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C790126)

作品数:5 被引量:16H指数:2
相关作者:刘新争任太增李浩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主题

  • 4篇农民
  • 4篇农民工
  • 4篇民工
  • 2篇劳动力
  • 1篇影响因素
  • 1篇职工工资
  • 1篇实证
  • 1篇实证分析
  • 1篇内生增长
  • 1篇农民工工资
  • 1篇趋同
  • 1篇民工工资
  • 1篇经济内生增长
  • 1篇就业
  • 1篇就业结构
  • 1篇劳动力成本
  • 1篇劳动力供给
  • 1篇劳动力流动
  • 1篇技术进步
  • 1篇工资

机构

  • 4篇河南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刘新争
  • 1篇李浩
  • 1篇任太增

传媒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学术研究
  • 1篇财经科学
  • 1篇改革

年份

  • 3篇2017
  • 2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农民工劳动力供给行为异动与或然走向被引量:1
2012年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再到新一轮的"民工荒",农民工劳动力供给行为呈现动态变化过程。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不同时期,包括劳动力供给主体、劳动力供给的区域结构、劳动力供给的代际差异等诸多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农民工劳动力供给行为的动态变化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均衡配置;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有利于加快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有利于建立针对不同代农民工群体的回流和畅流机制,全面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拓宽农民工的就业出路。
李浩
关键词:农民工劳动力供给产业转移
农民工回流意愿的影响因素与农民工分流机制的构建——基于二分类Logistic模型的实证分析被引量:9
2017年
农民工自东向西的回流具有显著的结构效应,它既能倒逼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也有利于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但盲目强调劳动力回流容易加剧东部地区的"民工荒",也容易导致东部地区陷入"产业空心化"的困境。因此,构建农民工区域就业、创业分流机制对实现农民工回流的结构效应至关重要。针对农民工回流影响因素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就业方面,东部地区应把20岁以下和40岁以上的农民工作为农民工就业制度的需求主体,通过增强其身份认同感、改善其居住环境、增强其就业培训、加大其社保力度、提高其技能水平、强化其工作权益等举措,巩固其留守意愿;中西部地区应着重针对20—40岁农民工的行为特征,通过强化其与家乡的联系、建立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提高其比较收益等措施,吸引其回流。创业方面,东部地区的政策着力点应放在为农民工提供创业咨询和指导上,中西部地区则需提供包括咨询、指导、培训、资金等全方位的创业支持,同时要注意政策的连续性和继起性,做好政策与政策之间的衔接,并把农民工返乡创业与本地城镇发展相结合,推动产城互融。
刘新争任太增
关键词:农民工
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资的动态趋同及其结构差异被引量:2
2017年
近年来,农民工工资与城镇职工工资趋同,但同化速度较慢。分区域结构看,中西部地区工资同化速度较快,东部地区工资同化速度最慢,中西部地区的相对劳动力成本优势并不如想象中的显著,其产业同样面临转型和升级压力;分行业结构看,制造业工资差距大且同化速度较慢,东部地区制造业工资成本的上涨压力主要来自于城镇职工工资的上涨。综合来看,就业人员所在企业的性质差异、农民工就业结构的高度固化、农民工区域结构的变动延缓了农民工工资向城镇职工工资的动态趋同。只是企业性质差异对东部地区工资同化速度的影响较小,私营企业内部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资差距不断扩大是导致其同化速度较慢的又一因素。而户籍是私营企业内部就业人员的主要差异,这表明户籍改革对短期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而言,其实际影响尚且有限。
刘新争
关键词:农民工工资工资差距工资趋同
农民工就业结构“逆升级”及其均衡对策探析被引量:2
2017年
我国农民工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偏离,其中东部地区偏离程度较高,中部地区较低。从发展趋势上看,我国农民工就业结构存在明显的"逆升级"现象,其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东部地区"逆升级"现象最为突出。现阶段要实现农民工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可通过发挥东部地区制造业技术进步的就业"衰减效应"、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借助产业转移加快中西部制造业发展、以农民工市民化带动城市化进而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着力于第三产业内部的均衡发展、以就业培训推动农民工职业分化等多种途径来实现。
刘新争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结构产业结构
技术进步、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内生增长被引量:2
2012年
内生性的技术进步建立在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上,能够带来内生性的经济增长。而我国原有的违背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技术选择带来的是经济外延式的增长。不同产业、部门、区域间技术水平的差异造成了劳动力跨产业、跨部门和跨区域的流动。伴随着劳动力短缺现象的进一步升级,在劳动力流动新趋势的推动下,劳动力成本呈现出上涨趋势,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得以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在产业和区域间重新配置和组合,这有利于改变我国原有的技术进步方向,推动内生性的技术进步,最终实现经济的内生增长。
李浩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比较优势劳动力成本经济内生增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