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风险创新基金(2004)

作品数:9 被引量:238H指数:7
相关作者:马世忠闫百泉王龙王一博范广娟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风险创新基金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单砂体
  • 7篇砂体
  • 5篇建筑
  • 5篇建筑结构
  • 3篇油田
  • 3篇微相
  • 3篇沉积微相
  • 2篇地层
  • 2篇地层学
  • 2篇油层
  • 2篇油层组
  • 2篇剩余油
  • 2篇喇嘛甸油田
  • 2篇高分辨率
  • 2篇层序
  • 2篇层序地层
  • 2篇层序地层学
  • 1篇点坝
  • 1篇研究方法
  • 1篇油气

机构

  • 9篇东北石油大学
  • 5篇中国石油天然...
  • 3篇中国石油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8篇马世忠
  • 4篇闫百泉
  • 3篇王一博
  • 3篇王龙
  • 2篇范广娟
  • 2篇葛政俊
  • 2篇郝兰英
  • 1篇吕桂友
  • 1篇王兴岩
  • 1篇孙雨
  • 1篇崔义
  • 1篇沈忠山
  • 1篇刘海峰
  • 1篇王明
  • 1篇王继平
  • 1篇占永江
  • 1篇吴华

传媒

  • 5篇大庆石油学院...
  • 2篇地学前缘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石油天然气学...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大庆油田杏6区葡Ⅰ3_3小层的可分性被引量:1
2009年
以杏6区块为研究区,在研究测井资料、岩心资料、动态生产资料的基础上,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比技术,从沉积学角度,系统论证该层的两分性,即该层为2个河流期沉积复合体.系统分析复合砂体内部剩余油分布特征,每期河道砂体内都具有各自的垂向水淹特征,即总体上底部高水淹,向上水淹程度逐渐变弱至未水淹.为该区的单砂体建筑结构研究及提高采收率提供依据.
闫百泉沈忠山王龙吴华段银鹿
关键词: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单砂体剩余油
油气区水下分流河道内部建筑结构模式的建立被引量:37
2006年
地下单砂体的内部薄夹层及其建筑结构对注入剂驱油及剩余油形成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具体的结构模式难以确定.提出了以水下河道沉积模式为指导,采用岩心、近距离对子井等建立河道内部结构体及界面级次垂向序列,确定4级界面产状;根据平面微相、河流工程参数预测河宽,并结合密井组解剖预测4级结构体及薄夹层规模;按薄夹层密度与频数确定其发育程度;由此建立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内部建筑结构模式的研究方法.以杏南油田PⅠ33b及PⅠ21a单元为靶区,应用该方法确定了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理论模式和研究区实际模式.
马世忠王一博崔义葛政俊郝兰英
关键词: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建筑结构
地下曲流河道单砂体内部薄夹层建筑结构研究方法被引量:116
2008年
单砂体内部薄夹层因规模小、薄、不稳定、参数与分布难于确定等,致使覆盖盆地单砂体内部薄夹层及其建筑结构研究较少且难度很大,为此,本文以曲流河道沉积、建筑结构模式为指导,充分利用岩芯、测井、密井网等油田现有资料,提出了‘一整套地下曲流河道单砂体内部薄夹层建筑结构研究方法’,特别是以‘侧积泥、侧积面、废弃河道的识别、恢复、测算;河道几何学、河流工程参数计算;建筑结构理论模式为基础的‘单一侧积泥岩薄夹层建筑结构参数(倾角、倾向、规模)三类13种提取方法’及薄夹层分布密度与河道侧积轨迹研究技术,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行的思路与方法。并以杏南油田PⅠ31b单元为靶区,应用该方法确定了曲流河道单砂体内部薄夹层及其建筑结构理论模式和研究区实际模式。
马世忠孙雨范广娟郝兰英
关键词:单砂体侧积体
复杂河流相地层单砂体级沉积微相精细研究——以喇嘛甸油田SⅡ油层组为例被引量:1
2013年
大庆喇嘛甸油田SⅡ油层组沉积体系以河流-三角洲为主,河流同期平面上具有多变性、垂向上多期河道相互切叠,等时对比存在困难。采用"重点井沉积时间单元划分—标准层﹑参照层借鉴对比—平面井网对比"这一方法,对研究区301口开发井进行了精细划分、对比,在此基础上,通过测井微相模式的建立和沉积微相的研究,精细刻画了各沉积时间单元砂体空间分布规律,为剩余油的预测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王一博王明马世忠刘春慧王濮
关键词:喇嘛甸油田单砂体沉积微相
特高含水期沉积微相划分及其单砂体分布--以喇嘛甸油田SⅡ油层组为例被引量:9
2008年
进入特高含水期的油田开发层系水淹严重,剩余油呈高度分散状态,致使挖潜难度越来越大.应用加密井网条件下岩心和测井资料,以单砂体为单元进行沉积微相研究,为认识剩余油分布提供实用、有效的手段.岩心及测井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喇嘛甸油田SⅡ油层组发育河流-三角洲分流平原和前缘亚相沉积,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细分为分流河道、废弃河道、决口河道、溢岸薄层砂、分流河道间等微相,三角洲前缘亚相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废弃河道、水下决口河道、水下漫流砂和水下分流河道间等微相.通过沉积时间单元精细划分、对比,结合岩心资料,建立测井沉积微相模式,确定沉积微相展布特征,分析单砂体的空间分布规律,为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预测、开发调整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王一博马世忠王兴岩刘海峰
关键词:喇嘛甸油田沉积微相单砂体
单砂体内部流动单元评价被引量:9
2007年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指导下的沉积微相研究为基础,选择渗流因数、存储因数,对成因单砂体内部4级流动单元进行研究,并划分成4个级别.A(最好),B(好)类流动单元主要是河道主体成因控制的高效渗流场,C(中等),D(差)类流动单元主要是河道边部、废弃河道等微相控制的低效渗流场;A,B类流动单元储层具有较好的储存能力和高效的采出程度,C,D类流动单元是剩余油容易富集部位.理论和实际研究表明,单砂体内部建筑结构是地下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对剩余油形成、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闫百泉马世忠王龙樊立新王桂华
关键词:单砂体建筑结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沉积微相
远砂坝能量相单元沉积模式及流动单元划分被引量:8
2006年
基于单砂体内部特征(岩性、物性、厚度及其分布等)控制着驱油效率与波及体积,且又受控于其沉积过程,根据单砂体成因、形成过程,确定了微相单砂体及其内部能量单元的沉积模式,进而实现单砂体内流动单元的划分.以杏南PⅠ4单元远砂坝微相为例,建立了远砂坝能量相单元沉积模式,在此控制下,将远砂坝划为4类流动单元6级能量单元,并将远砂坝内部能量相单元、形成机制、流动单元有机结合,揭示了远砂坝内部流动单元平面分布规律.
马世忠葛政俊王继平王一博占永江刘吉余(审稿)
河道单砂体“建筑结构控三维非均质模式”研究被引量:56
2008年
单砂体平面、层内(小层韵律性)非均质性已不能满足高含水期、三次采油阶段的需求,其既不能揭示单砂体内部物性空间变化及分布,更忽略了单砂体内非渗透薄夹层(多<30cm)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文中提出按反映单砂体成因、形成微过程及内部结构的储层建筑结构(architecture)研究单砂体内部三维非均质性的思想,并结合曲流点坝单一侧积体沉积模式及其侧叠模式,建立了"渗透率向凸岸、向上减小的新月形楔状侧积体,逐一斜列侧叠,其间被非渗透侧积薄夹层隔开"的曲流河道砂体"建筑结构控三维非均质模式",揭示了以往忽视的、但对单砂体内部三维非均质性至关重要的不渗透薄夹层及其遮挡-阻流格架;也由此客观地揭示了单砂体内部物性基本单元(侧积砂体)及其三维分布规律,从而真正反映了单砂体内部三维非均质性的本质,并由此对单砂体内部渗流场、注入剂驱油和剩余油形成与分布产生重要影响,这将对高含水期、三次采油阶段及其以后的剩余油研究、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马世忠吕桂友闫百泉范广娟
关键词:单砂体
曲流点坝内部剩余油形成与分布规律物理模拟被引量:47
2008年
建立了曲流点坝物理模型,模拟地下曲流点坝储层进行驱替实验。观察注入剂的运动规律,同时,在模型上布置了测量电极,以双电极法测量驱替过程中垂向电阻变化,反映注入剂波及高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侧积泥岩夹层的建筑结构对注入剂在点坝砂体中的流动规律,以及对剩余油的形成分布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证实,在曲流点坝内部,侧积泥岩夹层对注入剂具有强烈的遮挡作用,受其影响形成侧积体差异型剩余油、重力型剩余油以及压力异常型剩余油三种类型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点坝的中上部。在实际生产中,利用水平井钻遇点坝上部进行开采是主要的手段。
闫百泉马世忠王龙张全恒
关键词:物理模拟点坝建筑结构非均质性剩余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