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委重点实验室开放性课题
- 作品数:11 被引量:41H指数:4
- 相关作者:胡扬徐飞罗冬梅马国东李岳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体育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吉林体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低氧暴露下运动模拟急性高山病发生中血清ACE活性、AngⅡ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研究急性低氧暴露下运动模拟急性高山病(AMS)发生中血清ACE活性及AngⅡ水平的变化趋势及ACE、AT1R基因多态与其水平的关系。方法:模拟海拔4800 m低氧环境,49名北方汉族大学生急性暴露6 h,其中入舱30 min后以恒定负荷蹬车20 min,LLS量表评价AMS。常氧安静(NM)和急性低氧暴露结束(HY)时测定血清ACE活性及AngⅡ水平。PCR-RFLP法检测受试者ACE基因A-240T、A2350G位点及AT1R基因A1166C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1)低氧暴露后,AMS组的ACE活性轻微上升,非AMS组轻微下降,两组间的ACE活性变化量(△ACE(HY-NM))差异不显著。两组的AngⅡ水平均下降,但AMS组下降显著,非AMS组下降不显著,两组间的AngⅡ变化量(△AngⅡ(HY-NM))差异不显著。2)不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携带者的AMS发生率和AMS评分变化趋势均无显著性差异。低氧暴露前后,不同基因型携带者的ACE活性和AngⅡ水平差异不显著,A2350G位点和A1166C位点不同基因型组间的ACE活性变化量(△ACE(HY-NM))和AngⅡ水平变化量(△AngⅡ(HY-NM))差异也不,但A-240T位点不同基因型组间的ACE活性变化量(△ACE(HY-NM))差异显著。结论:1)血清ACE活性和AngⅡ水平不是急性低氧暴露的敏感指标。2)ACE基因A-240T、A2350G位点及AT1R基因A1166C位点多态性与AMS易感性及AMS评分变化趋势无关。A-240T位点与低氧暴露前后ACE活性变化量(△ACE(HY-NM))有关。
- 周文婷胡扬
- 关键词:急性高山病ACE活性
- 中国北方汉族男性雄激素受体基因(CAG)n多态分布及其与低氧训练效果的关联性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AR)基因外显子1中(CAG)n多态在中国北方汉族男性中的分布特征及其与低氧训练后VO2max变化的关联性。方法:65名中国北方汉族健康青年男性进行为期30天HiHiLo(常压低氧)训练,晚上居住房间氧浓度为14.3-14.8%(模拟海拔2800-3000米),每周进行3次75%常氧VO2max的低氧训练,训练环境氧浓度约15.4%(模拟海拔约2500米)。实验前后测试体重和VO2max等指标,采用GeneScan和测序方法分析AR(CAG)n多态的等位基因(基因型)。结果:(1)共观察到(CAG)12、(CAG)16-28、(CAG)30共15种重复次数的等位基因(基因型),其中22次重复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最高;(2)当分别以21和22次重复为分割点划分基因型时,短链组体重基础值均显著低于长链组;(3)当分别以21和22次重复为分割点划分基因型时,低氧训练后短链基因型携带者ΔVO2max和ΔrVO2max均显著高于长链组(P〈0.01)。结论:中国北方汉族男性AR基因(CAG)n多态与HiHiLo(常压低氧)训练效果之间存在关联,重复次数较少基因型携带者的低氧训练敏感性较好。
- 王海燕胡扬郝鑫许春艳李燕春衣龙彦聂晶
- HIF-1α基因多态性与急性高原反应及低氧运动习服效果的关联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研究HIF-1α基因的C1772T和C958G位点多态性与急性高原反应(AMS)的发生及其低氧运动习服效果的关系。方法:阶段1:61名北方汉族大学生于低氧暴露前一周测常氧下安静心率(HR)后,以60 rpm、80 W的定量负荷仰卧蹬车20 min,测试运动期间HR、动态血压、血氧饱和度(Sp O2)等生理指标;阶段2:模拟海拔4800 m急性低氧暴露6 h,进行阶段1中定量负荷运动并记录相应指标,记录不同时段AMS评分;阶段3:进行3周递增性低氧训练(模拟海拔高度分别为2500 m、3500 m、4800 m递增,2 h/d、4 d/w、共3周,中等强度负荷运动);阶段4:再重复阶段2的低氧暴露和定量负荷运动,测试相应指标。以PCRRFLP法检测受试者HIF-1α基因的C1772T和C958G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HIF-1α基因的C1772T位点在阶段1中的低氧暴露辅以运动20 min后即刻,CT基因型受试者HR增加程度非常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1),Sp O2下降程度也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5),而阶段2低氧暴露后,CC与CT基因型受试者之间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C958G位点常氧运动、第1次和第2次低氧暴露,CC基因型和CG+GG基因型受试者各生理指标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1772T的CT基因型可能是低氧敏感性的遗传学标记;C958G的多态性与AMS的发生及低氧习服未见明显关联。
- 潘秀清胡扬徐飞邢亚卫
- 关键词:急性高原反应HIF-1Α
- 模拟海拔4800m急性低氧运动对肌氧饱和度的影响被引量:16
- 2011年
- 目的:观察急性低氧运动对肌氧饱和度的影响,探讨肌氧饱和度与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相关关系。方法:以42名健康男性大学生为实验对象,采用无损伤的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监测常氧、急性低氧暴露6 h期间肌氧饱和度,同时检测SpO2。结果:肌氧饱和度运动开始后显著下降,急性低氧运动下降幅度加大;肌氧饱和度和SpO2呈正相关(r=0.949,P<0.01)。结论:肌氧饱和度相对有效下降值(Deff)反应运动中组织动员和利用氧气情况,可评定人体运动过程中肌肉氧化代谢能力;低氧运动时肌氧饱和度随血氧饱和度的下降而降低;肌氧饱和度有望成为低氧训练适应能力的简单无创预测指标。
- 马国东罗冬梅徐飞胡扬姚天聪鲍丹赵星李岳
- 关键词:低氧运动脉搏血氧饱和度
- 渐进式低氧训练后急性低氧暴露对健康男性大学生脑氧饱和度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探讨渐进式低氧训练后急性低氧暴露对脑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以45名男性大学生为实验对象,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测试其在6周实验期内,常氧常压、急性低氧暴露(模拟海拔4 800 m)、3周渐进式低氧训练(模拟海拔2 500 m、3 500 m、4 800 m)、再次4 800 m低氧暴露运动时脑氧饱和度、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3周渐进式低氧训练显著提高脑氧饱和度和SpO2;急性低氧暴露运动中脑氧饱和度和SpO2相对有效下降值存在相关性(r=0.792,P<0.01)。结论:3周渐进式低氧训练改善脑组织的氧合状况,产生耐缺氧适应;低氧运动时脑氧饱和度随血氧饱和度的下降而降低。
- 马国东罗冬梅徐飞胡扬李岳腾轶超
- 关键词:低氧运动脑血氧饱和度
- 应用低氧运动时动脉血症和通气反应指标预测急性高原反应的探索研究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通过测试运动时低氧血症和低氧通气指标的变化来探索预测急性高原反应(actue mountain sickness,AMS)的可行性指标,为降低高原旅居人群罹患AMS的风险和提高其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23名普通男性大学生于低氧舱(~4 400m,FIO211.8%~11.6%)暴露6h,分别于低氧暴露第0.5h、2h、4h和6h评测受试者急性高原反应(LLS量表),有头痛症状且LLS评分≥3者,定为AMS组。受试者进舱休息30min后进行30min运动心肺功能测试:于卧式功率车上安静5min后以80W恒定负荷(60rpm)仰卧蹬车20min,恢复5min。每5min末记录RPE、HR、SpO2、BP和低氧通气反应相关指标。据测试指标计算AMS组和nonAMS组低氧通气指数和低氧心功能指数差异。取有显著性差异的指标作为自变量与LLS评分拟合得出预测方程。结果:急性低氧暴露结束时AMS发生率为27%。低氧安静时AMS组与nonAMS组RPE、HR、SpO2、VE、VT和fR无显著性差异。低氧运动时AMS组SpO2显著低于nonAMS组(P<0.05),运动5min时达最低点。低氧运动5min时AMS组VE显著低于nonAMS组(分别为41.4±4.6 1/min和46.7±4.6l/min,P<0.05)。低氧运动时SpO2和VE预测LLS评分的非线性方程分别为:LLS=0.0295(SpO2)2-4.5269(SpO2)+174.34(R2=0.7473,P<0.001)和LLS=0.0352(VE)2-3.4987(VE)+87.729(R2=0.307,P=0.053);SpO2与VE呈中度相关(R=0.394,P<0.05)。结论:低氧运动时动脉血症指标SpO2和通气指标VE可作为预测AMS的有效指标,SpO2的预测准确性高于VE,运动时SpO2与VE呈中度相关。从测试的简便、可靠角度考虑,运动时SpO2的变化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徐飞胡扬
- 关键词:急性高原反应低氧运动低氧血症动脉血氧饱和度
- 中国北方汉族男性雄激素受体基因(CAG)n多态与低氧训练后心功能变化的关联性
- 2011年
- 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AR)基因外显子1中(CAG)n多态与中国北方汉族男性心功能对低氧训练应答的关联性。方法:58名中国北方汉族健康青年男性进行为期30天的HiHiLo(常压低氧)训练,晚上居住房间的氧浓度为14.8~14.3%(模拟海拔约2800~3000米);每周进行3次、每次30分钟的低氧训练,训练强度为常氧75%VO2max强度,训练环境氧浓度15.4%~14.8%(模拟海拔约2500~2800米);每周进行5次、每次90分钟常氧环境下的专项训练。分别于低氧训练前和低氧训练后使用超声心动仪测试安静时,50W、100W、150W递增负荷运动,以及运动后恢复期的心功能。使用GeneScan和测序方法分析AR(CAG)n多态性。结果:(1)短链重复组(≤21和≤22)身高和低氧训练前体重基础值分别显著低于长链组(>21和>22);(2)≤22次重复组低氧训练前安静时、三种负荷和恢复时的每搏输出量基础值均显著低于>22组;(3)与低氧训练前相比,低氧训练后各基因型组安静、运动和恢复时的心率均显著下降,但是仅两个短链组每分输出量和心指数呈现显著性降低;(4)除≤21组50W和≤22组150W外,低氧训练后短链重复组安静和运动时ΔCI下降幅度均显著大于长链组。结论:AR基因(CAG)n多态与中国北方汉族男性心功能对模拟常压低氧环境下HiHiLo训练的应答可能存在关联性。
- 王海燕胡扬许春艳郝鑫衣龙彦聂晶李燕春
- 关键词:心功能
- 高原或低氧训练提高平原运动能力非血液学机制的思考被引量:6
- 2011年
- 研究揭示在低氧或高原训练后,平原运动能力提高的主要机制是红细胞数和质量的增加引起的最大摄氧量提高。但低氧训练提高运动成绩除了血液学机制外,还可能经由非血液学机制获得:可能是由HIF-1在分子水平上所驱动的各种反应,也可能包括训练效率的提高,涉及到肌细胞内生物能和能量置换过程的偶联,从而引起线粒体效率提高以及肌肉pH调节和缓冲能力的增强等;还可能与骨骼肌内UCP3含量的变化有关,UCP3含量变化可影响跨线粒体膜的质子漏和氧化效率。综述了低氧训练引起运动成绩提高的非血液学机制,以期为丰富低氧训练方法和相关科学实验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 徐飞胡扬
- 低氧血症导致肥胖者急性高原反应:个案分析被引量:4
- 2011年
-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到高原地区旅游的人日益增多,急性高原反应(AMS)的防治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而提高高原旅居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也一直是医学工作者追求的目标[1]。急性严重缺氧易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和代偿不全,甚至引起不可逆损伤而导致机体死亡。
- 徐飞胡扬
- 关键词:急性高原反应个案分析低氧血症肥胖者器官功能障碍生活质量
- 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自我意识与Choking的关系
- 2012年
- Choking现象指在压力条件下,一种习惯的运动执行过程发生衰变的现象,其产生机制及影响因素是近年来运动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以某体育大学40名男性大学生篮球运动员为被试,设置无压力、低压力及高压力三种实验条件,采用纵向研究的范式,揭示了自我意识与Choking的关系。研究发现,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的内在自我意识及外在自我意识均与Choking指数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二者能够有效地预测Choking现象,解释Choking指数变异。
- 郭璐王琦琪
- 关键词:CHOKING篮球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