的区别。结果:初诊时WT1高表达的AML具有较低的CR1(P<0.05)。CD34^+患者的CR1较CD34^-者低(P<0.05),Auer^+的AML患者CR1较Auer^-AM L患者高(P<0.05)。WT1高表达组的OS低于低表达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CD34^+组的OS低于CD34^-组,且具有显著差异(P<0.05),Auer^+组与Auer^-组的OS没有明显差异。结论:AML患者骨髓WT1高表达及CD34^+提示患者的预后不良,Auer小体阳性仅与CR1相关,而与OS无关。
胡忠利黄保军潘少君
关键词: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UER小体WT1基因总生存率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造血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通过从脐带中分离和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探讨其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小鼠骨髓造血的影响。方法:原代贴壁法培养人脐带MSCs,将小鼠分为模型组、对照组、MSCs输注组进行实验。经静脉输注免疫介导方法建立再障模型小鼠,分别于3、7、14、21、28 d观察其外周血象指标变化和骨髓组织形态;ELISA检测造血负调控因子(IFN-γ)的水平,计数骨髓造血干细胞集落生成单位。结果:原代培养中脐带组织块直接贴壁后8~10 d,边缘爬出长梭形MSCs,随传代培养呈平行、漩涡状生长;再障小鼠经MSCs输注治疗后外周血象明显增高,IFN-γ水平下降(P<0.01);治疗组骨髓红细胞集落形成单位与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均较模型组明显增高(P<0.01),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脐带来源的MSCs对再障模型小鼠骨髓可发挥造血支持作用。
管英华魏晓巍谢扬虎李见王露李玉云张强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间充质干细胞脐带
慢病毒介导RNA干扰沉默Fas基因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应用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技术,构建Fas基因的siRNA慢病毒表达载体,建立Fas基因稳定干扰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株,为下一步使用低表达Fas基因的UC-MSCs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奠定实验基础。方法以人Fas基因mRNA序列作为干扰靶点,设计4组靶向Fas的shRNA序列,合成寡核苷酸,与经过BamHI、EcoRI双酶切后的LV3载体连接获得重组慢病毒,通过感染293T细胞对慢病毒进行包装和滴度测定。体外培养人UC-MSCs,使用包装好的慢病毒感染UCMSCs,应用Real time-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感染后细胞中Fas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经酶切以及基因测序鉴定证明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病毒悬液滴度为3×108TU/ml。Real time-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干扰组细胞的Fas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慢病毒介导的SiRNA能有效沉默UC-MSCs中Fas基因的表达。
王露翟玮玮杨向荣王芳李见张强李玉云
关键词:慢病毒SIRNAFAS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中的应用
2012年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移植对药物联合射线诱导的再生障碍性贫血(AA)模型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7周龄的雌性昆明小鼠120只,用60Coγ射线照射后皮下注射环磷酰胺与氯霉素,分别建立对照组、AA模型组及MSC AA模型组。造模后第2天给予MSC组小鼠输注人UC-MSC 1×106/kg,观察各组小鼠生存率、外周血象变化、骨髓有核细胞数量、骨髓病理学特征以及造血细胞集落的变化等。结果模型组小鼠于第10天开始死亡,生存率比MSC组低(P<0.05)。其WBC、PLT和Ret明显减少,RBC变化不明显;16 d时两组除RBC继续降低外,其余均轻度回升,而MSC组回升比模型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过程中,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晚期脂肪组织增生。输注UC-MSC后,MSC组骨髓有核细胞数、粒-单核巨核细胞集落(CFU-GM)数量均明显高于模型组,而成纤维细胞集落(CFU-F)数量没有明显变化。结论人UC-MSC移植可减轻AA模型小鼠骨髓造血衰竭程度,提高存活率。
李玉云谢扬虎
关键词:环磷酰胺氯霉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2年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一种由造血干细胞缺陷、造血微环境损伤及免疫异常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及外周全血细胞减少的综合征[1]。AA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发病机制可能和造血干细胞的内在缺陷、造血微环境的异常以及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管英华谢杨虎魏晓巍李见王露李玉云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微环境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的IDO对异基因淋巴细胞的增殖及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造血恢复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UCB-MSCs)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机制及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的治疗效应。方法采集足月胎儿脐带血,采用羟乙基淀粉沉降+淋巴细胞分离两步法分离培养UCB-MSCs。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成骨、成脂诱导鉴定分化潜能。研究UCB-MSCs表达吲哚胺2,3-过氧化酶(IDO)的情况。建立UCB-MSCs与异基因淋巴细胞共培养体系,探讨其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同时构建免疫介导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观察其对再障造血恢复的影响。结果 UCB-MSCs为成纤维样细胞,贴壁生长。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其不表达造血标志CD34,高表达CD44、CD73,体外成功诱导成骨与成脂分化。经γ干扰素(IFN-γ)诱导表达IDO活性,对异基因淋巴细胞的增殖可能发挥免疫抑制作用。MSCs输注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可减轻小鼠骨髓造血衰竭程度。结论 UCB-MSCs在体外成功分离培养,并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MSCs可能通过IDO途径发挥免疫负调控作用。UCB-MSCs的IDO表达对于免疫介导再障小鼠模型的骨髓造血恢复具有改善作用。
李玉云魏晓巍李见王露张英杰张强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异基因免疫介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