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XJA751002)

作品数:6 被引量:4H指数:2
相关作者:魏敏方蕴华李浩安晓东师海军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大学西安财经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文学
  • 1篇意象
  • 1篇异质同构
  • 1篇诗经
  • 1篇史料
  • 1篇宋代
  • 1篇秦汉
  • 1篇情结
  • 1篇瓦当艺术
  • 1篇文士
  • 1篇文学风格
  • 1篇文学思想
  • 1篇西汉
  • 1篇马意象
  • 1篇明代
  • 1篇明代中期
  • 1篇模仿
  • 1篇光晕
  • 1篇《诗经》

机构

  • 5篇西北大学
  • 1篇西安财经学院

作者

  • 2篇方蕴华
  • 2篇魏敏
  • 1篇李浩
  • 1篇师海军
  • 1篇安晓东

传媒

  • 2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宁夏大学学报...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 1篇西安文理学院...
  • 1篇上海财经大学...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关中地区的学术文化生态与西汉关中籍文士的文学影响力
2014年
关中文学的提法,自2002年曹道衡《关中地区与汉代文学》始,但关中文学的文学品格自周人建都丰镐就已奠定。历史的因缘际会,帝都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四方文人的介入,使关中文学既具鲜明的地域特征,又屡具处于政治文化中心的主流文化特征。西汉时期是关中文学发展的承前启后期,这一时期,关中本籍文士以群体姿态入主文坛,在文学范式、风格体式、创作手法等方面都具示范性、引领性,其隐性效果不容忽视。
方蕴华
关键词:西汉文学风格
秦汉瓦当艺术简论被引量:1
2012年
秦汉瓦当是中国古代瓦当艺术发展阶段中的顶峰,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作为一种模仿的艺术,瓦当图纹取材丰富多样,既从自然界中汲取资源,也从宗教意识和社会心理中寻找创作灵感;瓦当艺术至今仍能唤起美的感受,源于形式美的外观及其与人们审美趣味的暗合;秦汉瓦当艺术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但瓦当艺术"光晕"的消失又是不可避免的。
安晓东
关键词:模仿异质同构光晕
《诗经》中马意象的宗教与文学情结
2014年
马在周人的社会生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诗经》对其进行了详细地记载。本文通过对周人的历史和现实生活的考查,探讨马在西周社会倍受尊崇的原因以及《诗经》中马意象所隐含的周人的文化观念和审美心理。
方蕴华
关键词:《诗经》
新时期以来商山四皓研究述评被引量:3
2015年
商山四皓的出处行止等,为汉代以来文人士子不断讽咏品评。改革开放后,四皓研究逐渐从附庸于其他论题中独立出来,并褪去强烈的政治色彩,高贤隐逸、升仙等主题也得到重视;21世纪以来学理化的研究成为重心,围绕四皓仕与隐的原委,四皓题材的诗歌、绘画、碑刻作品的内容,地方文化建设及域外四皓文化传播等,产生了一批含金量较高的研究成果。今后的四皓研究需在补足文献、加强宏观考察、揭示四皓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及四皓精神的传播与接受等方面进行开掘与深化。
魏敏李浩
略述宋代文献中的“商山四皓”被引量:2
2015年
"商山四皓"的故事本事及其世代累积形成的四皓文化,在宋代得到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并获得长足的发展。然而,相关文史资料绝多处于散落和亡佚状态,亟待研究者补缺与重视。笔者从社会环境、政治制度和士人风貌的角度,梳理和剖析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宋代"商山四皓"文化有四个特点:一是宋人质疑四皓的"真实性"并继续补充其形象,形成"层累"的"商山四皓";二是从侧重事功与道德角度评价,转向高士、道隐和仙寿等多向度的流播与扩展;三是在诗词文创作中,"商山四皓"题材表现出诗的时代感、词的精彩和文的客观完备等特征;四是宋代四皓文化的格局与气象对后世具有累积影响。
魏敏
关键词:宋代史料文学
商业的发展与关陇作家群的兴起——明代中期关陇作家群形成原因探析之二
2011年
明代中期兴起的关陇作家群在当时有着全国性的影响,甚至与晚明的文学思潮相呼应。明代中期关陇地区商业的发展与繁荣、商人阶层的崛起、由商入仕、亦商亦仕的普遍现象,由此而引起的士人观念的更新和文学理念的变化,成为关陇作家群能够形成且领袖文坛的一个重要原因。
师海军
关键词:明代中期文学思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