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0325002)

作品数:6 被引量:185H指数:6
相关作者:吕厚远李泉徐德克王淑云刘嘉麒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生物学
  • 3篇天文地球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植硅体
  • 2篇早全新世
  • 2篇植物
  • 2篇生态学
  • 2篇生态学意义
  • 2篇适宜期
  • 2篇全新世
  • 2篇竹亚科
  • 2篇孢粉
  • 2篇孢粉分析
  • 2篇湖光岩玛珥湖
  • 2篇环境特征
  • 2篇环境意义
  • 2篇古环境
  • 2篇古环境意义
  • 1篇低纬
  • 1篇低纬度
  • 1篇淀粉
  • 1篇淀粉粒
  • 1篇形态分析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7篇吕厚远
  • 3篇王淑云
  • 3篇徐德克
  • 3篇李泉
  • 2篇刘嘉麒
  • 1篇刘东生
  • 1篇韩家懋
  • 1篇张健平
  • 1篇杨晓燕

传媒

  • 5篇第四纪研究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孢粉学分...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现代植物炭屑形态的初步分析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32
2006年
通过对23种现代植物炭屑的观察、测量以及对草本、木本炭屑模拟破碎试验后的测量统计发现:现代植物炭屑形态根据其长宽比(L/W)和形态特征可以分为3个类型:1)草本型炭屑,L/w最大,平均为10.2±1.3,呈长-薄条型、针型、簇纤维型,边缘及断口截然,棱角分明,有些具有气孔构造,很少有不规则的形态出现;2)木本型炭屑(灌木+乔木),L/W较小,平均3.1±0.2,多呈方-长方型或立方体型,边缘多参差不齐,有些横向断口有粗大木纤维露出,相对致密;3)阔叶类植物叶片炭屑,L/W最小,平均1.74±0.1,薄片状、网状,絮状,易碎。进一步通过对6个典型草原和森林表土样品的实验室分析,发现现代土壤中的炭屑颗粒大小相对现代植物炭屑颗粒大小总体有所减小,但草原土壤中炭屑长宽比相对森林土壤炭屑仍然较大,土壤中炭屑形态和部分结构鉴别特征仍能保留。表明L/W值与炭屑结构特征可以用来区分多数草本与木本植物炭屑。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黄土高原渭南剖面S1以来不同层位12个地层样品的炭屑形态分析,初步研究了不同草本、木本植物炭屑形态变化的特点和环境意义。
张健平吕厚远
关键词:草本木本
湖光岩玛珥湖高分辨率孢粉记录揭示的早全新世适宜期环境特征被引量:54
2007年
通过对广东湛江湖光岩玛珥湖B孔顶部8~0.6m岩芯较高分辨率的孢粉分析,揭示了该区全新世植被、气候变化的历史:早全新世(约11600~7800cal a BP),木本植物花粉含量为56.0%,其中热带木本植物花粉含量占优势,最多的时期发生在9500~8000cal a BP左右,达到木本植物花粉的60.2%,反映气候热暖潮湿;中全新世(7800~4200cal a BP),热带-亚热带植物花粉含量明显下降,而草本植物和山地针叶植物花粉含量增加,指示了中全新世温度下降;晚全新世4200cal a BP开始,草本植物和山地针叶植物花粉明显增多,揭示出晚全新世湖光岩地区温度、湿度明显下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高温湿润的全新世适宜期发生在早全新世(9500~8000 cal a BP),与全球低纬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格局一致.初步认为,全新世早期,在岁差周期的控制下,北半球较强的太阳辐射驱动了热带辐合带(ITCZ)和副热带锋面季风降水带同时向北推移,造成中国热带低纬度地区早全新世最适宜期.湖光岩地区中晚全新世气候干旱趋势和气候波动除了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强度减弱有关外,可能与该时期ENSO的活跃也有一定的联系.
王淑云吕厚远刘嘉麒Jrg F.W.Negendank
关键词:全新世孢粉分析湖光岩玛珥湖
竹亚科植硅体形态学研究及其生态学意义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植硅体分析(Phytolith analysis)被广泛应用于植物学、农学、环境考古等领域。不同类群的植物,甚至同一科属植物的植硅体形态和含量均有一定的差异,特别是禾本科(Gramineae)植物...
李泉徐德克吕厚远
文献传递
我国中低纬度末次冰消期气候转暖与高纬度气候变化的关系被引量:6
2006年
末次冰消期转暖的过程和机制一直是古气候研究的热点,然而对于末次冰消期全球气候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以及热带低纬度地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仍不明确。文章根据我国中低纬度地区的湖光岩玛珥湖、渭南黄土剖面和东海DGKS9603孔沉积物中的植硅体等环境指标的分析,研究了末次冰消期在这些地区的变化特点,并结合古里雅冰芯和南京葫芦洞石笋氧同位素记录与南极BYRD冰芯、北极格陵兰GRIP冰芯氧同位素记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各地区转暖的时间并不同步,明显受印度洋季风或东南季风影响的古里雅、湖光岩地区是气候转暖较早的地区,格陵兰地区的快速转暖滞后于我国中低纬度转暖1.5~2.0ka以上。如何理解高纬度和热带低纬度地区气候转暖的差异性问题及其原因和机制有待于更多高分辨率气候记录研究和模型的检验。
王淑云吕厚远刘嘉麒
关键词:中低纬度末次冰消期古气候变化
粟、黍和狗尾草的淀粉粒形态比较及其在植物考古研究中的潜在意义被引量:44
2005年
为了区分农作物与野生草类的淀粉粒形态,对现代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和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的淀粉粒形态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粟的淀粉粒以圆球形单粒为主,脐点位于中央,大部分由脐点向外有1~3条放射线,表面光滑,淀粉粒平均长度约19μm.黍的淀粉粒以多角形单粒为主,脐点位于中央,但很多淀粉粒的脐点不是很明显.在一些脐点形成1~3条射线,表面光滑,淀粉粒平均长度约为19μm.狗尾草淀粉粒以卵形为主,脐点位于中央,表面可见层纹,边缘凹凸不平且常有裂隙形成,淀粉粒平均长度约为18μm.研究证明,利用粟、黍和狗尾草的淀粉粒形态特征,可以有效地对考古遗存中的这几种禾本科植物遗迹进行区分.
杨晓燕吕厚远刘东生韩家懋
竹亚科植硅体形态学研究及其生态学意义被引量:38
2005年
选择我国常见的竹亚科19属64种进行系统的植硅体形态学研究,对竹亚科特有的长鞍型植硅体的长度、宽度、高度(侧面宽)和硅质颗粒数目等参数进行了测量。研究发现,合轴散生竹长鞍型植硅体个体最大(长度20·6±0·2m,宽度12·8±0·5m,高度12·4±0·1m,颗粒数2·8±0·5),单轴散生竹次之(长度18·8±0·8m,宽度11·7±0·4m,高度11·8±0·3m,颗粒数1·9±0·1),复轴混生竹再次(长度18·3±1·5m,宽度11·2±1·5m,高度11·4±1·7m,颗粒数1·8±0·4),合轴丛生竹最小(长度18·0±1·8m,宽度9·7±0·5m,侧面宽10·1±1·4m,颗粒数2·6±0·3)。经判别分析显示以长鞍型植硅体三维形态参数和硅质颗粒数目为变量可以区分竹亚科植物各生态型,并初步明确了长鞍型植硅体形态与竹亚科生态型的对应关系,探讨了其与竹亚科植物生境条件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在竹亚科植物演化序列中的意义,为利用竹亚科长鞍型植硅体形态进行古环境分析提供了基础性资料。
李泉徐德克吕厚远
关键词:竹亚科生态型
棕榈科植硅体形态分析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30
2005年
植硅体分析在古环境、古生态、环境考古、植物分类等众多领域研究中逐渐显示出其重要的作用,其应用潜力依赖于现代植硅体形态基础研究工作的深入。文章主要针对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常见的棕榈科15个属20个种植物进行了植硅体形态鉴定和多项形态参数(大小、突起等)的测量分析,同时对旅人蕉科的白花扇芭蕉、蝎尾蕉科的黄芭蝎尾蕉、苏木科的无忧树进行了对比研究。结合聚类分析方法把植硅体形态分为5个大的类型,棕榈科植硅体主要包括刺球形、水母形和草帽形3种形态。白花扇芭蕉植硅体呈褶球形,黄芭蝎尾蕉植硅体呈飞梭形,无忧树不含有植硅体。同时,给出了不同类型形态参数的大小和范围,为利用棕榈科植硅体等进行古环境研究提供了基础。
徐德克李泉吕厚远
关键词:植硅体棕榈科古环境意义
湖光岩玛珥湖高分辨率孢粉记录揭示的早全新世适宜期环境特征
通过对广东湛江湖光岩玛珥湖B孔顶部8~0.6 m岩芯较高分辨率的孢粉分析,揭示了该区全新世植被、气候变化的历史:早全新世(约11600~7800 cal a BP),木本植物花粉含量为56.0%,其中热带木本植物花粉含量...
王淑云吕厚远刘嘉麒Jrg F.W.Negendank
关键词:全新世孢粉分析湖光岩玛珥湖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