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卫生厅科学研究基金(2005KJ256)
- 作品数:2 被引量:6H指数:1
- 相关作者:凌斌周颖高宗侠程志祥高婷更多>>
- 相关机构:安徽省立医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卫生厅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安徽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荧光定量PCR检测宫颈癌旁盆腔组织中HPV-DNA的临床意义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探讨FQ-PCR检测宫颈癌旁盆腔组织中HPV-DNA对预测早期宫颈癌微小转移的意义。方法采用FQ-PCR方法,检测31例Ia-IIb期宫颈癌患者的原发灶及其癌旁组织(阴道切缘、宫旁切缘、盆腔淋巴结)中的HPV亚型和DNA拷贝数,并与患者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比较。结果31例癌旁组织HPV-DNA总检出率为58.1%,其中病理检测发生癌旁转移的7例患者均检测到HPV-DNA。宫颈原发灶、组织病理学阳性和阴性的癌旁组织HPV-DNA拷贝数分别为106.75±0.72,105.70±0.87和103.70±1.22,且它们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癌旁组织检出HPV早于组织病理学发现转移,检测癌旁组织中HPV对早期微小转移具有提示意义,有助于发现组织病理学不易发现的早期隐匿性转移。
- 高宗侠凌斌周颖吴大保肖敏程志祥高婷沈国栋
- 关键词:人乳头瘤状病毒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微转移
- 宫颈癌盆腔淋巴结微转移分子检测及其意义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研究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和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FQ-PCR和PCR-ELISA方法检测61例Ia^IIb期宫颈癌组织和盆腔淋巴结HPV载量和端粒酶活性表达,并与常规病理结果比较。同时取15例良性疾病患者的淋巴结作为阴性对照组;分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与各种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宫颈癌淋巴结HPV16/18和端粒酶阳性率显著高于常规病理阳性率(P<0.01),对照组淋巴结HPV16/18和端粒酶均为阴性。常规病理阳性的淋巴结HPV16/18拷贝数和端粒酶活性高于病理阴性的淋巴结,但低于原发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HPV16/18和端粒酶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0,P<0.01)。临床分期晚和癌灶浸润深的患者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与常规病理相比,采用FQ-PCR和PCR-ELISA技术检测HPV和端粒酶活性表达能显著提高宫颈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
- 高宗侠凌斌赵卫东周颖冯定庆雷蕾
- 关键词:宫颈肿瘤人乳头瘤病毒端粒酶淋巴结微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