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无)
- 作品数:4 被引量:94H指数:3
- 相关作者:郑君雷黄慧和经纬黄培茹郭立新更多>>
-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厦门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岭南战国秦汉墓的“架棺”葬俗被引量:12
- 2012年
- 在部分岭南战国秦汉墓葬中,随葬器物的空间分布和保存状态显示出"架棺"的迹象。结合广州汉墓中"架棺"和"架举棺室"的实例,以及部分岭南战国秦汉墓葬中墓底柱洞和凹槽的发现情况,推测"架棺"葬俗在战国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越人墓葬中使用较为普遍。"架棺"的方式较为复杂,此葬俗的文化含义也值得深入研究。
- 郑君雷
- 在资源与制度之间:农民工草根NGO的生存策略以珠三角农民工维权NGO为例被引量:71
- 2009年
- 观察中国民间社会的发展,对草根组织的研究必不可少。近十年来,珠江三角洲严峻的劳权状况和政府、工会的缺位,催生出一批草根性农民工维权NGO。在中国民间非政府组织整体生存环境不佳的大背景下,由于涉及"劳权"、"人权"等的敏感议题,农民工维权NGO的发展举步维艰。面对制度和资源的双重制约,草根NGO为了生存,采取了一系列策略。它们的生存状况与所持的政治意识形态和维权理念密切相关;为了补充合法性资源,草根组织不得不着眼于制度外的道义正当性,以期获得社会的支持以及政府的默认;草根组织试图通过建立顾问委员会、理事会等方式获得知识精英的背书,有的还诉诸与政府官员的个人联系。新近出现的自体制内组建的NGO为研究珠三角农民工维权NGO提供了新素材。
- 和经纬黄培茹黄慧
- 关键词:草根组织NGO农民工维权珠三角
- 劳动合作、仪礼交换与社会结群--广西龙脊壮族村落的社群结构分析被引量:9
- 2009年
- 本文通过对广西龙脊壮族家族和村寨组织的构成及其运作进行描述与分析,具体地呈现一个壮族地方社会的建构逻辑。文章认为,龙脊壮人的"家门"是一个依两可家系组织起来的血缘组织,以家屋为核心,且与家屋具有同构性;"寨"则是一个血缘与地缘合二为一,以寨老为联系中心的人群共同体。"家门"与"寨"以劳动合作和互助以及仪礼交换为基础进行建构;他们充当着家屋之间社群联结及友情的蓄水池,承载并具体实践着龙脊壮人与自己人一起劳动、一起吃住,跟自己人结婚的理想。
- 郭立新
- 关键词:壮族村落社会建构
- “中国边疆考古”的认识论被引量:3
- 2011年
- 中国边疆考古研究的地域范围不仅局限于现今版图的边境省份,边疆考古学文化分区以及区域特征和文化发展道路的认识是个渐进的过程,边疆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地带构成了中国历史边疆基础轮廓的内圈骨架,考古学文化与"民族问题"的相关性,成为边疆考古的核心问题。因此边疆考古的学术课题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郑君雷
- 关键词:族属考古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