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YJC751053)

作品数:25 被引量:14H指数:2
相关作者:王丹禹权恒杨文臣更多>>
相关机构:信阳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文学
  • 4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9篇语言批评
  • 8篇文学
  • 5篇语言
  • 3篇文化
  • 3篇文化生产
  • 2篇学语
  • 2篇艺术生产
  • 2篇生态
  • 2篇视域
  • 2篇文论
  • 2篇文学语言
  • 2篇脉络
  • 2篇解构
  • 2篇范式
  • 1篇动因
  • 1篇修辞
  • 1篇修辞性
  • 1篇学堂
  • 1篇学堂乐歌
  • 1篇言意

机构

  • 24篇信阳师范学院

作者

  • 20篇王丹
  • 3篇禹权恒
  • 1篇杨文臣

传媒

  • 5篇西部学刊
  • 4篇廊坊师范学院...
  • 2篇北方论丛
  • 2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小说评论
  • 1篇文艺评论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学术论坛
  • 1篇黄河科技大学...
  • 1篇南都学坛(南...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现代语文(上...
  • 1篇华中学术

年份

  • 2篇2017
  • 4篇2016
  • 12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学堂乐歌中的“军国民”教育思想
2017年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开始向日本派遣一大批留学生,希望能够学习外国的各种先进技术,达到富国强兵的现实目标。其中,这些留学生也广泛汲取日本的"军国民"教育思想。归国之后,他们很多人开始积极从事音乐教育活动,创作了诸多学堂乐歌,中间蕴含着丰富的"尚武"精神。这些学堂乐歌集音乐性和文学性于一体,极大鼓舞了许多仁人志士的革命信心,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社会革命的催化剂之一,理应受到人们特别关注。
禹权恒
关键词:学堂乐歌军国民教育尚武精神
语言批评的谱系生态:发展动因与演化轨迹被引量:2
2015年
对于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历史演化的脉络审视,时下某些观点常常将之归纳为“由外向内”与“由内而外”的因果循环,并得出前者注重“自律本质”而后者留恋“他治功能”的价值评判。继而,据此把对文学的审美研究和文化研究视为互不相容的研究类型区隔开来。
王丹
关键词:语言批评发展动因西方文学理论生态谱系
遮蔽与敞开:重述“两个口号”之争
2015年
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周扬等人提出了"国防文学"的重要口号,以呼应瓦窑堡会议上中共要求建立国防政府的政策主张。之后,鲁迅等人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意在弥补"国防文学"这一口号的部分缺憾。自此之后,他们在许多报刊杂志上围绕着"两个口号"展开了激烈论争,双方都从各自的认识立场出发,详细阐述了自己口号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实际上,作为左翼阵营内部的矛盾冲突,他们是在争夺革命文化阐释的领导权。
禹权恒
关键词:文化领导权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学之思
2015年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生产的表现形态和风格状况发生了纵深转型。作为一种创造人自身及其历史存在的对象化实践,文化创意产业的运作机理既关切到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相互介入,更牵涉精神性与商业性、自由性与异化性、文化性与政治性之间的复杂缠绕。马克思人学论述所蕴含的问题意识与辩证方法,则为科学思考文化创意产业"是什么""做什么"和应当"如何做",以及合理引导这一新兴经济形态提供了富于启迪意义的思路。
王丹
关键词:马克思人学文化生产创意产业
“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
2016年
20世纪30年代初期,为了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严格控制,蒋介石政府发动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意在阻止左翼文学的迅猛发展。但是,由于民族主义文艺本身具有矛盾性特征,加上受到左翼作家的共同抵制,这股文学思潮在左右夹击之中迅速失去现实基础。作为国民党文艺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主义文艺和三民主义文艺具有显著差异,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禹权恒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左翼作家
《黄泥地》与中国乡土的重建
2016年
刘庆邦的长篇小说新作《黄泥地》讲述了20世纪末期一个普通的中国村庄因支书换届所引发的各类人物相互缠构的故事。故事本身的题材虽然显得司空见惯,但其却隐喻性地涉及了乡土文明在现代性转型的持续进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冲击、所出现的各色问题,蕴涵了作家对当代乡土如何重建的深层省思,这无疑使得《黄泥地》在乡土书写日益多元的当下文坛,具有不同凡俗的探讨价值。
王丹
关键词:现代性转型隐喻性泥性中国文学乡土社会
文学批评理论的双重话语——基于问题意识的再审
2015年
作为文学研究的当代知识范型,批评理论在对传统文论的超越中,逐步形成了自己阐释文学的基本思路。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论形态却往往从审美关系论域出发,以批评模式对它进行诠释和界说。由此,忽视了贯穿于其中的问题意识与文学研究理论构成之间的对应关联,淡化乃至消解了批评理论的双重性质。正视并阐明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话语构成和理论视域,对于当代中国文论更新观念形貌、介入本土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丹
关键词:文学批评审美
重释文学语形批评的效度与限度
2015年
对文学语言的形式化思考,是西方文论发生现代转换的内在动因。从形式语义的直观、自足维度来切入和界说文学审美性的研究途径,亦构成了文学语形批评的范式效度与限度。一方面,它带来了新的分析客体与规范,拓展了文学理论研究的视域框架,深化了人们对于文学构成的审美认知;另一方面,它又陷于传统的文学还原论窠臼,无力涵括文学与"语言外"事物之间的复杂关联,从而难以对文本生成的运作机制及意识形态效果作出有效的阐释。
王丹
关键词:文学语言西方文论
保罗·德·曼的解构批评:文学语言的修辞性
2015年
对于文学语言的修辞性的新认识,构成了以保罗·德·曼为主要代表的美国耶鲁学派的理论基点。人们往往忽略了这一关键环节,由此误读了"解构"在文学问题研究上的核心意蕴,误解了这一批评话语与形式主义文论以及文化批评之间的复杂关系。德·曼对于文学修辞活动的"述"与"行"的认识论追问,不仅推动了文论解构倾向的出现,也为文化批评的兴起提供了思路。
王丹
关键词:解构批评文学语言修辞性解构
语言批评的文化转向析评
2017年
在20世纪,作为基于语言维度来研究文学的理论话语,语言批评的重心逐渐由形式、结构转向文化政治。这种转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由文学的"内部"转向"外部",由静态的形式研究转向动态的行为研究,由语言工具论转向语言本体论。由此,语言批评在拓展自身的研究空间的同时,其话语表述也面临着新的困境,具体表现为:语言表征有效性的危机,对语言的过度释放所引发的批评合法性反思,以及对不可言说之物的忽视。
王丹
关键词:语言批评文化转向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