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09-10D89)

作品数:16 被引量:199H指数:8
相关作者:焦华富韩会然韩玉刚杨成凤李俊峰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交通运输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经济管理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9篇皖江城市
  • 9篇皖江城市带
  • 9篇城市
  • 9篇城市带
  • 4篇省际
  • 4篇省际边缘区
  • 4篇边缘区
  • 3篇网络
  • 2篇动因
  • 2篇社会网络分析
  • 2篇熵值法
  • 2篇经济联系
  • 2篇空间经济
  • 2篇空间经济联系
  • 2篇公路
  • 1篇动力系统
  • 1篇动因分析
  • 1篇制造业
  • 1篇人口
  • 1篇人口老龄化

机构

  • 16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10篇焦华富
  • 4篇韩会然
  • 4篇杨成凤
  • 4篇韩玉刚
  • 3篇李俊峰
  • 3篇郇恒飞
  • 2篇王荣荣
  • 2篇张王雁
  • 2篇潘庆
  • 1篇曹贤忠
  • 1篇叶雷
  • 1篇章林
  • 1篇孙雷
  • 1篇汪志
  • 1篇韩全
  • 1篇管晶

传媒

  • 5篇经济地理
  • 2篇地理研究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人文地理
  • 1篇云南地理环境...
  • 1篇商业经济
  • 1篇中国城市经济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经济研究导刊
  • 1篇江苏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0篇2011
  • 1篇2010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皖江城市带公路网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选取皖江城市带2002—2008年公路里程、公路客运量和公路货运量及人口、面积、经济等数据,通过年增长率、变化比例、公路密度、区位商等比较,对皖江城市带的公路时空变化进行研究。从总体上看,皖江城市带的道路等级体系较低,仍以四级公路和等外公路为主。从时间变化上看,总体呈上升趋势,2005年后发展更快。从空间变化上看,沿江的东西方向和合巢芜—芜宣高速沿线的南北方向是皖江城市带内公路客运量和货运量快速发展的重要地带。最后,从自然条件、经济和人口因素、投资与政策方面对皖江城市带公路网变化成因进行分析。
杨成凤焦华富潘庆张王雁
关键词:公路网皖江城市带
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演变特征分析被引量:12
2011年
采用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与ESDA方法,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选取1997-2009年数据,从时空视角分析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的演变特征。从时间角度看,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呈现总体差异持续扩大、发展速度不均衡化趋势;从空间角度看,全局Moran′s I指数显示,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发展总体空间集聚效应较弱,局部Moran散点图则进一步揭示了各地级市对周边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存在较强的极化效应,仅合肥、芜湖、马鞍山地区产生空间扩散效应,但扩散的强度和范围较小。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统筹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议,从而更好地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汪志焦华富郇恒飞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ESDA
芜湖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特征及对策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进行总结,并界定了芜湖市生产性服务业种类;在此基础上,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值与就业人数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劳动生产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三个方面描述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得出芜湖市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较高的贡献率和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较快的发展特征,但仍存在着总量少、规模小的问题;最后从产业政策、产业集聚状况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探讨了芜湖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策。
曹贤忠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皖江城市带区内公路交通空间组织被引量:8
2012年
通过调研获取皖江城市带各市区内公路客运联系数据,从社会网络视角,分析皖江城市带区内公路交通联系的网络特征,并结合各市区内相互作用强度的现状及历年的变化,预测其今后经济联系的主导方向,为区内公路交通联系方向的预测提供参考,从而提出区内公路交通空间组织的优化建议。结果显示:皖江城市带区内公路交通网络密度较高;根据区内相互作用强度现状,形成了合肥市主中心,芜湖市副中心和安庆市区域性中心及"东西轴线"和"南北轴线"的经济联系格局;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强度不断增长,但增速不一,总体位序变化较小;今后区内公路交通空间组织方向是沿"东西轴线"和"南北轴线"发展、围绕区域中心完善并加强"两翼"建设。
焦华富杨成凤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
省际边缘区城镇化水平变化特征及动力系统研究——以安徽省宁国市为例被引量:25
2011年
根据区域城镇化内涵和省际边缘区特点,从人口、经济、生活方式和基础设施4个方面,运用熵值法,分析了2000—2009年皖浙省际边缘区宁国市城镇化水平发展变化趋势,发现近10年来宁国市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以经济和基础设施城镇化为主要特征,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浙江块状经济传导和波及效应的反映,基础设施的快速完善表现为对前期滞后状态的一种补偿性异速增长,人口城镇化不明显,是其边缘区位对人口集聚引力弱的反映。进一步分析得出:边界效应作用力是省际边缘区城镇化独有的基础动力;主导动力中的政府行政力是最重要的内生动力;周边中心城市和毗邻城市强烈的相互作用是辅助动力;最后构建了省际边缘区城镇化的动力系统模型。
韩玉刚焦华富韩会然
关键词:动力系统熵值法省际边缘区
合肥市城镇化综合水平演变特征及驱动因子分析
2015年
通过以合肥市为研究对象,从人口、经济、土地、生活方式四个方面,构建城镇化综合水平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00-2012年合肥市城镇化综合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合肥市经济水平和基础设施增长速度较快,作为省会城市,经济中心与行政中心一致。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资金等要素向省域中心区集聚使经济发展的能力强化,但是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合肥市前期的经济和设施水平较低。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市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主要由政府行政力、产业集聚力、民营经济拉动力、外资推动力四个方面推动,其中政府行政力对合肥市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
韩全孙井东
关键词:熵值法
皖江城市带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围绕城市能级和生态环境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各指标的权重及得分进行定量处理,运用耦合度协调度模型对皖江城市带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算.从时间角度看,2007~2011年,皖江城市带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间的协调度不断提高,但耦合度存在波动.从空间角度看,皖江城市带各市生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存在差异,可分为能级主导型、协调发展型、环境主导型、滞后发展型四类.结合皖江城市带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提出相应建议.
孙雷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城市能级生态环境
基于区位熵理论的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利用区位熵评价方法,对皖江城市带各个城市产业中不同细分产业的发展强度予以探讨,并将带内各城市及城市带整体与全国城市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其主要优势产业和劣势产业,挖掘城市带产业结构的更多有效信息。得出相关结论:皖江城市带中的城市在综合发展、工业制造、地区服务等方面已经形成一定的地域分工,但比较优势并不突出;各个城市及其城市带整体的三次产业结构与全国城市的整体产业结构大体相似。
张王雁潘庆
关键词:区位熵产业结构皖江城市带
中国省际边缘区产业集群的网络特征和形成机理——以安徽省宁国市耐磨铸件产业集群为例被引量:25
2011年
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网络研究,是认识集群形成规律的重要基础。本文基于企业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边界效应理论,通过建立社会网络评价指标体系,对皖浙省际边缘区宁国市耐磨铸件产业集群的企业网络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衍生网络表现出单中心低密度的结构特征,说明集群企业"同宗"现象明显,种子企业衍生功能强;合作网络表现出多中心中密度的结构特征,说明企业联系网络处于成长期,企业间的合作层次较低;创新网络表现出单中心特征,说明种子企业是集群的"技术领袖",企业间技术创新联系弱。(2)宁国市耐磨铸件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是边界效应从屏蔽向中介作用转化过程中,集群外部产业环境优化、关键行动者群体行为强化、集群内部知识存量增加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韩玉刚焦华富李俊峰
关键词:网络结构产业集群省际边缘区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安徽省老龄产业发展的研究被引量:9
2011年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根据安徽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老龄产业发展特征,通过对历年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市场调查,发现安徽省老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认为老龄产业在省内发展中存在巨大潜力,并对老龄产业的发展提出要整体加大科技投入、提倡政府带动老龄产业、企业开发老龄产品和成立行业协会来确保老龄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章林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产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