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云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2008CA006)

作品数:13 被引量:150H指数:7
相关作者:田昆陆梅岳海涛黄余春林萍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林业大学西南林学院重庆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湿地
  • 5篇植物
  • 4篇土壤
  • 4篇群落
  • 4篇高原湿地
  • 3篇植物群
  • 3篇植物群落
  • 3篇生活污水
  • 3篇污水
  • 2篇滇西
  • 2篇湿地植物
  • 2篇湿地植物群落
  • 2篇土壤酶
  • 2篇土壤酶活
  • 2篇土壤酶活性
  • 2篇土壤微生物
  • 2篇微生物
  • 2篇酶活性
  • 2篇快速繁殖
  • 2篇湖滨带

机构

  • 10篇西南林业大学
  • 3篇西南林学院
  • 1篇文山师范高等...
  • 1篇曲阜师范大学
  • 1篇云南省农业科...
  • 1篇重庆大学
  • 1篇云南省林业科...
  • 1篇昆明有色冶金...
  • 1篇国家林业局
  • 1篇文山学院

作者

  • 8篇田昆
  • 3篇陆梅
  • 3篇黄余春
  • 3篇岳海涛
  • 2篇熊桂华
  • 2篇孙成江
  • 2篇陈梅
  • 2篇林萍
  • 1篇张仕艳
  • 1篇彭涛
  • 1篇李明会
  • 1篇翟丽丽
  • 1篇吴亮
  • 1篇张庆
  • 1篇袁兴中
  • 1篇金航
  • 1篇李宁云
  • 1篇袁华
  • 1篇谢雯颖
  • 1篇丁煌英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生态科学
  • 1篇西部林业科学
  • 1篇南方农业(园...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4
  • 4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及其现实意义--以丽江古城水系为例被引量:36
2016年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是这些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就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合一。云南丽江古城水系的设计、管理和保护就是这些传统生态智慧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延续,为当今人们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提供了极其宝贵而深刻的启示。古城的选址充分考虑了地形地貌、方位朝向和水系分布的特点,环山抱水的空间格局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古城的建筑、街巷与水系密切结合,形成了变化丰富的临水模式;依据古城地势和水系的特点,古城人们开创了独特并且延续至今的洗街文化;发达的水系造就了众多的桥梁,同时也产生了独特的桥市文化;以三眼井为代表的用水、护水民俗,蕴含着丰富的水管理智慧。面对当前旅游业迅猛发展所造成的水环境压力,古城管理部门借鉴传统的生态智慧,效仿古人的用水、护水方法,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控和保护措施,古城水系的水质、水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例如:城市的污水处理率已由2008年的45.20%上升到2012年的86.82%,古城下游的水质也由2010年的劣Ⅴ类上升为2014年的Ⅲ类。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国栋田昆袁兴中孙晋芳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智慧天人合一水系
滇西典型退化山地不同利用类型土壤生化活性
2009年
采用野外采样及室内分析的方法,选取人为干扰较小的旱冬瓜(Alnus nepalensis)林作为对照,对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生化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利用类型土壤生化活性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土壤生化活性,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土壤肥力质量的差异和退化程度;除了蔗糖酶活性,不同利用类型的其他土壤生化活性指标均达到了显著影响水平;由土壤生化活性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可以看出,土壤利用类型、人为活动对土壤生化活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表层(A层);除了氨化作用,不同土层对其他土壤生化活性指标均达到了显著影响水平。研究区旱冬瓜林土壤性状较好,其他5种利用类型土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
左智天金航田昆李吉玉陆梅向仕敏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酶活性
不同干扰程度下高原湿地纳帕海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特征研究被引量:18
2010年
采用In-situ野外取样技术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对不同人为干扰程度下滇西北高原湿地纳帕海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人为活动干扰下,湿地类型从原生沼泽向沼泽草甸-草甸-垦后湿地逆向演替,F检验显示土壤脲酶、蛋白酶和蔗糖酶活性在各类型湿地间差异显著(F脲酶=14.246,F蛋白酶=13.760,F蔗糖酶=15.392),表现为垦后湿地>沼泽草甸>草甸>原生沼泽,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不显著(F过氧化氢酶=2.697),且与上述三种水解酶变化规律不同。(2)F检验显示,土壤细菌数量差异显著(F细菌=10.883),呈现沼泽草甸>草甸>垦后湿地>原生沼泽;土壤真菌与放线菌数量差异显著(F真菌=18.032,F放线菌=15.078),呈现沼泽草甸>垦后湿地>草甸>原生沼泽。(3)回归分析表明,土壤脲酶与过氧化氢酶极显著正相关。在草甸湿地类型中,土壤脲酶、蔗糖酶、蛋白酶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土壤酶活性虽与微生物数量相性不显著。(4)纳帕海湿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变化是对人为不同干扰类型与强度的响应。
陆梅田昆张仕艳莫剑峰原海红
关键词:高原湿地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
云南高原4种湿地植物群落对生活污水TP、COD净化效果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小黑三棱+杉叶藻+荇菜、水葱+睡菜+荇菜、菰+荸荠+荇菜和香蒲+睡菜+眼子菜等4种云南高原常见湖滨湿地植物群落作为试验材料在净化槽中进行水质净化模拟研究。结果表明,4种湿地植物群落对生活污水TP(总磷)和COD(化学需氧量)都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各植物群落对TP和COD的去除率均显著高于无植物对照组(P<0.05);但不同群落之间净化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水葱+睡菜+荇菜群落对TP去除效果显著优于其他3种群落(P<0.05),去除率达到94.72%,与该群落挺水植物水葱的生长特性密切相关;植物群落能有效促进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各群落对TP和COD去除的贡献率分别为32.73%~49.63%和14.76%~20.46%;湿地运行过程中,COD的去除效果存在不稳性和波动性。在湖滨带的恢复与重建过程中,适当增加挺水植物的比例,能有效促进湿地对TP和COD的净化效果。
黄余春田昆岳海涛葛潇霄
关键词:植物群落生活污水化学需氧量
绿玉菊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简报)
2009年
1植物材料绿玉菊(Senecio macroglossus)带腋芽茎段。
孙成江林萍熊桂华陈梅吴亮
关键词:快速繁殖带腋芽茎段植物材料
滇西北纳帕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对土壤碳库的影响被引量:26
2011年
采用3S技术和In-situ原状土就地取样技术,对滇西北纳帕海湿地26a来的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下的湿地土壤碳库变化研究表明:纳帕海景观格局变化显著,与1974年相比,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强、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呈离散分布,湿地景观类型总面积比例呈略有增加(1994年)至大幅减小(2000年)的变化,非湿地景观类型总面积比例则呈略有减小(1994年)至大幅增加(2000年)的变化并取代湿地景观成为基质景观。响应景观类型面积变化,土壤碳储量由1974年的33.46×104 t增至1994年的36.91×104 t,2000年降至32.92×104 t;随景观类型的转化,1974—1994年土壤碳库积累量为6.08×104 t,释放量为2.63×104 t,1994—2000年积累量为2.01×104 t,但碳释放量为5.99×104 t,是前20a的2.28倍。纳帕海湿地景观格局和土壤碳库的变化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地质、水文和气候等自然因素提供的变化背景上,排水、垦殖、过度放牧、无序旅游、汇水区植被破坏等强烈的人为活动干扰加剧了变化。
李宁云袁华田昆彭涛
关键词:景观格局变化土壤碳库
云南高原湖滨带3种挺水植物对水体N的净化能力及响应被引量:4
2012年
以云南常见湖滨带挺水植物水葱、芦苇、茭草为待试植物,通过静水培养试验,分析了3种湖滨带挺水植物在TN浓度为10~10.5 mg.L-1污水中的生长特征及其与净化能力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植物的生长、生理反应和净化能力间有较好的相关性,水葱、茭草和芦苇的相对生长速率分别为0.0023/d、0.0012/d和0.0017/d,水葱株高增长率为茭草的1.4倍,芦苇的1.84倍,水葱的生长量为(干重)3.53 g,为芦苇的1.76倍,茭草的2.22倍;对N的累积能力分别比芦苇和茭草高1.1倍和1.3倍,对氮的同化利用率显著高于芦苇和茭草。水葱、芦苇、茭草对污水氮的净化率分别为86.59%、76.32%和74.83%,对氮的吸收率分别为23.81%、8.55%、11.30%;电导率和MDA比值分别为1.136,2.214和1.413;0.962,1.629和2.06,水葱均表现出较好的净化效果和较强的抗逆性。结果表明,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及功能的发挥,一方面取决于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另一方面受生长环境的影响,环境胁迫导致其生长不良,不能有效发挥其湖滨水体净化功能。
岳海涛田昆张昆黄余春罗丽
关键词:挺水植物湖滨带环境胁迫
不同空间配置的湿地植物群落对生活污水的净化作用研究被引量:41
2010年
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湿地湖滨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空间格局对湿地水体净化功能具有重要作用。选择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野菱(Trapa incisa)、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和蓖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等4种云南高原湿地常见湖滨带植物物种,以不同配置方式分别构建4种不同植物群落:茭草-金鱼藻-金鱼藻(Z-C-C)、茭草-野菱-金鱼藻(Z-T-C)、茭草-蓖齿眼子菜-蓖齿眼子菜(Z-P-P)、和茭草-蓖齿眼子菜-金鱼藻(Z-P-C),对不同植物群落净化污水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4种不同植物群落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净化效果不同,经过Z-C-C群落处理后水体的COD降低率为(50.56±1.98)%,显著低于Z-T-C群落(69.66±4.15)%、Z-P-P群落(64.29±1.05)%,Z-P-C群落(66.67±1.13)%,(P<0.05);经过Z-T-C群落处理后水体TN降低率为(24.69±4.64)%,显著低于Z-C-C群落(53.29±0.71)%、Z-P-P群落(53.36±2.04)%、Z-P-C群落(54.44±0.29)%,(P<0.05);各群落对NH4+-N去除率有显著差异(P<0.05),分别为(71.77±0.37)%,(67.22±0.53)%,(69.22±0.13)%,(80.85±0.31)%。研究表明:3种植物配置模式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比2种植物配置模式的好;适当增加沉水植物的配置比例,可提高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效果;根系发达的植物具有更强的净化效果。
李莎莎田昆刘云根周耀华杨红梅
关键词:植物群落生活污水净化作用
云南高原湿地湖滨带植物不同空间配置对生活污水N、P去除的影响被引量:9
2012年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高原湿地常见的7种湖滨带植物群落开展污水净化试验研究,为云南高原退化湿地恢复与污染湖泊治理中植物的选择与空间配置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湖滨带植物群落对污水浓度的耐受和净化降解是有限度的,在适合植物生长的污水浓度范围(TN:8.39~22.95mg·L-1;TP:0.61~1.96mg·L-1;NH4+-N:6.42~19.80mg·L-1)内,植物群落才能对污水起到高效的净化效果,对TP和NH4+-N的去除率均能达到30%以上,对TN的去除率也能达到20%。在较高浓度范围内,由茭草(Zizana caduciflora)、蓖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demersum)几种喜氮、磷植物组成的群落对污水的净化效果更好。但不同植物群落对污水的净化效果存在着差异(P<0.05),含同一种植物但其他组成植物不同的群落净化效果不同,表明植物种间存在相互作用,不同种类、不同生活型间相互协作,发挥着最大功能作用。
李隐田昆肖德荣杨倩谢雯颖
关键词:高原湿地湖滨带植物群落相互作用去除率
剑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2014年
在剑湖选择11个采样点,于2011年1月、4月、6月和10月按季度4次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采样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52种,主要为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环节动物种类。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时空分布差异明显,密度表现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生物量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各采样点全年密度为16~23840个/m2,最高密度出现在采样点A左,最低密度则在采样点E右;生物量全年为1.68~2343.47 g/m2,以采样点D最高,采样点I最低。Margalef丰富度指数全年为0.10~2.75,最高值出现在秋季,最低值出现在夏季;Shannon -Wiener 指数、Simpson生物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全年分别为0.09~1.09、0.03~0.65和0.03~1.43,最高值均出现在夏季,最低值均出现在冬季。
宁鹏飞丁煌英张庆李明会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