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4BZS026)
- 作品数:12 被引量:65H指数:6
- 相关作者:李军毛阳光段伟马国英袁野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洛阳师范学院复旦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 自然灾害与唐代农业危机
- <正>唐代是一个多种灾害的并发期。初步统计,有唐一代290年间,共发生暴雨河洪、山洪、旱、蝗等灾种达17种之多,灾害次数约略计为1063次。其中,暴雨河洪的次数最多,达286次,占26.9%;其次是旱灾、涝灾,分别有19...
- 李军
- 文献传递
- 灾害因素与唐代出宫人考被引量:9
- 2007年
- 灾害时期的出宫人行为是唐代政府的一项禳灾行为,是对西汉以来形成的出宫人行为的继承和发展;它是天人感应的产物;在唐代更现实的原因则是灾害带来的沉重的经济压力;对其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自然对唐代社会的影响;对认识唐代宫女的地位也有所裨益。
- 李军
- 关键词:自然灾害禳灾
- 救灾方式对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影响——因灾录囚及其对司法制度的破坏被引量:6
- 2008年
- 录囚本是我国古代平反冤狱的一项重要制度。在"天人感应"思想的主导下,录囚在东汉时期成为禳灾的一种制度,为后世所继承和发展。它有着维护灾害时期社会稳定、安定灾民心理的功效,但同时对我国古代的灾害防治和司法审查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妨碍了社会公正,甚至流为形式。
- 段伟
- 关键词:汉代自然灾害录囚禳灾法制史
- 西汉黄河水患与防治制度的变迁被引量:4
- 2006年
- 西汉黄河暴发多次水患,原因是多方面的。黄河本身多沙、自然环境变化、气候变迁及主河道发育的影响仅是部分原因。在实践过程中创立的水患防治制度得不到有效坚持也是黄河多灾的重要原因。西汉政府在黄河水患时创立了一系列防治制度,起初效果明显,但至成帝以后,制度僵滞,致使河患得不到有效防治,成、哀、平、新莽时期都有水患发生。直至东汉王景重新坚持防治制度,加上环境变化等原因,黄河才得以长时期安流。
- 段伟
- 关键词:西汉黄河水患
- 自然灾害与唐代农业危机被引量:1
- 2007年
- 唐代是一个多种灾害的并发期。初步统计,有唐一代290年间,共发生暴雨河洪、山洪、旱、蝗等灾种达17种之多,灾害次数约略计为1063次。其中,暴雨河洪的次数最多,达286次,占26.9%; 其次是旱灾、涝灾,分别有197次、118次,分别占18.5%、11.1%。
- 李军
- 关键词:农业危机《旧唐书》州刺史
- 唐后期两税三分制下的地方财政与救灾被引量:5
- 2007年
- 唐后期两税三分制的实行使得中央与地方在财政上进行了利益分割。由于地方的财政包干制,使得地方财政能够利用两税收入、财政羡余,甚至还有私用钱和军资粮储参与救灾,在常平义仓的建设、赋税蠲免、灾害赈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减轻灾害及救灾给中央财政带来的负担,唐中央政府也多次督促地方利用留使、留州财政进行救灾。地方财政参与救灾本身有中央政府与地方利益冲突的背景,但客观上也提高了地方救灾的主动性与效率,促进了唐后期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在唐后期两税三分制下的地方救灾也由于相应监督管理制度的废弛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 毛阳光
- 关键词:救灾羡余
- 唐代灾害奏报与监察制度略论被引量:11
- 2006年
- 中国的灾害奏报与监察在经历了秦汉魏晋的发展之后,在唐代已经基本成熟,灾情的申报,官员的检覆、监察都已形成了固定的程序,在救灾中得到了执行,并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唐代的报灾制度中一直存在着救灾与中央财政控制之间的矛盾,唐政府一直在为提高受灾地方政府应对灾害的主动性和效率而努力。唐代的报灾与灾情监察制度为宋元明清救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
- 毛阳光
- 关键词:唐代监察
- 唐代的洪涝灾害——两《唐书·五行志》有关记载研究被引量:9
- 2006年
- 本文根据现代科学理论重新划分唐代洪涝灾害的种类,在考订史料可信度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各类洪涝灾害的数量、特点和发生原因,统计唐代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以及在行政地理区域和自然地理区域中的分布规律。本文将历史学传统方法与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力求更科学地研究唐代洪涝灾害的自然属性。
- 袁野
- 关键词:唐代洪涝灾害
- 论唐代帝王的因灾求言被引量:11
- 2006年
- 因灾求言是唐代帝王救灾行动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唐代相对开明的政治环境、较为完善的制度以及“灾害天谴论”的压力下,因灾求言颇为盛行;因灾求言后的君臣互动对于政风改善意义重大,但在实际操作中有着诸多限制。
- 李军
- 关键词:唐代帝王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