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25004)

作品数:6 被引量:20H指数:3
相关作者:邹鸿吴中祥朱文明向宏文郝永强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核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1篇核科学技术

主题

  • 3篇辐射带
  • 2篇一号卫星
  • 2篇资源一号
  • 2篇资源一号卫星
  • 2篇卫星
  • 2篇磁暴
  • 1篇地磁
  • 1篇星际
  • 1篇星际磁场
  • 1篇行星
  • 1篇行星际
  • 1篇行星际磁场
  • 1篇质子事件
  • 1篇数据分析
  • 1篇太阳风
  • 1篇太阳质子事件
  • 1篇探测器
  • 1篇条带
  • 1篇宁静
  • 1篇漂移

机构

  • 6篇北京大学
  • 3篇中国空间技术...

作者

  • 4篇邹鸿
  • 3篇肖佐
  • 3篇郝永强
  • 3篇向宏文
  • 3篇邹积清
  • 3篇朱文明
  • 3篇吴中祥
  • 2篇陈鸿飞
  • 2篇施伟红
  • 2篇杨彪
  • 2篇傅绥燕
  • 2篇王永福
  • 1篇周煦之
  • 1篇张录
  • 1篇田大宇
  • 1篇何建森
  • 1篇濮祖荫
  • 1篇宁宝俊
  • 1篇谢伦
  • 1篇宗秋刚

传媒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中国科学(E...
  • 1篇核电子学与探...

年份

  • 2篇2009
  • 2篇2007
  • 2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星内粒子探测器观测结果与辐射带模型的比较被引量:6
2007年
我们将资源一号卫星星内粒子探测器的观测数据与辐射带模式AE8/AP8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发现在南大西洋异常区的高能电子和质子的通量与辐射带模型的预测结果基本相同,而在两极极光带的电子通量比AE8模型预测的低得多.根据NOAA卫星的观测结果,可以认为这一差异主要是因为在南大西洋异常区(内辐射带)和两极极光带(外辐射带)的粒子投掷角分布的差异造成的.在南大西洋异常区粒子倾向于各向同性分布,而在极光带粒子各向异性明显,投掷角接近90°的粒子通量比0°投掷角附近的粒子通量大得多.
邹鸿陈鸿飞邹积清施伟红肖佐郝永强吴中祥向宏文朱文明
关键词:极光带
“资源一号”卫星星内粒子探测器对扰动事件的观测被引量:7
2006年
本文比较了在太阳平静和扰动时期“资源一号”卫星星内粒子探测器对卫星舱内高能粒子的观测结果,发现在平静时期观测结果很好地反映了辐射带高能粒子在该高度上的分布情况.在扰动时期,粒子探测器观测到高能粒子分布出现重大变化,本文进一步讨论了影响高能粒子在近地空间分布的可能因素.
邹鸿肖佐郝永强邹积清仲维英吴中祥向宏文朱文明
关键词:太阳质子事件辐射带
磁暴时ULF波多卫星联合观测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利用Cluster C1,GOES10,12和Polar四颗卫星的观测数据,研究了在2003年10月31日21:00~23:00 UT磁暴恢复相期间,地球磁层内大尺度ULF波的全球分布特征.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位于磁层不同区域的卫星观测到的ULF波的幅度、周期等性质差别很大.对ULF波幅度的全球分布来说,ClusterC1观测到的环向模最强,这可以解释为Cluster C1所在区域内发生了磁力线共振:空腔共振的压缩波模将能量耦合传递给磁力线共振的剪切阿尔芬波,从而观测到了到的很强的环向模.对ULF波周期的全球分布来说,ClusterC1观测到的波的频谱峰值周期最短,同步轨道高度的GOES卫星观测到的峰值周期较长,而位于更远处的Polar卫星观测到的峰值周期最长.Cluster C1在L=11.7~5.3范围内观测到环向模的周期几乎相同.GOES10和Cluster C1的三种波模的平方小波相关分析表明磁力线共振区域在向日面磁层至少扩展了四个地方时的宽度范围.Polar卫星观测的环向模是驻波,而极向模是行波,这可能是开放的磁尾波导模作用的结果.由于在时段内的太阳风速度很高而动压变化不明显,因此推测观测到的ULF波是高速太阳风在磁层顶激发的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激发的.
王永福傅绥燕宗秋刚杨彪濮祖荫谢伦周煦之
关键词:ULF波
太阳宁静条件下“资源一号”卫星星内粒子探测器数据分析被引量:4
2006年
在目前有关地球辐射带的背景知识和基本理论基础上,对“资源一号”卫星星内粒子探测器对高能粒子的探测结果进行了分析.证明探测结果基本反映了辐射带在近地空间的结构分布.3年多的连续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在太阳及行星际条件相对平静的情况下,在800km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上,高能粒子主要集中在3个区域:南纬40°-80°之间的南极光带,北纬40°-80°之间的北极光带和范围从东经20°至西经100°,北纬10°到南纬60°的南大西洋地磁异常区,这是就全球的地理纬度而言,每个经度上高能粒子分布的纬度跨度并没有这么宽,基本上沿地磁纬度60°分布.在不同区域出现高能粒子的种类,计数率的分布有所不同.在南大西洋异常区可同时观测到高能电子和质子,它们应当来源于内辐射带;在两极极光带通常宁静条件下只观测到高能电子,且其分布特征上具有南北两极记数率的不对称性和经度不对称性.根据辐射带基本理论,计算了同一个漂移壳上带电粒子在南北半球磁镜点的反射高度并且据此解释了高能粒子计数率南北两极不对称性和经度不对称性.
邹鸿肖佐郝永强朱文明吴中祥向宏文
关键词:辐射带高能粒子
等离子体片离子与太阳风及地磁条件的关联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本文根据搭载于Cluster卫星的CIS/CODIF和RAPID仪器的观测数据,统计研究了等离子体片中的H^+、O^+离子在磁暴期间的时间变化特性,及其对太阳风条件的响应.观测结果表明:(1)磁暴开始前,O^+离子(0~40 keV)数密度保持在较低水平.随着磁暴的发展,O^+数密度缓慢上升,其峰值出现在Dst极小值附近;H^+离子(0~40 keV)数密度在磁暴开始之前的较短时间迅速增加并达到峰值,在磁暴开始之后迅速降低,并在整个主相和恢复相期间保持在相对较低水平.更高能量的离子则在磁暴开始后迅速增多,并在低能O^+离子达到峰值之前达到峰值.因此我们推测磁暴初期从等离子体片注入环电流的主要是H^+离子,主相后期O^+离子可能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2)在地磁活动时期,太阳风密度和动压强与等离子体片中的H^+、O^+数密度存在一定相关性.等离子体片中的H^+离子对北向IMF B_z较为敏感,而IMF B_z南向条件下更有利于太阳风参数对等离子体片中O^+数密度的影响.在地磁活动平静期,太阳风条件对等离子体片中的离子没有明显影响.
郑玲傅绥燕王永福何建森杨彪
关键词:磁暴行星际磁场
Si-PIN硅条带探测器的电子学测试被引量:3
2007年
采用电子学等效方法对所研制的Si-PIN条带探测器的基本性能进行测试。Si-PIN条带探测器是在一个硅基片上刻蚀多个条带探测器,常用于空间探测中的粒子方向测量。介绍了对Si-PIN条带探测器电子学等效测试方法和结果,重点探讨了条带之间的串扰问题。
邹鸿陈鸿飞邹积清宁宝俊施伟红田大宇张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