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TJZW12-002)

作品数:7 被引量:16H指数:3
相关作者:刘俐俐刘建华李元乔更多>>
相关机构:南开大学信阳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文学

主题

  • 4篇小说
  • 3篇叙事
  • 2篇叙事伦理
  • 2篇文学
  • 2篇故事
  • 1篇独语
  • 1篇叙事策略
  • 1篇语式
  • 1篇张爱玲小说
  • 1篇张爱玲研究
  • 1篇中国文学
  • 1篇中国文学传统
  • 1篇人类学
  • 1篇人文
  • 1篇人文关怀
  • 1篇审美
  • 1篇审美感
  • 1篇审美感知
  • 1篇审美评价
  • 1篇书体

机构

  • 4篇南开大学
  • 2篇信阳师范学院

作者

  • 3篇刘俐俐
  • 2篇刘建华
  • 1篇李元乔

传媒

  • 2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海南大学学报...
  • 1篇理论月刊
  • 1篇浙江工商大学...
  • 1篇徐州工程学院...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人类学大视野中的故事变异与永恒问题——基于张爱玲与俄国作家尼古拉·列斯科夫的比较被引量:8
2014年
论文由本雅明"讲故事的人"界定的悖论,对本雅明的"故事"概念过于狭窄产生了疑问。疑问来自作者既有的故事思考:故事始终与人类相伴随;故事是感性认识对象;故事可满足人类对意义的需求;故事具有适应人类需求、随条件变化而变化的特性。籍此,论文提出应建立人类学大视野的故事概念。论文选取本雅明认定的"讲故事的人"的俄国作家列斯科夫,以之与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比较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列斯科夫的故事是传统故事,传递经验以让人知道;张爱玲的故事是现代故事,传递体验以让人感悟,颠覆了本雅明所说的讲故事的人离我们远去了的断言。籍此就故事的变异与永恒问题形成如下基本看法:故事概念很大,小说概念应置于故事概念之下;故事给了小说各种故事讲法和风格以可能和机会,故事由此而变异;故事满足人类对意义需求的基本功能则永远不会变化;故事的人类学特质给予小说研究以新思路;呼吁关注和思考人类学大视野中故事的形而上思考与故事问题。
刘俐俐
关键词:人类学故事小说
说书体小说中“故事”的人文关怀与叙事策略——以冯梦龙的《滕大尹鬼断家私》为中心被引量:1
2013年
论文以冯梦龙说书体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为中心,就文本展开细致的文化分析。通过分析显示出,与人文关怀相适应,说书体小说基本叙事特点是复杂精致。功能的结合类与分布类相互结合,故事套着故事与叙述人称的嵌套,即结合类功能的巧妙运用,逻辑性超越于时间性等为突出的叙事策略。
刘俐俐
关键词:故事人文关怀叙事策略
哀伤与绝望的浅吟低唱——张爱玲与川端康成比较研究
2017年
]张爱玲和川端康成,这两个背景差异极大的作家,其作品却常常有着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妙处。主要表现为共同的"悲"与"哀";共同的虚无;还有作品中所体现的关于两性伦理的共同道德淡漠感。在大的共同点之下二者又有着具体表现上的差异。张爱玲作品中的悲哀是显微镜下的冷眼旁观,寒彻骨髓;川端康成笔下的悲哀则是毛玻璃下诗意、温暖的感伤情调。张爱玲的绝望和虚无是看破了人生,不再去计较;川端康成则是看不破人生,陷入人性的泥淖;张爱玲的道德淡漠是对两性伦理的失望,索爱不过是为了谋生;川端康成对所谓两性伦理的漠视则是对世界失望后的退守,其作品中"非常态"两性关系成为人物最后的慰藉。通过这些比较发掘,我们会在相似相通中看到微妙的差异,同时又在差异中看到呼应和共鸣,由此进一步加深对作家和作品的理解。
刘建华
关键词:川端康成
叙事伦理张力与审美感知及评价问题——作为方法的张爱玲
2015年
叙事伦理是由人类叙事本能产生的复杂而又无处不在的问题。叙事伦理既涉及到审美感受,又涉及到审美评价。由于其复杂且不纯粹的文本现象,以叙事伦理张力来比喻便于使审美感受具象化,同时为审美评价提供一个标准。张爱玲的小说复杂而又特殊,可以将其作为方法,根据叙事性作品的伦理交流结构理论,分析和解读张爱玲的小说,从而探究叙事伦理与审美感知及评价问题。
李元乔
关键词:叙事伦理审美感知审美评价
张爱玲研究的现状、问题分析及其思考被引量:3
2013年
本文扫描了张爱玲研究的现状,概括总结出张爱玲研究存在的四方面问题并予以综合性分析。籍此,提出张爱玲研究应与中国文学传统相联系的观念和开阔视野;针对独特性作家需要处理的几对关系等相应的理论思考。
刘俐俐
关键词:小说艺术中国文学传统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独语式”爱情
2018年
张爱玲笔下的男女情爱可谓是形态多样,但纵观其作品中的许多爱情故事,却发现其中存在一种共同性倾向——男性失语,女性独语。本应琴瑟和鸣的男女情爱故事常常缺乏男性的呼应和共鸣,成为女性的喃喃自语的独角戏。与男性在爱情中小心翼翼、软弱躲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女性面对爱情的奋不顾身,如飞蛾扑火般主动追逐、忘我投入。经过深入分析和探究,导致这种两性角色错位的根本原因是:女性由于原生家庭的漠视,由于生存空间的逼仄;由于自身母爱的膨胀,将全部的能量用来追逐和赢取男性的爱,并以此为基点建立自己的价值感和存在感。不幸的是作为女性感情投射的男性却往往是"空心"而自保的,无法支撑女性的心灵重量。最终爱情难以成为女性的温暖慰藉,反而呈现出荒凉甚至荒诞的况味。
刘建华
关键词:爱情小说
围绕“伦理”的四个文学理论关键概念辨析被引量:4
2015年
近年来,在文学理论领域,"伦理与文学"这一话题备受关注。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数个相关概念繁杂混淆的情况。在中外学者相关论文中,经常出现的概括伦理与文学相关理论的概念主要有四个:伦理转向、伦理批评、叙事伦理以及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转向是一种波及多个领域的思潮;伦理批评是文学、艺术领域的概念;叙事伦理在中外语境中用法不同;文学伦理学批评为国内学者聂珍钊首创。对这四个关键概念,梳理来源、列举用法、阐释内涵、分辨差别、探究意义,厘清其混淆不明之所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研究伦理与文学相关领域。
李元乔
关键词:伦理转向伦理批评叙事伦理文学伦理学批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