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811037)

作品数:2 被引量:30H指数:2
相关作者:赵志新徐纪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地球物理
  • 1篇地震
  • 1篇地震活动
  • 1篇地震活动性
  • 1篇应力场
  • 1篇震源
  • 1篇震源机制
  • 1篇震源应力场
  • 1篇中国大陆科学...
  • 1篇深井
  • 1篇大地震
  • 1篇大陆科学钻探

机构

  • 3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江苏省地震局

作者

  • 2篇徐纪人
  • 2篇赵志新

传媒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汶川8.0级大地震震源机制与构造运动特征被引量:9
2010年
根据地震震源机制、断层参数结果,结合GPS测定的同震位移场与构造研究的最新结果,综合分析研究了2008年汶川8级大地震汶川地震发生的地震活动背景、震源应力场、断层构造运动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地震活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汶川8级大地震是在青藏高原与其周边地域构造运动剧烈,2001年起始的地震活动高潮期的背景下发生的。其长达300km的地震震源断层填补了青藏高原东缘1900年以来存在的8级地震活动的空区。震源机制与区域应力场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汶川8级地震震源处于南北地震带中南段东部,青藏高原东向扩张与四川盆地的抵抗是该区构造运动的主要特征。汶川地震及其强余震是在一个稳定的、主压应力P轴以北西西-东南东方向为主的震源应力场控制下发生的。说明汶川地震震源区域主要受到四川盆地、华南块体区域应力场的控制并发震的。龙门山断裂带西侧的青藏高原相对于四川盆地发生的东向上升;而东侧的四川盆地相对于青藏高原发生的西向下降构造运动是2008年汶川8级地震发生的主要地震成因即地震发生机制。
徐纪人赵志新
关键词:地震活动性震源应力场
深井地球物理观测的最新进展与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长期观测被引量:21
2009年
深井地震与地球物理观测(Borehole Seismology)是21世纪的一项崭新的高科技项目.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地球的表面效应和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噪音干扰,提高信噪比,推进现代地球物理观测与研究.随着地球系统科学的深入以及解决环境、资源、地震灾害预报等问题的需求,近年来世界大陆科学钻探以及在钻孔深井内进行的地球物理长期观测得到了飞速发展,取得了高精度的观测研究成果.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长期观测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已经启动并正在构建我国第一个无地面干扰的深井地震、地球物理长期观测站,为实现我国的"入地"科学计划,开创我国21世纪地球科学观测研究的新局面作出贡献.
徐纪人赵志新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5000米深井地球物理长期观测最新进展
<正>地球物理学是以观测为基础的科学。为了排除人类社会高度发展带来的各类干扰,取得高精度、高信噪比的资料,从上世纪70年代起,国际地球物理学界开始将观测从地面向地下发展,建立了深井观测台站并组建区域深井观测台网。如日本屏...
徐纪人高锦曦赵志新皮金云曾祥芝周云好傅德荣曲明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