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BZW111)

作品数:9 被引量:13H指数:2
相关作者:张谦芬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晓庄学院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战时
  • 5篇抗战
  • 5篇抗战时期
  • 4篇文学
  • 2篇沦陷
  • 2篇沦陷区
  • 2篇沦陷区文学
  • 2篇民族
  • 2篇根据地
  • 1篇底色
  • 1篇叙事
  • 1篇选文
  • 1篇学语
  • 1篇语文
  • 1篇语文教材
  • 1篇日常生活叙事
  • 1篇上海沦陷时期
  • 1篇生活叙事
  • 1篇题材
  • 1篇中小学语文

机构

  • 9篇南京晓庄学院
  • 2篇南京大学

作者

  • 9篇张谦芬

传媒

  • 4篇社会科学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人文杂志
  • 1篇南京晓庄学院...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在解构中沉潜:上海沦陷区小说的“五四”底色——兼议抗战时期文学民族化被引量:1
2014年
一般认为,上海沦陷时期日伪的严酷统治武力切断了新文学传统;狭窄言路下上海文学的异常繁荣被认为是畸形的、偶然的;异族统治下文学民族化的追求也被视为不可能。然而,异族高压、民族情绪、市民文化等多种话语力量的交错博弈形成了沦陷时期上海的异质文学空间,推动了理论与创作上极有文学史价值的"五四"重审。上海沦陷区小说一方面对"五四"经典主题、情节、人物进行着反讽叙事;另一方面也在题材选择和文学接受的调整中,继承发展了"五四"的精神实质。这一解构与沉潜并进的过程,促进了"五四"先锋质素的落地生根,展示了民族文学发展的另类经验。
张谦芬
关键词:解构沉潜
上海与延安:抗战时期的文学民族化被引量:1
2014年
抗战时期的文学民族化一般被认为是民族危亡中的功利应激反应,但战争环境下文学走入市井、走向农村,真正实现了新文学久未完成的大众化。对上海沦陷区和延安根据地战时文学空间的内部考察,可以分析两地文学空间中作家构成、创作态度、文学消费的具体形态,阐述两地文学对民间生存状态、地域特色、文学传统的表达,也可揭示两地文学民族化回归之中的后退、现代性沉潜之中的流失。借此深入思考民族化思潮对文学嬗变的内在影响,重新审视战时民族文学建构的经验和历史教训。
张谦芬
关键词:抗战时期
论抗战时期文学英雄形象的建构困境被引量:1
2016年
在民族战争的时代危机中,英雄书写成为抗战时期文学的重要内容。但数量众多的英雄形象因主体性、人文性等方面的缺失呈现出模糊的面影。这跟时代政治的掣肘有关,也暴露了当时知识分子自我建设与把握民族精神的种种困境。剖析抗战时期文学中的英雄形象有助于进一步审视中国抗战文学的特质、成因及后世影响。
张谦芬
关键词:抗战时期精神内核
论异质空间与文学民族化——上海沦陷时期文学启示被引量:1
2014年
抗战爆发后,文学空间的异质性不仅体现在外部环境与战前的迥异,而且表现在内部不同力量互相作用的动态变化。以上海沦陷区文学来说,政治禁锢、商业媒介、市民文化的互相作用改变了传统文学生长的均质空间,体现出文学民族化发展的另类路向。考察上海沦陷时期文学空间诸因素之间互相对抗、浸润、妥协的驳杂关系,以进一步反思中国新文学民族化建构的复杂性。
张谦芬
论萧红香港时期的创作反刍被引量:4
2017年
抗战时期的文学空间中,香港作为"流亡中转站"具有特殊的价值。对于萧红来说,香港不仅提供了相对安定的外在环境,而且提供了远离抗战主场进行创作盘整的机遇。萧红在香港时期对自己熟悉的、已写作过的题材、人物、主题进行了创作反刍,形成了基于生命立场、悲悯审美的独特抗战书写。这促进了萧红文学上的自我成长,也在疏离与回归、边缘与中心的辩证关系中展示了作家与时代不同的链接方式,提供了抗战时期文学的另一种经验。
张谦芬
关键词:文学空间
对话: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生成与流传被引量:2
2014年
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认定存在极大分歧,直接影响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构。重新清理抗战时期的文学经典,需考察民族战争背景下经典观的复杂性,在文学与民间生活、文化传统的对话中关注当时经典生成的特殊性。审视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流传,仍需辨析政治意识形态、知识分子话语权力以及大众传媒的复杂作用,通过有效的对话促进经典的发掘和重审。
张谦芬
关键词:文学经典抗战时期
论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抗战题材选文——兼议革命历史资源的传承被引量:1
2016年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革命历史题材选文在课程改革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这些论争是时代迷惘的体现。革命历史资源选文不是选不选的问题,而是选什么、教什么的问题。以现有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抗战题材选文来说,存在着主题集中、背景脱落、形式单一等问题,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语文教材应增强革命历史题材选文主题的多元化、内容的历史感、设计的实践性。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主干课程,语文教材不仅是形成整个民族精神内核的重要媒介,而且对于引领大众文化、传承文学经典具有重要的作用。
吴立贵张谦芬
关键词:语文教材民族性历史感
论抗战时期文学研究的突破被引量:1
2018年
抗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经久不衰的文学主题。怎样记忆抗战、怎样书写抗战,需要回到历史的现场,进一步展开对于抗战时期文学遗产的清理、认定和评价。需要正视战争中文学发展的非常态、需要警惕政治立场对文学研究的限制、需要避免现有文学史分期的遮蔽,把抗战时期的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战争与文学活动、文学荣枯的辩证关系。
张谦芬
论抗战时期根据地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被引量:1
2014年
文学叙事对日常生活的不同表达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抗战时期,延安政治力量对新型文化的构想促进了新启蒙观念、新政治理念与根据地现实的交融。根据地小说以日常生活书写表现生活启蒙、政治话语、审美超越,具有值得肯定的文学史价值。
张谦芬
关键词:抗战时期叙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