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ZD100)

作品数:85 被引量:262H指数:9
相关作者:叶舒宪唐启翠王政杨骊苏永前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淮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9篇文学
  • 19篇历史地理
  • 18篇经济管理
  • 18篇社会学
  • 10篇哲学宗教
  • 7篇文化科学
  • 3篇艺术
  • 2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7篇神话
  • 13篇玉石
  • 13篇大传统
  • 12篇文学
  • 11篇四重证据法
  • 10篇学人
  • 10篇文学人类学
  • 9篇文化
  • 7篇人类学
  • 6篇玉器
  • 5篇华夏
  • 4篇信仰
  • 4篇玉文化
  • 4篇神话学
  • 4篇崇拜
  • 4篇N
  • 3篇叙事
  • 3篇艺术
  • 3篇神话历史
  • 3篇审美

机构

  • 43篇上海交通大学
  • 16篇中国社会科学...
  • 9篇淮北师范大学
  • 8篇四川大学
  • 7篇西安外国语大...
  • 6篇湖北民族大学
  • 2篇福建师范大学
  • 2篇兰州大学
  • 2篇漳州师范学院
  • 2篇厦门大学
  • 2篇宜宾学院
  • 2篇闽南师范大学
  • 1篇长沙理工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湖北民族学院
  • 1篇美国加州大学
  • 1篇伦敦大学学院
  • 1篇社会科学家杂...

作者

  • 40篇叶舒宪
  • 7篇王政
  • 7篇唐启翠
  • 6篇杨骊
  • 5篇苏永前
  • 3篇尹庆红
  • 3篇公维军
  • 2篇彭兆荣
  • 2篇谢美英
  • 2篇陈金星
  • 2篇陈晓璐
  • 1篇叶淑媛
  • 1篇徐新建
  • 1篇谢卓婷
  • 1篇阳玉平
  • 1篇王倩
  • 1篇程金城
  • 1篇张玉
  • 1篇臧志攀
  • 1篇谭佳

传媒

  • 21篇民族艺术
  • 11篇百色学院学报
  • 5篇马克思主义美...
  • 4篇社会科学家
  • 3篇社会科学战线
  • 3篇社会科学
  • 3篇中国比较文学
  • 3篇陕西师范大学...
  • 3篇中南民族大学...
  • 2篇小说评论
  • 2篇思想战线
  • 2篇贵州社会科学
  • 2篇长江大学学报...
  • 1篇世界华文文学...
  • 1篇北方论丛
  • 1篇河北学刊
  • 1篇装饰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人文杂志

年份

  • 2篇2017
  • 8篇2016
  • 25篇2015
  • 23篇2014
  • 7篇2013
  • 9篇2012
  • 10篇2011
8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玉教到佛教--本土信仰与外来信仰的置换研究之一被引量:1
2015年
文明发生的必要条件是宗教信仰和神话观念,而不是理性与哲学。宗教信仰的人类普遍性与信仰内容(一神、多神、拜物教、人格神)和形式(偶像、禁绝偶像)的文化差异性,成为认识每一个文明特质的关键所在。玉教在东亚绵延数千年的偶像崇拜传统,成为成功接引佛教东传的内在引力。而以禁绝偶像崇拜为特色的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统治下的西亚、中亚地区则有效阻挡着佛教的传播,使得这个产生于南亚的宗教只能向东传播,不得向西传。
叶舒宪公维军
关键词:佛教
从玉石之路到佛像之路——本土信仰与外来信仰的置换研究之二被引量:3
2015年
于阗作为中国玉石之路起点的和田玉原产地,对华夏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运输玉石的路径是在华夏统治者的强烈需求与活跃在于阗至河西走廊一带的印欧人种的月氏人共同开辟出来的,伴随着于阗成为佛教国家,再度开启西佛东输的传教运动。持续约4000年之久的西玉东输的玉石之路给佛教传播中国提供现成的文化通道,置换出约距今2000年的佛像石窟寺传播之路。华夏本土的神话地理观早已为外来宗教信仰的传播预设好了重要津梁和阶梯。西汉时期中原国家统治者为了获得和田玉而打通的中西交通路线,给佛教的东向传播提供了最佳的顺水推舟之契机。中原华夏国家已经率先打通和西域诸国的交往关系,开辟好绵延数千千米的西玉东输的交通大动脉,使得西域诸国的佛教徒们有了直接进入中国传教的必要条件。
叶舒宪
关键词:月氏
玉文化先统一中国说:石峁玉器新发现及其文明史意义被引量:12
2013年
玉兵器和玉礼器的出现是华夏文明起源期的特有文化现象。玉制干戈的功能在于从精神信仰上防御和化解实际的武力攻击,即"化干戈为玉帛"的中国式和平理想,其物质的和观念的前提是由北方红山文化和南方良渚文化在5000年前奠定基础的。石峁龙山文化古城建筑用玉器的现象凸显玉石神话信仰(玉教)的避邪禳敌功能,而其大批量玉器生产的原材料供应则预示着华夏文明资源依赖的"西玉东输"现象,以及"玉石之路黄河段"的存在,比所谓"丝绸之路"更早也更值得关注。
叶舒宪
重估大传统:文学与历史如何对话——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六届年会学术观察与述评
2012年
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以"重估大传统:文学与历史的对话"为主题,通过探讨和反思现有的文化大传统观念,以期拓展和超越既有文明历史框架,在中国重新发现历史,由此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学术前沿性的理论探索。笔者对此届年会的主题和研讨的相关问题进行学术观察,分别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评述:一、大、小传统的界定以及重估大传统的意义;二、中国的多元历史与多重叙事;三、文学人类学的学科整合与方法论探索。
杨骊
审美认同、种族与美国民间音乐被引量:1
2011年
本文运用审美认同的概念来探究音乐类型、社会运动与种族认同之间的关系。在20世纪的美国,其民间音乐在某个时期会破坏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绝对边界,而在另一个时期又强化了这种边界。审美认同是艺术类型与社会群体的文化结盟,借助这种结盟,群体就会感觉到某种艺术类型是代表了"我们的"或者"他们的"艺术、音乐和文学。这样,艺术类型的边界就成了社会的边界。民间音乐颠覆了艺术类型与社会边界的这种常规关系。民间音乐总是一些"他者"的文化,或者是种族的、地区的、阶级的文化,或者是民族的文化。在被叫作民间音乐之前,美国的本土音乐更多地体现了种族的完整性而不是其社会性,它是占支配地位的欧洲音乐和主要受非洲音乐影响的音乐相互混合的产物,但是又很好的表现了这两者。在商业唱片时代之前,黑人和白人音乐家们唱着同样的音乐,相互学习歌唱技巧和歌曲,并且共享一个表演的社会空间。民间音乐的概念是由学术精英创造出来的,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后期,当有组织的左派把它当作一个文化事业时,它对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陌生的。无论是学术精英还是政治活动家都将艺术类型建构成另一种种族化的艺术类型,而商业唱片工业又以"种族唱片"和"山地音乐"将之双重化。在那个特定的种族极端化的时代,美国的共产主义者和他们的同盟者非常有意识的使用民间音乐作为一种加强种族团结的工具。由于麦卡锡主义的压制,直到20世纪60年代,民间音乐作为种族统一的类型而得到复兴,但迅速被白人化了。为什么民间音乐的复兴与白人有关,我的解释是有三个因素:连续商业化的种族遗产;新左派不能像老左派那样有效地通过文化设施来控制音乐;在某个时候,当黑人努力要进入白人中产阶级青年所抵制的体制中时,一种把民间音乐�
威廉姆.G.罗伊尹庆红
关键词:文化音乐社会学民间音乐社会运动种族审美
乞桥·乞巧·鹊桥:从文化编码论看七夕神话的天桥仪式原型被引量:4
2013年
七夕神话包含着三级文明编码:史前文化的一级编码——祭神的乞桥(启桥)仪式:只有织女没有牛郎的七夕仪式活动之原型;父权制文明的二级编码——人向神乞巧:从象征天桥的史前玉璜形象八千年传承和甲骨文"虹"字中透露的双头龙虹桥神话以及乞巧节《搭桥歌》的天人沟通,七夕神话可上溯到大传统的祭神仪式,并体现了父权制文明对史前女神独尊现象的改造;三级编码——引渡织女与牛郎相会的鹊桥神话母题:正月七日为人日的礼俗和七月七日为乞巧节的礼俗相对应,体现了阴阳消长的神话宇宙观支配下的仪式历法行为。
叶舒宪
关键词:乞巧
人类学的文学转向:从肯尼思·伯克到格尔兹被引量:2
2016年
19世纪后期诞生的人类学在20世纪中后期发生研究范式的革命性转向,即从"人的科学"转变为文化阐释学。追溯阐释人类学派对这场转向的驱动之功,离不开其代表人物格尔兹所受到的文学和修辞学研究方法的影响。美国的文学批评家肯尼思·伯克给格尔兹创立文化阐释学带来的重要学术启示:从戏剧主义、视角主义、隐喻过程和文化文本的构成这三个方面,剖析人类学的文学转向(或"人文转向")之理论根基,从而揭示文学批评给人类学方法大变革带来的思想启迪。
叶舒宪孙梦迪
关键词:格尔兹
《写文化》与当代民族志写作被引量:3
2016年
《写文化》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对民族志修辞性的关注,这体现了当代人类学的"文学转向"。通过梳理当代民族志的新近进展,可以发现当代民族志存在着多种体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形式。《写文化》之后,"多点民族志"、女性主义民族志、数字民族志等民族志分支蓬勃发展。"多点民族志"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展现了人或事物的文化变迁。以《女性写文化》为代表,当代人类学界全面反思性别本质主义,并建构女性主义民族志的经典谱系。超媒体、数字视频、社交网站、博客等新媒体则为数字时代的"写文化"提供了新的民族志形式与研究手段。
陈金星
关键词:多点民族志
“玉帛为二精”神话考论被引量:12
2014年
从蚌埠双墩陶器上七千多年的蚕茧蚕丝形刻画符号到红山文化玉雕神蚕形象,均可以视为无文字时代对蚕神的一级编码;这种原型编码形式率先将玉和蚕(丝、帛)两种物质结合为一体,甚至在商周以后仍能与文字编码并行不悖地发展延续。而甲骨文中出现"玉"和"丝"等字形时,二级编码宣告问世,书写的小传统由此开启。玉作为天地山川孕育的精英,蚕与丝作为宇宙生命循环变化无穷的典范,二者共同承载的神话观念是生命的变化与不变。帛是缫丝的结果——丝织品;而丝是神秘生物蚕吐出的结果;蚕是体现神力的变化象征。玉来自天,带有非凡超俗的神的禀性。玉也能够变化——其沁色,包浆,绺裂与复原。以玉为神和以蚕(丝)为神的观念结合,成就"精物"的深度想象。
叶舒宪
关键词:神话
“神话历史”新视角重讲“中国故事”——读《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
2015年
叶舒宪先生的新作《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面世了。不过,这部著作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史学著作,而是以神话历史理念来考察中华文明发生期文化原型的史前史。
赵菡
关键词:中华文明神话历史中国故事史学著作文化原型史前史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