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0937)

作品数:3 被引量:37H指数:3
相关作者:傅强王国超张志涛赖凤香陈铭学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类酵母共生菌
  • 3篇共生菌
  • 3篇飞虱
  • 2篇营养
  • 2篇褐飞虱
  • 1篇稻飞虱
  • 1篇营养功能
  • 1篇致害性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技术
  • 1篇现代分子生物...
  • 1篇现代分子生物...
  • 1篇基因
  • 1篇基因组
  • 1篇基因组大小
  • 1篇谷氨酰胺
  • 1篇谷氨酰胺合成...
  • 1篇分子
  • 1篇分子生物
  • 1篇分子生物学

机构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3篇傅强
  • 2篇张志涛
  • 2篇王国超
  • 2篇赖凤香
  • 1篇王渭霞
  • 1篇牟仁祥
  • 1篇陈铭学
  • 1篇孙佳音

传媒

  • 1篇昆虫知识
  • 1篇昆虫学报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不同褐飞虱寄主种群类酵母共生菌形态和数量的比较被引量:4
2009年
对分别在不同水稻品种TN1(感虫品种)、Mudgo(含Bph1抗虫基因)、ASD7(含bph2抗虫基因)上连续饲养了117代以上的3个褐飞虱寄主种群(分别称为TN1种群、Mudgo种群、ASD7种群)体内类酵母共生菌的形态和数量进行了比较。各褐飞虱种群类酵母共生菌的长和宽差异显著,且ASD7种群>TN1种群>Mudgo种群;长宽比无明显差异。种群间类酵母共生菌数量的差异因试虫性别而异,不同种群的褐飞虱雌虫含菌量无明显差异,雄虫则表现出TN1种群>ASD7种群>Mudgo种群的趋势,其中TN1种群与后两者差异显著,后两者间无显著差异。各褐飞虱种群转移到不同水稻品种上饲养1代,雌虫含菌量变化大多不明显,但雄虫较明显。感虫品种TN1上雄虫转移到两个抗性品种Mudgo和ASD7上饲养含菌量显著降低,抗虫品种上的雄虫转移到TN1上则含菌量显著增加,抗虫品种间的转移含菌量则没有明显变化。
孙佳音傅强赖凤香王渭霞
关键词:褐飞虱类酵母共生菌致害性
褐飞虱体内类酵母共生菌与氨基酸营养的关系被引量:24
2005年
利用全纯人工饲料饲喂技术,研究了缺失不同氨基酸对高温(35℃)处理后的缺菌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al相对生长速度、体内共生菌数量的影响,发现10种必需氨基酸对缺菌褐飞虱生长的影响明显大于10种非必需氨基酸,饲料中必需氨基酸的缺少对褐飞虱(特别是高温处理褐飞虱)体内共生菌数量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分析了缺菌试虫体内氨基酸组成和转氨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发现在摄取的氨基酸营养相同的条件下(用全纯饲料D-97饲养),高温处理试虫体内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无明显变化,而游离氨基酸总量明显上升,且必需氨基酸所占比例显著下降,其中组氨酸(His)、异亮氨酸(Ile)、亮氨酸(Leu)、赖氨酸(Lys)、蛋氨酸(Met)和苯丙氨酸(Phe)摩尔百分含量均显著下降,表明必需氨基酸的相对缺乏可能是体内蛋白质合成受阻的一个重要原因,推测这可能是由于试虫体内共生菌数减少致使所合成的必需氨基酸减少而引起。处理试虫体内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明显提高,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显著降低,结合游离氨基酸中谷氨酰胺(Gln)显著增多,推测类酵母共生菌可能利用谷氨酰胺等为原料进行必需氨基酸的合成。
王国超傅强赖凤香陈铭学牟仁祥张志涛
关键词:褐飞虱类酵母共生菌氨基酸谷氨酰胺合成酶氨基转移酶
稻飞虱体内的类酵母共生菌及其营养功能被引量:12
2005年
类酵母共生菌(yeastlikesymbiotes,YLS)是稻飞虱体内的一种共生菌,存在于稻飞虱的脂肪体细胞中,出芽生殖,通过卵直接传给后代,其数量随飞虱的生长发育而增加,但对于单位鲜虫重而言,基本保持恒定;系统进化研究结果显示,YLS在分类上属于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核菌纲(Pyrenomycetes),其基因组大小与自由生活的酵母菌类似;共生体系中YLS可能为宿主提供必需氨基酸、蛋白质和固醇类等营养物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深入研究稻飞虱和类酵母共生菌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从基因水平证明二者的相互依赖性。
王国超傅强张志涛
关键词:稻飞虱类酵母共生菌营养共生菌营养功能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组大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