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201114)

作品数:7 被引量:49H指数:4
相关作者:满志敏杨煜达成赛男肖薇薇申震洲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水利工程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3篇历史地理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日记
  • 2篇气候
  • 2篇历史文献
  • 1篇地区气候
  • 1篇冬麦
  • 1篇兴修水利
  • 1篇椰树
  • 1篇移民
  • 1篇园田
  • 1篇中国农业
  • 1篇沙尘
  • 1篇沙尘天气
  • 1篇生育
  • 1篇生育期
  • 1篇水利
  • 1篇水利开发
  • 1篇台风
  • 1篇农村
  • 1篇农村经济
  • 1篇农业

机构

  • 6篇复旦大学
  • 1篇黄河水利科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上海电机学院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遗...

作者

  • 4篇满志敏
  • 3篇杨煜达
  • 2篇成赛男
  • 1篇刘炳涛
  • 1篇郑微微
  • 1篇潘威
  • 1篇张健
  • 1篇申震洲
  • 1篇唐晶
  • 1篇闫芳芳
  • 1篇肖薇薇

传媒

  • 3篇地球环境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中国历史地理...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历史地理

年份

  • 3篇2014
  • 4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1644-2009年黄河中游旱涝序列重建与特征诊断被引量:26
2013年
据清代各县级政区的历史沿革,及现存历史文献资料的详细程度,选取黄河中游18个代表站点,在提高空间分辨率的基础上,采用旱涝等级法与面积加权法重建了1644-2009年各站点旱涝等级序列。利用小波分析、累积距平、滑动t-检验等方法,检测了全区过去366年旱涝发生的周期、阶段性和突变点。结果显示:旱涝序列存在21年、70年、114年左右的多年代际尺度周期信号;1644-1683年、1737-1775年、1885-1921年为多雨期,1684-1736年、1776-1814年、1922-2001年为少雨期;目前黄河中游开始进入雨涝多发期;1815-1895年旱涝波动频繁,气候进入不稳定期;过去366年存在2个由干旱转为雨涝期的气候突变点,分别位于1723-1726和1814-1816年。
张健满志敏肖薇薇申震洲
关键词:历史气候旱涝特征
从小圩到园田:近百年来上海地区河网密度变化被引量:6
2014年
基于GIS技术复原历史河流面貌,并构建格网体系管理历史区域水系信息,在目前的历史地理学界中尚使用较少,制约了对三角洲河网复杂形态的深入研究。本文以今上海地区为研究范围,提取本区域1918年和1978年两个时间断面上河网信息,建立湖荡面积、河网密度、河流长度等指标。比对两个时间断面上的河网密度指标发现,1918—1978年河网密化的原因是研究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兴修运动时,开挖新河渠的同时大量保留了原有的河道;另外,将上海地区在道光、同治年间的水利兴修运动与建国之后的农田水利发展规划进行比对可以发现,集中组织人力进行大规模运动使得建国初期对本区的传统农田水利结构"小圩"彻底改造为规整的"园田",成为今天的棋盘化格局。这说明,在太湖流域,建国后对社会基层控制能力的空前加强使得政府调集劳动力的能力大大加强,这是本区域实现河网改造很重要的原因。
闫芳芳满志敏潘威
关键词:GIS
1815—1869年影响浙北地区台风序列重建与路径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利用清代日记资料中的天气信息,参考现代定义,通过制定影响浙北地区台风的辨识标准,识别出了1815至1869年间影响浙北地区的60次台风。重建了影响浙北地区台风发生频次序列,发现1823—1835年和1848—1861年间频次偏高。根据台风影响下地面风向转变规律,利用日记中的风向记录判断出32次台风相对于浙北地区的行进路径,其中1835至1844年与1850至1861年两个时段内自浙北以东北行的台风明显多于浙北以南登陆西北行的台风,可能与这两个时段台风发生偏晚,副高位置已经东撤有关。使用日记资料,结合方志与档案,重建了1857年的双台风和1861年的干台风事件。研究表明,利用古代日记中的天气信息能大大提高历史台风研究的准确度与分辨率。
郑微微唐晶杨煜达
关键词:台风历史文献日记频次
过去千年西北季风边缘区干湿变化的重建及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利用历史文献中的旱涝灾害记载,成功建立了西北季风边缘区AD1000-1949的逐年湿润指数,能比较好地指代这一区域的干湿变化情况。在过去千年中,西北季风边缘区有一次大的由干变湿的转折,发生在AD1550后。同时存在较明显的60-70a周期和110a左右的周期。通过与树轮重建的非季风区的干湿变化及与石笋重建的夏季风强弱变化相比较,发现季风边缘区的干湿变化和季风系统的活动密切相关。暖期时,季风边界推进,传统的季风边缘区将变干燥。当偏冷时期,夏季风保持稳定,季风边缘区湿润。当季风明显减弱时,季风边界两侧的边缘区和非季风区则因夏季风边界的退缩而同时变干。
杨煜达韩健夫成赛男
关键词:夏季风季风边缘区干湿变化历史文献
从冬麦生育期看明代长江下游地区气候冷暖变化被引量:1
2013年
根据不同资料来源的冬麦生育期所能指示的气候意义,建立了该要素某一时段内连续的物候序列,以此反映明代长江下游地区的气候冷暖变化情况。分析认为:洪武初期、弘治、正德年间均为寒冷期;嘉靖至崇祯年间则处于回暖期,其温度状况虽稍微高于现代,但此时段的升温并没有改变 "小冰期"的格局,明代整体上仍然呈现寒冷的特征。
刘炳涛满志敏
关键词:明代
19世纪中叶北京高分辨率沙尘天气记录:《翁心存日记》初步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翁心存日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记录天气现象最为详细的历史天气日记,保留了难得的19世纪中叶北京的沙尘天气记录。归纳了对历史文献记录中的沙尘天气进行分类的方法,通过《翁心存日记》,重建了19世纪中叶北京沙尘天气情况。分析发现当时北京年平均沙尘日多达31.36天,高于近60年来北京沙尘天气的平均水平。而19世纪中叶的北京沙尘天气中扬沙、浮尘和沙尘暴天气的构成和现代基本相似,年内分布特征也较相似。但19世纪中叶夏季沙尘比例较现代明显偏多46%,而冬季沙尘比例仅为现代比例的75%,这说明古今间沙尘天气的季节分布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另外,19世纪的沙尘天气同样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且本地降水是影响年际变化的因素之一。
杨煜达成赛男满志敏
关键词:沙尘天气
近三百年来西南山区聚落多椰树村的移民与开发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18世纪以来,中国人口经历了一段较长的平稳增长期,人口绝对数量增加显著。①这种大规模的人口增长在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保证中国14世纪至20世纪60年代六个世纪以来中国农业"技术停滞中的产量增长"②的同时,也带来了人口压力,对中国的社会与环境造成了重要的影响。
霍仁龙
关键词:水利开发农村经济兴修水利中国农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