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4004) 作品数:64 被引量:515 H指数:13 相关作者: 贾黎明 苏晓华 黄秦军 席本野 李广德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北京林业大学 湖南省林业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轻工技术与工程 一般工业技术 更多>>
基于3种图像处理方法的杨树木材表面孔隙度比较 被引量:3 2013年 以转基因欧洲黑杨、北抗杨、转基因741杨和107杨为研究对象,通过图像处理后的色域分析,测量了木材表面孔隙度,并与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法和直线测量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法可以直观获得木材横切面上管孔大小数值,但难以测量木材表面孔隙度;直线法虽然简化了测量工作,但仍旧耗费时间;基于图像处理的色域测定法在图片导入后可以即时获取木材表面孔隙度信息。色域测定法和直线测量法结果相当,4种杨树木材表面孔隙度大小依次为转基因欧洲黑杨>北抗杨>转基因741杨>107杨,其中直线测量法结果为75.91%、72.88%、70.73%、69.98%,色域测定法结果为70.61%、68.56%、65.56%、65.26%,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法测定管孔所占比率分别为20.76%、20.92%、22.64%、26.81%。 陈勇平 王正 常亮 方露关键词:图像处理 色域 杨树 不同配置方式杨树超短轮伐人工林光合特性及生长差异 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杨树超短轮伐经营中不同配置方式对产量的影响,建立优化株行距配置方式,以短时间内获得较大干物质量,为造纸、纤维板生产等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同时为高密度超短轮伐杨树生产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3种配置处理(行距×株距:处理1:120 cm×30 cm,处理2:40 cm×90 cm,处理3:60 cm×60 cm)条件下,对超短轮伐‘渤丰3号’杨林分微环境变化、光合特性、生长性状等差异进行研究。【结果】1)处理1的苗高和侧枝数量显著高于处理2,而单株叶面积、侧枝长度显著高于处理3和处理2;3种处理的‘渤丰3号’杨单位面积地上部分干物质量都超过3.00×104kg·hm-2,其中处理1的干物质量产量最高,达4.23×104kg·hm-2,较处理2和处理3分别显著高出24.41%和17.50%。2)林分内微环境受不同配置处理方式的影响,适当提高行距、减少株距,可提高林分内空气CO2浓度和冠层内空气温度(处理1>处理3>处理2),降低冠层内空气湿度(处理1<处理3<处理2)。3)不同配置处理的林分内微环境变化引起‘渤丰3号’杨的光合特性差异,3种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处理1的Pn日累积,量为165.66μmol·m-2d-1,显著高于处理2 7.03%。4)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配置处理的渤丰3号杨群体地上部分干物质量与株高、单株叶面积、PTL、单株光合日累积量呈显著相关或极显著(P<0.01)相关,苗高生长与胸径生长显著相关。【结论】合理调整高密度栽植的超短轮伐林株行距配置,能够改善林分内微环境,提高‘渤丰3号’杨的光合潜力,从而影响其生长,最终影响地上部分干物质量的积累。在轮伐期为2年时,处理1(120 cm×30 cm)配置下‘渤丰3号’杨能够获得最大的生物量,表明该配置方式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黄绢 李丹 王宁宁 苏晓华 黄秦军关键词:杨树 光合特性 洞庭湖区美洲黑杨湿心材化学特性及遗传变异 被引量:4 2011年 对洞庭湖区12个美洲黑杨品种的木材化学组分和湿心材比例及其遗传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美洲黑杨湿心材中的灰分、1%氢氧化钠抽出物等化学特性均高于正常材;对他们进行相关分析表明,湿心材比例与胸径、灰分含量、酸不溶木素含量和多戊糖含量呈不显著负相关,与1%氢氧化钠抽出物含量呈不显著正相关;12个美洲黑杨品种间湿心材比例在0.05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其湿心材的重复力为0.600 4,受中度遗传控制,表明美洲黑杨湿心材性状变异主要由品种的基因控制。各品种内单株间湿心材比例差异不显著。 李永进 左海松 汤玉喜 吴敏 唐洁关键词:美洲黑杨 湿心材 化学特性 不同品种杨树人工林材性差异及其对单板胶合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4 2014年 以转基因欧洲黑杨、北抗杨、转基因741杨和107杨为试验对象,研究了其物理力学性能、化学性能及解剖学特性,从理论上分析了4种杨木木材的材性及其对单板胶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杨树木材纤维素、综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差异不太显著,107杨纤维素含量略高于其他3种杨树木材;年轮宽度上,转基因欧洲黑杨、北抗杨大于转基因741杨和107杨;4种杨木木材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07杨木的密度最大,这主要是由于不同木材的孔隙度差异造成的。研究同时也表明,4种杨木木材中,107杨是胶合板制备中更适宜的树种。 陈勇平 王正 常亮 方露关键词:物理力学性能 孔隙度 杨树 胶合强度 欧美杨渤丰1号高效组培再生体系建立 被引量:11 2012年 与白杨派树种相比,黑杨派树种一直因组培再生困难而限制了其在林木基因工程研究中的应用。本文以欧美杨优良新品种———渤丰1号为试验材料,以其再生培养基中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铜离子浓度、光照强度、卡那霉素选择压等方面为切入点开展研究,建立了渤丰1号杨高效组培再生体系。使用该再生体系时,外植体的分化率和生根率均达100%,叶片的平均分化芽数多达20个以上,组培苗移植成活率可达98%,40 mg.L-1卡那霉素可以抑制渤丰1号杨叶片的诱导与分化,20 mg.L-1卡那霉素可以抑制渤丰1号杨不定芽的生根;同时发现铜(Cu)元素是渤丰1号杨外植体分化再生的一个关键因素,增加Cu2+浓度能显著促进不定芽的诱导和分化。 崔旭东 苏晓华 张冰玉 褚延广 黄秦军 张伟溪 刘勃洋关键词:高效再生体系 铜元素 杨属(PopulusL.)种质资源遗传学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011年 杨属(PopulusL.)种质资源极其丰富,为了有效保存、合理利用杨属种质资源,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种质资源遗传学评价研究。该文在介绍杨树系统分类的基础上,概述了白杨派、青杨派和黑杨派等在生物学特性、抗性(耐盐、抗旱、抗冻及抗病虫)、适应性及DNA遗传多态性等方面的遗传学评价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杨树种质资源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栾鹖慧 苏晓华 张冰玉关键词:种质资源 杨属 不同方法测定三倍体毛白杨整树蒸腾的比较 被引量:4 2014年 为了解热扩散法测定速生林蒸腾耗水的准确性,以整树容器法为对照,利用热扩散式边材液流探针(TDP-30)对5年生三倍体毛白杨整树蒸腾进行测定。结果表明,TDP法与整树容器法测得的整树蒸腾速率具有一致的"单峰型"日变化趋势,且极显著线性相关(R2=0.955)。TDP法较整树容器法测得的整树蒸腾量偏低5.58%。三倍体毛白杨夜间蒸腾显著,两种方法测定的夜间蒸腾量分别为白天的21.24%和31.60%。利用TDP法研究三倍体毛白杨蒸腾耗水规律准确、可靠,日间蒸腾耗水量与实际相符而夜间蒸腾量偏小。 李广德 贾黎明 富丰珍关键词:整树蒸腾 三倍体毛白杨 硅烷偶联剂对高密度聚乙烯薄膜/杨木胶合板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014年 采用硅烷偶联剂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A-171)对杨木单板进行预处理,然后与高密度聚乙烯(HDPE)薄膜复合制备胶合板。研究了A-171对板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及扫描电镜探讨了界面增容的机理。结果表明,经过A-171处理后,板材的胶合强度和耐水性都有所改善,当偶联剂用量为2%时处理效果最好,胶合强度达到1.8MPa,比未处理材的胶合强度增加128%,木破率也由10%提高到99%。胶合板的24h吸水率(WA)和吸水厚度膨胀率(TS)分别降低了28%和42%。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分析可知,A-171成功在杨木单板表面发生了接枝反应,有效地改善了单板与HDPE的界面相容性。 方露 常亮 郭文静 陈勇平 王正关键词:硅烷偶联剂 预处理 界面相容性 物理力学性能 转Bt基因南林895杨抗虫性及对土壤微生物影响分析 被引量:13 2012年 以转Bt基因南林895杨株系B1、B4、B17、B21扦插苗为试验材料,分析其在室内和野外自然条件下对靶标害虫杨小舟蛾幼虫的抗虫性。结果表明:转Bt基因杨树4个株系均有一定的杀虫活性,其中株系B21对杨小舟蛾1龄幼虫12 d校正死亡率高达95.3%;虫试表明转Bt基因杨树各株系扦植苗在野外自然条件下的12 d幼虫校正死亡率8月份为35.0%88.8%,9月份为40.5%95.3%。用转Bt基因杨树叶片饲养杨小舟蛾,对照植株杨小舟蛾幼虫化蛹率为83.3%96.0%,而转Bt基因株系幼虫化蛹率为8.0%76.7%,二者有显著差异。转Bt基因杨树对杨小舟蛾幼虫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饲喂8 d后害虫取食量、体质量增长速率显著低于对照。此外,为了解转Bt基因杨树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对转Bt基因杨树株系及对照进行了根际土壤微生物可培养类群的分析,初步结果显示:转Bt基因杨树根际土壤微生物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与对照比较无显著差异。 张雁 郭同斌 潘惠新 黄敏仁 王明庥 诸葛强关键词:南林895杨 BT基因 抗虫性 土壤微生物 Study on Phenological Character in Seedling Period of Introduced Populus deltoids Clones 被引量:2 2014年 In order to provide directionally genetically improved breeding materials of poplar by exploring the phenological traits genetic variation level and its develop- ment potential of Populus deltoides and the resource evaluation was carried out; 8 phenological phases in seedling period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of 60 Populus deltoids clones introduced from Americ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re was obvious difference in phonological character among clones, especially in leaf-spread- ing peak stage and the end term of leaf-falling stage, with the largest variation co- efficient of 14.97% and the minimum of 3.83% respectively. (2) Leaf-spreading peak stage scattered but the end term of leaf-falling stage concentrated the most. The phonological character in early stage of seedling growth was the main factor influ- encing the length of growing season. (3)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heno- logical phases were classified into 3 typical periods, including germination stage, leaf-spreading peak stage and leaf-falling stage. (4) Totaling 60 clones were classi- fied into 4 types by using clustering analysis in phenological time variables of clones. 唐洁 汤玉喜 苏晓华 李永进 黄秦军 吴敏 杨艳关键词:CL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