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200723-E0121)

作品数:1 被引量:2H指数:1
相关作者:吴军肖飞张源源冯德光孙杰更多>>
相关机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树突
  • 1篇树突状
  • 1篇树突状细胞
  • 1篇脓毒
  • 1篇脓毒症
  • 1篇脓毒症患者
  • 1篇重症
  • 1篇细胞
  • 1篇老年
  • 1篇老年人
  • 1篇老年重症

机构

  • 1篇广州军区广州...

作者

  • 1篇苏磊
  • 1篇郭振辉
  • 1篇孙杰
  • 1篇冯德光
  • 1篇张源源
  • 1篇肖飞
  • 1篇吴军

传媒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年份

  • 1篇2009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老年重症脓毒症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变化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 初步探讨老年脓毒症患者树突状细胞(DC)的功能变化。方法取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干部内科及内科重症监护病房(MICU)同一时间收治的老年患者共20例,排除既往有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免疫性疾病、干扰免疫功能药物治疗史的患者,按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危重病医学会的定义分为非脓毒症组(A组)、脓毒症组(B组)、严重脓毒症组(C组)、脓毒症休克组(D组);分别分离每例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体外用人重组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白细胞介素4(IL4)培养10d后,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以及流式细胞仪鉴定,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培养前后各组细胞表面标志物的变化,并使用MTT比色法观察各组患者树突状细胞在体外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反应的能力。结果四组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组合细胞因子培养后均可分化为具有典型树突状形态的细胞,培养后细胞表面CD40,CD80,CD86及HLA-DR的表达较培养前明显增高,分别为(43.2±12.5)%/(27.3±9.3)%、(31.44±10.1)%/(22.5±8.7)%、(39.3±15.7)%/(21.9±7.7)%及(75.4±25.6)%/(58.7±16.7)%;四组患者培养后获得的树突状细胞体外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反应的能力(刺激指数)分别为(23.3±7.9)、(18.9±8.3)、(11.4±5.1)、(5.5±3.7),随患者脓毒症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减低,其中D组树突状细胞体外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反应的能力最低。结论老年脓毒症患者随着脓毒症严重程度的增加,其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功能逐渐减退。
吴军张源源冯德光肖飞孙杰郭振辉苏磊
关键词:老年人脓毒症树突状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