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577023)

作品数:14 被引量:200H指数:10
相关作者:刘树深刘海玲葛会林莫凌云刘芳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桂林工学院西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0篇发光菌
  • 7篇青海弧菌
  • 6篇毒性
  • 4篇淡水发光菌
  • 3篇青海弧菌Q6...
  • 3篇污染
  • 3篇污染物
  • 3篇联合毒性
  • 3篇混合物
  • 2篇毒性作用
  • 2篇有机污染
  • 2篇有机污染物
  • 2篇取代酚
  • 2篇重金
  • 2篇重金属
  • 2篇类化
  • 2篇类化合物
  • 2篇化合物
  • 2篇剂量-效应关...
  • 2篇酚类

机构

  • 12篇同济大学
  • 10篇桂林工学院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作者

  • 13篇刘树深
  • 6篇刘海玲
  • 4篇莫凌云
  • 4篇葛会林
  • 3篇刘芳
  • 2篇刘保奇
  • 1篇肖菊
  • 1篇张天生
  • 1篇宋晓青
  • 1篇王连生
  • 1篇邓辅财
  • 1篇刘堰
  • 1篇张亚雷
  • 1篇易忠胜
  • 1篇杨静
  • 1篇崔世海
  • 1篇朱祥伟
  • 1篇黄伟英
  • 1篇张琼
  • 1篇高音旋

传媒

  • 6篇生态毒理学报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中国科学(B...
  • 1篇化学学报
  • 1篇桂林工学院学...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4篇2007
  • 4篇2006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组分苯胺类混合物对发光菌的抑制毒性被引量:33
2006年
以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Q67)为指示生物,96微孔板为实验反应载体,微板光度计为发光强度测试设备,测定了苯胺、邻甲基苯胺、对甲基苯胺、邻硝基苯胺、对硝基苯胺及其混合物对发光菌的发光抑制毒性,应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技术与剂量加和(DA)及独立作用(IA)原理研究了混合物的毒性规律.1)分别测定每种化合物的剂量-效应数据并进行非线性拟合.结果表明,5种苯胺类化合物的剂量-效应曲线(DRC)均可用Logit与Weibull函数有效表征,从这些模型估算的半数效应浓度负对数值(-logEC50)分别为2.11、2.35、2.49、3.60和3.88(EC50单位:mol·L-1),可知其对发光菌的毒性大小顺序为:苯胺<邻甲基苯胺<对甲基苯胺<邻硝基苯胺<对硝基苯胺.2)根据组分EC50、EC10和EC1设计3个等效应浓度比混合物进行混合物毒性实验,并对混合物剂量-效应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到混合物DRC.结果表明,混合物DRC可用Box-Cox-Logit与Box-Cox-Weibull函数有效表征.3)根据单一化合物DRC模型,分别应用剂量加和(DA)与独立作用(IA)模型对混合物DRC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无论考察混合浓度比例还是效应水平,剂量加和模型都能准确预测苯胺类混合物的毒性,而独立作用模型倾向于高估混合物毒性.
葛会林刘树深刘芳
关键词:青海弧菌
测定环境污染物对青海弧菌发光强度抑制的微板发光法研究被引量:65
2006年
以新型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Q67(Vibrio-qinghaiensissp.—Q67)为检测生物,以VeritasTM微孔板光度计为发光强度测试设备,建立了测定环境污染物对发光菌发光强度抑制毒性的微板发光测试新方法.系统地研究了pH值、菌密度、反应时间等实验条件对发光强度的影响.应用该方法成功地测定了7种取代酚环境污染物对Q67的发光抑制毒性效应.提出应用非线性迭代最小二乘拟合法模拟环境污染物对Q67毒性的剂量-效应曲线(DRC),拟合效应与实验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通过拟合的DRC参数,准确地计算了污染物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对比有关文献方法,微板发光法具有更简便快捷,节省试剂药品,便于多次平行测定从而提高准确度等优点.
刘保奇葛会林刘树深
关键词:淡水发光菌取代酚
苯酚与苯胺衍生物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被引量:21
2008年
应用微板毒性分析方法,以污染物对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Vibrio-qinghaiensissp.)Q67的发光抑制为毒性指标,分别测定了对氯苯酚(P1)、邻氯苯酚(P2)、2,4-二氯苯酚(P3)、间甲苯酚(P4)、对甲苯酚(P5)、间硝基苯酚(P6)、2-硝基苯酚(P7)、对甲苯胺(P8)、P9、邻硝基苯胺(P10)、邻氯苯胺(P11)、间氯苯胺(P12)对Q67的毒性.结果表明,12种污染物的剂量-效应关系除了P11可用Logit模型描述外,其余11种污染物均可用Weibull模型有效描述.由模型估算的半数效应浓度负对数值(pEC50)分别为3.43,2.81,3.66,2.83,2.99,3.15,3.20,2.52,2.36,3.66,2.81,2.89,其对Q67的毒性大小顺序为(P3=P10)>P1>P7>P6>P5>P12>P4>(P11=P2)>P8>P9.分别设计浓度为各自EC10和EC50的2个等效应浓度比混合物和12个均匀设计浓度比混合物进行微板毒性实验,并应用剂量加和(DA)模型与独立作用(IA)模型建立由单一毒物的剂量-效应参数来预测混合物联合毒性的方法.结果表明,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各混合物毒性均能用DA模型精确预测.
莫凌云刘树深刘海玲
关键词:联合毒性发光菌
基于估计均方差的统计量Sp的修正变量选择法用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毒性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提出并详细说明基于估计均方差的统计量Sp的修正变量选择(MVSSp)方法.采用分子电性距离矢量(MEDV)及其二次项表征多氯二苯并呋喃(PCDFs),多氯二苯并二噁英(PCDDs)和多氯联苯(PCBs)三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异构体分子结构,结合MVSSp方法选择适当的描述子,建立了三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别对芳烃受体(AhR)亲合性,芳香羟化酶(AHH),7-乙氧基异吩唑酮-脱乙基酶(EROD)诱导作用的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SAR)模型,模型的质量优于文献或相当,讨论了这些实验毒性与分子结构关系.这对研究和预测这些持久性污染物的毒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易忠胜刘树深
关键词:分子电性距离矢量多氯二苯并呋喃多氯联苯
5种取代酚化合物对淡水发光菌的联合毒性被引量:44
2006年
以新型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Q67(Vibrio-qinghaiensissp.—Q67)为检验生物,以VeritasTM微孔板光度计为发光强度测试设备,分别测定了3,5-二羟基甲苯、2,3-二甲基苯酚、对氯苯酚、邻氯苯酚、2,4-二氯苯酚对淡水发光菌的发光抑制毒性及其混合物的联合毒性.结果表明,5种取代酚的剂量-效应关系都可用Weibull模型有效描述,从这些模型估算的半数效应浓度负对数值(-logEC50)分别为2.69、3.08、3.43、2.81和3.66,可知其对发光菌的毒性大小顺序为:2,4-二氯苯酚>对氯苯酚>2,3-二甲基苯酚>邻氯苯酚>3,5-二羟基甲苯.分别设计浓度等于各自之EC50和EC10的2个等效应浓度比混合物以及3个不同效应浓度比混合物进行联合毒性实验,结果发现,在所实验的浓度范围内各个混合物的剂量加和(DA)模型与独立作用(IA)模型具有相似的作用规律,其联合毒性既可用DA模型也可用IA模型进行预测.
莫凌云刘海玲刘树深张天生刘保奇葛会林
关键词:淡水发光菌酚类化合物联合毒性
9种酚及其混合物对淡水发光菌的毒性作用被引量:5
2008年
应用微板发光毒性测试方法,测定了9种取代酚及其混合物对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Q67)的发光抑制百分率(即毒性指标),进而通过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对测定的剂量-效应曲线进行模拟,以等效应浓度比法设计混合物,借剂量加和(DA)与独立作用(IA)模型评估混合物的混合毒性。试验发现:9种取代酚对Q67的毒性大小(以pEC50表示)依次为:苯酚<间甲苯酚<邻氯苯酚<对甲苯酚<间硝基苯酚<邻硝基苯酚<对氯苯酚<对硝基苯酚<2,4-二氯苯酚;按等效应浓度比,如EC50、EC20、EC10、EC4和EC1构成的5种酚混合物的混合毒性,既可以用DA模型、也可用IA模型进行评估与预测。
黄伟英刘树深莫凌云刘保奇
关键词:酚类化合物淡水发光菌剂量-效应关系
20种水溶性有机溶剂对发光菌的毒性效应被引量:36
2007年
以新型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Q67(Vibrio-qinghaiensis sp.Q67)为检测生物,应用VeritasTM微孔板光度计测定了甲醇等20种常见水溶性有机溶剂对Q67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乙腈、甲醇、乙醇、丙酮、乙醚、四氢呋喃和异丙醇7种有机溶剂具有非单调J型剂量-效应关系,其他13种为典型S型剂量-效应关系.分别采用Biphasic、Logit和Weibull等非线性函数进行曲线模拟,利用模拟函数可有效估算有机溶剂的各个效应浓度ECx值.不同组成和结构的有机溶剂对淡水发光菌的毒性效应不同,官能团相同的直链溶剂含碳数越多毒性越大.
刘树深刘芳刘海玲
关键词:有机溶剂毒性青海弧菌Q67剂量-效应关系
Modeling and prediction for the acute toxicity of pesticide mixtures to the freshwater luminescent bacterium Vibrio qinghaiensis sp.-Q67被引量:7
2010年
In China, water pollution by pesticide mixtures has constituted a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 due to potential toxicity and bioaccumulation. But few pesticide combinations have exactly similar and dissimilar mechanisms of action. For this purpose, in tests with the freshwater luminescent bacterium (Vibrio qinghaiensis sp.-Q67), ten pesticides, including three herbicides and seven insecticides, were selected as test substances. Concentration respons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for ten individual substances, and for mixtures containing all ten substances in twelve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ratios (based on UDCR and EECR methods). The observed mixture toxicity was compared with predictions by the two models, concentration addition (CA) and independent action (IA). The toxicity of the tested mixtures showed a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predicted by the concept of CA except four UDCR mixtures: UD10-2, UD10-4, UD10-8 and UD10-10. To examine the influence of imidacloprid in the four UDCR mixtures (UD10-2, UD10-4, UD10-8, UD10-10), it was removed from the ten-pesticide mixtures and the remaining nine chemicals were combined at the same relative proportions based on the UDCR method (UD9-2, UD9-4, UD9-8, UD9-10). There was not significant departure from CA for the scattered points with the nine remaining pesticides omitting imidacloprid. Thus, imidacloprid may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other pesticides due to its properties.
Xuefei Zhou, Wenjing Sang, Shushen Liu, Yalei Zhang, Huilin Ge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ollution Control and Resources Reuse, Key Laboratory of Yangtze River Water Environment, Ministry of Education,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关键词:PESTICIDES
部分离子液体及其混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作用被引量:17
2007年
离子液体(ILs)因其环境安全和良好的非挥发性而得以广泛应用,尽管其理化性质与工程数据一直在不断扩充,但其可用的毒性及生态毒性数据很少.以青海弧菌Q67为指示生物,应用微板发光毒性测试方法,测定了C6H11BF4N(2S1)、C8H15ClN2(S2)、C8H15BF4N2(S3)、C9H14BF4N(S4)、C9H17BF4N2(S5)、C9H17BrN2(S6)、C11H13BF4N2(S7)、C11H13ClN2(S8)、C12H23BrN2(S9)、C14H27BF4N(2S10)、C14H27ClN(2S11)和C16H31ClN(2S12)等12种ILs对发光菌的发光抑制毒性.结果表明,4种ILs(S9、S10、S11、S12)具有高抑制毒性(pEC50>4.5),而另外8种毒性相对较小(pEC50<3.5).为研究混合ILs的联合毒性,根据单个ILs的剂量-效应关系,构建了两组混合物,即由S9、S10、S11和S12构成的高毒性组(简称H组)以及由S2、S3、S4、S5、S6和S8构成的低毒性组(简称L组)混合物.应用非线性模拟技术与剂量加和(DA)及独立作用(IA)模型对混合物毒性数据进行拟合与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以等效应浓度比法设计的混合物,无论是对于H组的4个混合物还是L组的4个混合物,其联合毒性大小均可用DA模型准确预测.对于均匀试验设计浓度比法设计的混合物,H组的6个混合物的毒性可用DA模型有效预测,而L组的6个混合物由于剂量-效应曲线在低浓度区翘起,其混合物毒性用DA或用IA模型预测均有一定误差.
刘芳刘树深刘海玲
关键词:离子液体发光菌青海弧菌
均匀设计用于研究硝基苯衍生物对青海弧菌Q67的联合毒性被引量:11
2008年
实验设计在混合物毒性评估与预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用微板毒性测试方法测定了7种硝基苯衍生物对青海弧菌Q67的发光抑制毒性,硝基苯、邻氯硝基苯、间氯硝基苯、对氯硝基苯、间硝基苯胺、对硝基苯胺和对硝基甲苯的-lgEC50值(EC50的单位为mol/L)分别为2.66,3.22,3.30,3.29,2.94,4.22和3.39;引入均匀实验设计方法,在单个硝基苯衍生物剂量-效应关系基础上构建不同效应浓度下的10个混合物,同样应用微板毒性测试方法测定其对Q67的毒性,应用剂量加和(DA)与独立作用(IA)原理建立了混合物毒性的评估与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与等效应浓度比法相比,均匀实验设计构建的混合物浓度配比,具有三维浓度分布特征,可在更大范围内考察各种可能的混合物类型,更加接近于实际环境体系.
肖菊刘树深高音旋张亚雷
关键词:青海弧菌硝基苯联合毒性均匀设计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