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790078)
- 作品数:8 被引量:15H指数:2
- 相关作者:郝大江郝丹孙凤娥刘增凡王云松更多>>
- 相关机构: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 微观经济主体空间行为模式研究
- 2013年
- 微观经济主体有着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其行为受到需要和环境两个变量的影响。从行为动机和环境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显示: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空间行为模式的因素主要是性别因素、年龄差异、受教育程度不同。人的行为改造了环境,环境反过来也影响着人的行为。
- 刘增凡郝大江
- 关键词:微观经济主体
- 主体功能区演进机制研究——基于要素适宜度矢量分析视角被引量:2
- 2013年
-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的割裂和冲突,究其本质是其各自对于经济活动两种维度的片面强调。基于要素适宜度的矢量分解,结构型增长和非结构型增长的理论判断不仅可以揭示主体功能区建设在时间维度上的动态演进规律,而且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推演,经济系统的长期变动必然同时包括结构型增长和非结构型增长,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经济发展",它们都是结构型增长和非结构型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
- 郝大江
-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要素适宜度经济增长区域经济
- 主体功能区形成机制研究——基于要素适宜度视角的分析被引量:13
- 2012年
- 基于要素的区域性和非区域性划分,要素适宜度为主体功能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推演,区域性要素对非区域性要素的效率选择,以及由此而生的分工专业化和聚集是主体功能区形成和发展的动力之源,并且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建立在要素适宜度水平不断提升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
- 郝大江
- 关键词:要素适宜度主体功能区空间经济
- 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分析
- 2013年
- 我国主体功能区的协调发展及各区域主体功能的实现有赖于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主体功能区宏观经济调控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个主体功能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引导资源要素合理向目标功能区流动,促进四类功能区协调发展;体现生态资源的多重价值,补偿为保护生态资源而产生的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机会成本。并对重点开发区域、优化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提出不同的财政调控政策。而主体功能区金融调控政策的目标是为保证各类主体功能区建设提供金融支持,金融调控政策与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要求取得一致。
- 郝丹
-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宏观经济调控财政政策金融政策
- 聚集经济与城市发展——兼议京津双城发展战略及环渤海区域空间结构调整
- 2012年
- 聚集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城市规模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京津两城的发展战略对环渤海经济区域发展及空间结构调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运用空间经济理论对京津城市发展及环渤海区域空间结构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因此,在大北京集聚效应的背景下,首先分析了京津两城城市功能定位及环渤海区域规划所带来的问题;其次运用空间经济理论对集聚所产生的溢出效应、环渤海区域规划单中心与双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增长率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最后指出面对因聚集而使北京逐渐成长为环渤海区域"单中心"的局面,要尽快调整环渤海区域规划及空间布局,全力实施京津双中心城市发展战略。通过多渠道多方法,在增强北京技术及资本溢出效应(增加值)的同时,降低北京聚集引力,减缓外地资源(特别是天津)流失程度。
- 倪方树
- 关键词:经济增长
- 俄罗斯统一税制改革对逃税者及其国民福利的影响
- 2011年
- 以1998—2004年俄罗斯家庭支出与报告收入面板数据作为逃税行为依据,利用非连续回归方法对俄罗斯2001年统一所得税改革于消费、收入及逃税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证实俄罗斯统一所得税改革后逃税行为的大范围减少与自愿性服从相关,而不能被解释为税收强制政策的变化。同时,基于个人所得税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估计,核算出由于逃税反应过于强烈以至俄罗斯统一税制改革所提高的效率低于以传统方式进行改革所能提高效率的30%。
- 王世龙
- 关键词:统一税制国民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