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0CGYD22YB)
- 作品数:4 被引量:131H指数:4
- 相关作者:孙敬水李志坚陈稚蕊叶晓佳董立锋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工商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 中国碳排放强度驱动因素实证研究被引量:24
- 2011年
- 深入探讨碳排放强度的驱动因素,对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均GDP、能源强度、单位能耗碳排放、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人口、城市化率、国际贸易分工对碳排放强度影响不显著;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正向影响最大,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影响较大,单位能耗碳排放影响最小;人均GDP持续增长对降低碳排放强度的负向贡献率最大,产业结构变动对降低碳排放强度的负向贡献率较小;而能源强度下降是导致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重要因素,其正向贡献率较大,能源消费结构变动和单位能耗碳排放变动对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正向贡献率较小。
- 孙敬水
- 关键词:碳排放强度能源强度贡献率
-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分析被引量:52
- 2011年
- 深入探讨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利用1990年—2009年统计数据,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贡献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口规模、单位能耗碳排放量、能源消费结构等对碳排放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国际贸易分工对碳排放量影响不显著;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是碳排放量增加的最大正向影响因素,且其贡献率也最大;能源强度变动是碳排放量增加的最大负向影响因素,其对碳排放量的增加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孙敬水陈稚蕊李志坚
- 关键词:低碳经济能源结构能源强度STIRPAT模型
- 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驱动因素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被引量:45
- 2011年
- 本文基于三大产业和居民生活部门的12种能源消费量数据,较全面地测算了1995—2008年浙江省碳排放量,建立了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模型,将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分解为能源强度、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等四大类效应,并采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MDI)测算了各类效应对碳排放量的贡献值、变化趋势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8年,浙江省碳排放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对碳排放的正向驱动效应远超过能源强度和结构调整产生的负向驱动效应。本文同时测算出浙江已跨越了碳排放强度的高峰阶段,但仍处于碳排放强度高峰迈向人均碳排放量高峰的阶段。为缩短不同碳排放高峰的跨越时间,降低高峰峰值,本文提出了加快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 叶晓佳孙敬水董立锋
- 关键词:碳排放LMDI分解法
- 中国地区能源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1
- 2011年
- 深入分析我国地区能源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对挖掘地区节能降耗潜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地区能源效率现状和地区能源效率差异特征;其次探讨了能源效率差异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对能源效率差异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8年我国地区能源效率呈现明显的东、中、西递减的梯状现象,能源效率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省份,能源效率较低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资源禀赋比较丰富的西部内陆省份;地区间的能源效率差异正在拉大而地区内部的能源效率差异则相对收敛;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需求对地区能源效率差异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就业结构、经济开放程度呈现显著的负向影响。针对实证结果,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孙敬水汪德兴
- 关键词:能源效率泰尔指数技术进步就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