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00558)

作品数:145 被引量:1,017H指数:16
相关作者:井金学康振生宗兆锋吴云锋王保通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藏农牧学院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更多>>
发文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1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3篇农业科学
  • 19篇生物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机械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7篇小麦
  • 26篇锈病
  • 26篇条锈病
  • 24篇锈菌
  • 24篇抗条锈
  • 24篇基因
  • 23篇条锈菌
  • 22篇小麦条锈菌
  • 17篇苹果
  • 15篇抗病
  • 14篇小麦条锈病
  • 14篇放线菌
  • 14篇病菌
  • 12篇生物防治
  • 12篇物防
  • 12篇抗条锈性
  • 10篇植原体
  • 10篇小麦品种
  • 9篇抗条锈病
  • 8篇抗性

机构

  • 155篇西北农林科技...
  • 5篇上海出入境检...
  • 4篇西藏农牧学院
  • 3篇黑龙江八一农...
  • 3篇宁夏农林科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河南农业大学
  • 3篇河南科技学院
  • 3篇河南师范大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甘肃省农业科...
  • 2篇兰州大学
  • 2篇兰州商学院
  • 2篇黄河水利职业...
  • 2篇中国科学院成...
  • 2篇景德镇高等专...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宁夏大学
  • 1篇广东省微生物...

作者

  • 32篇康振生
  • 29篇井金学
  • 21篇宗兆锋
  • 19篇吴云锋
  • 19篇李强
  • 18篇黄丽丽
  • 18篇王保通
  • 16篇杨家荣
  • 12篇马青
  • 12篇张荣
  • 10篇胡茂林
  • 10篇王美南
  • 10篇王芳
  • 9篇商鸿生
  • 8篇孙广宇
  • 8篇李高宝
  • 8篇安德荣
  • 7篇侯璐
  • 7篇杨敏娜
  • 6篇胡小平

传媒

  • 34篇西北农林科技...
  • 25篇西北农业学报
  • 19篇植物病理学报
  • 11篇植物保护学报
  • 8篇中国农业科学
  • 6篇麦类作物学报
  • 5篇菌物学报
  • 4篇植物保护
  • 2篇大豆科学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微生物学报
  • 2篇微生物学通报
  • 2篇河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植物病理...
  • 2篇中国植物病理...
  • 1篇林业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6篇2011
  • 12篇2010
  • 43篇2009
  • 37篇2008
  • 46篇2007
  • 7篇2006
1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沙棘内生菌的分离与初步鉴定被引量:22
2006年
植物内生菌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在与宿主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两者的互惠共生关系。通过对采集的野生沙棘健康的根、茎、叶进行组织分离共计获得内生真菌327株,分别归属于链格孢属、青霉属、根霉属、芽枝霉属、毛壳菌属、曲霉菌属、盘多毛孢属、向基孢属、枝顶孢属、头孢霉属等10个真菌属,内生菌表现出丰富生物多样性。从组织分离以及对内生真菌初步鉴定的结果看一些物种还具有组织专化性。
李琦孙广宇
关键词:内生菌
小麦黑胚病病原菌的分离及致病力差异的初步研究
2011年
对供试的6个小麦品种进行小麦黑胚病调查统计。结果显示,6个品种均有小麦黑胚病发生,前后两代籽粒黑胚率分别为0.10%~21.10%和0.26%~25.22%,且不同品种间的发病程度存在差异。根据柯赫氏法则,分离所得主要病原菌为突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和细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分离率分别为6.67%和76.67%;通过温室滴接试验,两种菌均能引起小麦黑胚病,突脐蠕孢和细链格孢的回接分离率分别为99.50%和96.67%,前者的致病力比后者强;小麦黑胚病的两种主要病原菌从扬花期至乳熟期均可侵染,以扬花盛期和灌浆初期为侵染的最适时期。
韩青梅王春明黄丽丽康振生
壳寡糖诱导对烟草体内TMV-CP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被引量:8
2007年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壳寡糖诱导对烟草体内TMV—CP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壳寡糖诱导后烟草表达了对TMV侵染的系统获得抗病性,植株显症推迟4—7d,症状减轻,平均严重度比对照降低了82.9%。同时烟草叶片中cP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壳寡糖诱导处理的植株在接种病毒时(0h),CP基因的表达量(拷贝数/2μL)为0.918,接种后168h增加到167.730。而在不诱导对照植株内,CP基因的表达量在0h为1.218,接种后168h猛增到648.623。换言之,不处理对照的表达量在此期间增长了532.53倍,而壳寡糖诱导处理植株中仅增长了182.71倍。试验证明壳寡糖诱导的系统获得抗病性强烈抑制了烟草体内TMV—CP基因的表达。
商文静吴云锋商鸿生赵小明杜昱光
关键词:壳寡糖系统获得抗病性实时荧光定量PCR
条斑型玉米圆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16
2006年
本研究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首次明确陕西省发生的玉米条斑型叶斑病是玉米圆斑病的一种症状类型,由玉米生离蠕孢(Bipolaris zeicola)3号生理小种引起。供试品种豫玉22、农大108、农大3138、东单7号、沈单10号、沈单16号、户单4号、新陕资1号、高农1号和陕单9号都对3号生理小种表现感病,品种间抗病性差异不显著。此菌在PDA、PSA、OMA、CMA、WA和Czapek上均可生长,最适生长培养基为PDA。菌落生长温度为5~35℃,最适菌落生长温度为25℃。分生孢子在5—40℃均可萌发,低于5℃高于40℃萌发率极低,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孢子在pH3-11均可萌发,萌发最适pH为5。在自来水中分生孢子可以萌发,蔗糖和葡萄糖溶液可以明显促进孢子萌发。
孙广宇王琴张荣毛琦
关键词:圆斑病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不同抗性小麦品种感染蓝矮病植原体后体内防御酶活性的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通过研究小麦体内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苯丙氨酸解胺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与植原体侵染过程及品种抗病性的关系,从生理生化学角度揭示小麦品种抗蓝矮病的机制,为蓝矮病的防治和生产上选育优质小麦抗病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抗、感小麦品种(烟D27、小偃6号)接种小麦蓝矮病植原体,观察其症状变化,同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定期测定小麦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及苯丙氨酸解胺酶(PAL)活性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症状观察发现,感病品种的潜育期为12 d左右,抗病品种为18 d左右。防御酶活性的测定表明,随着植原体的侵染,抗病品种的3种防御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活性提高幅度较大的时期因酶而异,但早于感病品种;感病品种防御酶活性升高较慢且较抗病品种滞后,有时甚至出现酶活性下降现象。【结论】小麦蓝矮病潜育期长短因品种抗性而异,3种防御酶活性变化规律不仅与品种抗性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且与植株发病程度密切相关,这些防御酶活性出现的峰值高低与早晚,可作为小麦抗蓝矮病早期鉴定的一种有价值的重要生理指标。
朱玉梅张荣
关键词:小麦蓝矮病植原体多酚氧化酶
中国小麦条锈菌主要小种和流行菌系的AFLP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明确近年来我国小麦条锈菌主要小种及流行菌系的分子遗传关系。【方法】利用AFLP技术,对我国近年来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f.sp.tritici)的主要流行菌系,特别是水源11类群进行了DNA指纹分析,并与毒性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1)小麦条锈菌流行菌系之间,无论是毒性特征还是DNA指纹特征,均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但二者并不相关;(2)AFLP聚类分析显示,水源11类群的不同类型之间并没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其在遗传上不属于同一个来源。【结论】新出现的致病类型很可能由较近的共同起源菌系进化而来;AFLP技术非常适合于小麦条锈菌的遗传分析,能客观揭示小种(菌系)之间的亲缘关系。
郝保军张勃王保通李强李高宝王芳康振生
关键词:小麦条锈菌毒性分析
内生细菌YSN-7提高小麦耐旱性研究被引量:10
2007年
对采集的一种旱地植物骆驼刺的根、茎、叶组织进行分离,获得一株(YSN-7)能够显著提高异缘植物小麦耐旱性内生细菌。研究表明,水分胁迫条件下,YSN-7处理小麦的茎叶鲜重和根鲜重分别比CK提高了21.58%和33.11%,茎叶干重和根干重分别比CK提高了31.37%和40.21%。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水分胁迫下YSN-7处理小麦的组织重量与CK相比差异极显著,说明内生细菌YSN-7能显著提高小麦的耐旱性。
殷水宁孙广宇
关键词:内生细菌水分胁迫耐旱性
英法两国不同生理小种苹果黑星病菌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对来自英、法两国20株苹果黑星病菌的遗传多样性与其生理小种和地理来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设计了5对SSR引物,对分属于7个生理小种的苹果黑星病菌的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检测其多态性位点,计算各位点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和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并对各菌株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5对引物共检测到43个等位位点,每对引物平均获得等位位点8.6个;PIC变幅为0.76~0.90,平均为0.85,GS变幅为0.72~1.0,平均为0.85;供试苹果黑星病菌的遗传多样性与其生理小种和地理来源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英、法两国的苹果黑星病菌之间存在人为原因造成的基因流动,抑制了自然发生的遗传变异;病菌生理小种的划分应以传统生物学方法为主,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为辅。
陆遥付洁毛岚杨家荣
关键词:苹果黑星病菌SSR标记聚类分析
新型杀线虫剂Agri-Terra防治黄瓜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的效果被引量:3
2007年
Agri-Terra是由美国加州农产品有限公司(CAL AGRI PRODUCTS LLC)研制开发的无机环保型杀线虫剂。通过温室小区试验研究测定了Agri-Terra对黄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Agri-Terra能减少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对黄瓜的侵染,显著地降低黄瓜根结指数和土壤中二龄幼虫的数量。药后90 d,二龄幼虫虫口相对减退率最高达81.8%,相对防效为72.1%(病指由94.0%降低到26.2%),二者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阿维菌素(虫口减退率23.7%、相对防效9.5%)。此外,试验中还发现Agri-Terra具有促进植株生长效果,处理区植株产量比对照增加46.2%;而对照药剂阿维菌素增产率仅为9.2%。Agri-Terra可有效地控制黄瓜根结线虫的危害,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李乖绵张荣毛琦张小艳
关键词:黄瓜根结线虫防效
我国苹果黑星病发生概况及研究进展
苹果黑星病(Venturia inaequalis(Cooke)Wint.)是世界各苹果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威胁着我国苹果产业的发展。本文对我国苹果黑星病的发生历史、分布、初侵染来源、病害发展过程、症状特点及主要防治...
胡小平杨家荣
关键词:苹果黑星病发生历史抗病性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