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卫生厅资助项目(H201048)

作品数:3 被引量:17H指数:2
相关作者:徐开林沈连军顾健倪军更多>>
相关机构:扬州大学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卫生厅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2篇系统性红斑
  • 2篇系统性红斑狼...
  • 2篇狼疮
  • 2篇间充质
  • 2篇间充质干细胞
  • 2篇红斑
  • 2篇红斑狼疮
  • 2篇干细胞
  • 2篇充质干细胞
  • 1篇血栓
  • 1篇血栓形成
  • 1篇炎症
  • 1篇炎症因子
  • 1篇易栓症
  • 1篇脐带
  • 1篇脐带间充质干...
  • 1篇中性粒细胞
  • 1篇外网
  • 1篇微粒

机构

  • 2篇扬州大学
  • 1篇江苏省苏北人...
  • 1篇徐州医学院附...

作者

  • 1篇倪军
  • 1篇顾健
  • 1篇沈连军
  • 1篇徐开林

传媒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免疫炎性易栓症被引量:5
2014年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系统的活化。SLE病人中血栓形成率高,可能归因于疾病的活动、偱环免疫复合物、毒性抗体、高水平的炎症状态。本文对SLE的免疫紊乱状态下,中性粒细胞/NET因素、抗体因素、血小板因素、微粒因素参与血凝途径及血栓形成机制作一综述。
李邹顾健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抗体微粒
间充质干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性血栓形成的调控被引量:10
2013年
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机制与T、B淋巴细胞异常活化有关,由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产生多种病理性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沉积在中小血管或抗体直接侵袭血管导致管壁的炎性坏死,使血管腔变窄,促进血栓形成,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和功能障碍。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抗炎、调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T、B细胞免疫紊乱、修复免疫炎性血栓形成的作用。目的: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性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介绍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性血栓形成的机制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以"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mesenchymal stem cell,thrombosis,T cells,B cell,immunity"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Springlink数据库、ScienceDirect数据库、HighWire数据库,检索年限为1990年1月至2013年6月,限定语种为英文;以"系统性红斑狼疮、间充质干细胞、血栓形成、T细胞、B细胞、炎症因子"为检索词,检索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年限为1990年1月至2013年6月,限定语种为中文。共检索267篇文献,选择其中48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它通过抑制T细胞的增殖活化,改变T细胞亚群比例,抑制T细胞因子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分泌,从而协调系统性红斑狼疮体内的免疫平衡。间充质干细胞抑制B细胞的增殖趋化功能,抑制B细胞分泌致病性免疫球蛋白IgM、IgG、IgA,减少系统性红斑狼疮体内抗体及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使血管壁免遭其侵袭破坏,炎症细胞因子分泌减少,维持凝血-抗凝系统平衡,改变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血栓形成。
任敏敏顾健
关键词:干细胞系统性红斑狼疮间充质干细胞血栓形成B细胞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MRL/lpr小鼠免疫炎性易栓状态的调节作用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通过检测MRL/lpr狼疮小鼠的外周血CD4^+CD25^+T细胞表达、血浆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以及易栓指标TF和FIB的水平,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免疫调节作用对MRL/lpr小鼠免疫炎性紊乱及易栓状态的修复影响。方法:将25只MRL/lpr小鼠分为对照(C)组、UC-MSC 1次治疗(UT1)组和UC-MSC 3次治疗(UT3)组,给予UT1和UT3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UC-MSC悬液。在SPF环境中饲养,16周后每2周取血分离血浆,采用流式细胞术法检测外周血CD4^+CD25^+T细胞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浆炎症因子TNF-α、IL-6和易栓指标TF、FIB水平。结果:治疗组第16-18周外周血CD4^+CD25^+T细胞的表达水平上调,至20周后下降并趋于稳定,至第30周时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小鼠16周后血浆TNF-α和IL-6水平下降,至30周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小鼠16周后血浆TF和FIB水平下降,TF水平自18周起明显低于C组(P<0.05~0.01)。结论:UC-MSC可通过其免疫调节作用,修复MRL/lpr小鼠免疫炎性微环境紊乱;UC-MSC有利于MRL/lpr小鼠的免疫炎性易栓状态的修复。
蔡心珍倪军李邹沈连军徐开林顾健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炎症因子免疫调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