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Q08-2)
- 作品数:6 被引量:30H指数:4
- 相关作者:史保平刘博研周江存崔小明刘明波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M_S8.1昆仑山口西地震和M_S8.0汶川地震余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持续时间的对比被引量:8
- 2012年
- 2001年MS8.1昆仑山口西地震和2008年MS8.0汶川地震发生在同一构造单元,但其余震序列无论在个数、空间分布,还是持续时间上都表现了显著的差别.余震通常由主震区域内背景场地震活动性受到的扰动所引起,这样的扰动则来自于主震造成的应力场状态的变化.本文从滑移速率和状态相依赖的摩擦定律(Rate-and State-Dependent Friction Law)出发,结合区域主震前后的地震活动性资料,定量地估算了这两个大地震后余震序列可能的持续时间,并对不同模型所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对比.结果表明,汶川地震余震持续时间约为昆仑山口西地震余震持续时间的20倍,这是由于昆仑山口西地震和汶川地震余震序列的个数和持续时间不仅与地震成核过程的状态变化有关,还与作用在断层面上的正应力σN和剪应力加载速率τ.的大小有关.主震前后剪应力速率τ.的差别导致了在相同大小应力扰动ΔCFS之后的余震的活动性变化率的明显不同,导致了所触发的余震的个数和余震序列的持续时间的巨大差别.通过对昆仑山口西地震和汶川地震余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持续时间的定量化认识,可以为地震灾害定量评估提供合理和有益的物理参数.
- 刘博研史保平
- 关键词:应力降
- 有限断层地震波辐射能估算及其在合成强地面运动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1年
- 对有限断层地震波能量辐射的估算,通常采用断层面上子源能量的逐点求和方法.基于Brune圆盘模型,Anderson推导出有限断层地震波能量辐射S波的求解公式,即ESA=0.233(Δσd/Δσs)M0Δσs/μ.其中M0为断层面上地震矩,μ为剪切模量,Δσd和Δσs分别为动态应力降和静态应力降,并指出在复合震源模型强地面运动预测应用中Δσd>2Δσs以满足能量守恒.Rivera和Kanamori则从能量辐射表象定理出发,给出了有限断层中辐射能量的积分表达式,明确地指出了逐点求和所存在的问题.依据该积分表达式,本文推导出了复合源模型中新的辐射能完整的求解方法,指出Anderson方法实为断层面上点源辐射能量的简单叠加求和,后者则充分考虑了断层面上任一点在任一时刻能量传播过程中受到的断层面上所有位移破裂路径的交互影响.以1976年唐山MW7.6地震为例,应用上述方法分别计算了有限断层模型的辐射能量及近场强地面运动,如质点运动加速度,速度.结果表明,如果模型参数满足Δσd>2Δσs时,由本文给出的求解方法计算所得到的地震波辐射能已远远超出实际的辐射能量值,直接导致了对近场强地面运动参数如质点速度、加速度等的过高估算.因此,Zeng等和Anderson工作的局限性是非常明显的:地震矩守恒以及非物理的Δσd/Δσs>2无法准确地预测近场地面运动.未来工作中,对于有限断层模型的建立,在地震矩守恒这一约束条件的基础上,远场和近场能量解(或视应力)将可作为另一个重要的约束条件,为强地面运动的模拟提供一个更为恰当的求解方案.
- 孟令媛史保平
- 关键词:有限断层应力降强地面运动
- M_s8.0汶川地震断层的应力状态以及对余震危险性的影响被引量:4
- 2011年
- 利用中国地震局在汶川地震前后对四川盆地以及龙门山断裂进行的水压致裂绝对应力测量数据、近断层强震记录、以及由美国USGS公布的包括地震矩和地震波能量等在内的远场震源参数解,从简单断层模型出发,应用地震能量分配原理和库仑摩擦准则,初步估算和判断了2008年Ms8.0汶川地震断层破裂过程和震源参数,以及滑移弱化模型下应力变化(静态应力降的大小)对断层内部余震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主震而言,地震辐射效率和地震效率上限值分别约为37%和14%,平均滑移弱化距离D_c约为0.5 m,破裂能约为1.29×10^(16)J,松弛功约为1.13×10^(16)J.主断层内所贮存的黏弹性松弛功的大小与主震的地震波辐射能相当,假设主震在应变能变化中的松弛功全部用于一个余震的触发,且主断层上的余震发生与主震一样遵从相同的断层破裂机制:即能量分配准则,那么汶川地震余震释放的全部能量相当于一个M_s6.9级的地震.由此可推断汶川地震主断层上不会发生M_s6.9级以上的余震,而主震后更多较小震级的余震可能持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 刘博研史保平
- 利用地震烈度数据重构历史地震震级和震中位置的方法被引量:4
- 2010年
- 采用现代仪器地震记录和烈度资料,我们建立了用于定量估算历史地震震级和震中位置的烈度衰减模型和分析方法,并对我国西南川滇地区的历史和近代地震的震中和震级进行了重新分析.利用20世纪以来该地区十四个有仪器记录的地震(5.9≤M_s≤8.0)及相应的烈度数据,对其烈度-震级-震中距衰减关系进行标定,并建立了用于震中和震级估算的烈度衰减模型.结果表明,当震级一定时,川滇地区烈度随震中距增大而衰减的速率明显小于美国加州地区(~60%).在衰减模型基础之上,发展了确定震中区域和震级的网格搜索试算方法(GSTSL),并给出了确定震中位置和震级的等值线置信值.采用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对1786年康定地震,1850年西昌地震,1913年峨山地震和1970年通海地震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更为精确合理的结果.
- 马干张杨史保平
- 关键词:烈度震中地震危险性
- 滑移弱化准则下计算远场地震波辐射能并约束近断层地面运动
- 对于一个圆盘断层模型,通过求解断层的动态破裂过程,远场S-波辐射能量可表达为(Madariaga,1976;Boatwright,1980):E=(πΔσ)/(3μ)a[ρ(2-(Δσ)/(Δσ))-g(v)|(1)式中...
- 刘博研史保平
- 文献传递
- 有限断层地震辐射能估算及在合成强地面运动中的应用
- 对有限断层地震波能量辐射的估算通常采用断层面上子源能量的逐点求和方法。基于Brune(1970,1971)圆盘模型,Anderson(1997)推导出有限断层地震波能量辐射S波的求解公式,即
- 孟令媛史保平
- 关键词:强地面运动断层地震
- 文献传递
- 超导重力技术在探讨核幔边界黏性特征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10
- 2009年
- 旋转椭球型地球的固体地幔与液态地核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逆向本征模通常称之为地球自由核章动,自由核章动的品质因子(Q值)能有效反映核幔边界层能量耗散特征,与核幔边界的黏滞度密切相关.本文首次利用全球地球动力学计划网络23个台站27组高密度采样的高精度超导重力仪器观测数据,采用迭积技术,确定了自由核章动参数Q值,进而计算了核幔边界的黏滞系数.数值结果说明获得的核幔边界动力学黏滞系数达到10^3 Pa·s量级,与加拿大科学家Smylie等利用VLBI观测资料获得的最新结果一致,这说明重力技术是有效应用于研究地球深内部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 孙和平崔小明徐建桥B.Ducarme刘明波周江存
- 关键词:超导重力仪自由核章动品质因子
- 基于分层结构参数变化的地球自由振荡简正模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大地震激发导致的地球自由振荡可为获得地球深部结构提供重要手段,通过理论计算自由振荡简正模的本征周期,并与实测结果进行比较,可为地球深内部结构和新地球模型的研究提供有效约束.采用微分方程数值积分技术和G-D1066A地球模型,本文计算了0~48阶的187个球型自由振荡简正模的本征周期,将计算结果与Gilbertt和Dziewonski等3组模型理论结果及Ness等4组观测结果进行比较,相对偏差在0.3%以内.分析说明由于考虑了地幔、外核和内核等不同分层密度和拉梅参数变化的影响,获得了较高精度的地球自由振荡简正模周期.本文提供的理论计算结果可为修正真实地球内部参数提供有效参考.
- 杨兆孙和平雷湘鄂陈晓东
- 关键词:数值积分法地球深部结构
- 2008年汶川Ms 8.0地震子事件触发过程的讨论
- <正>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Ms 8.0地震,震中位于龙门山断裂的中段,震源深度14km(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对于汶川地震应力触发的相关研究也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而对于汶川地震破裂过程的描述,多数...
- 刘博研史保平
- 文献传递
- 基于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性分布的椭圆空间光滑模型
- 华北地区是中国大陆中至强震的多发区之一。该区域经济发达、人口密度较大,因此,对于此区域地震灾害的定量化评价的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地震活动性分布特征的空间光滑模型无需潜在震源区的划分,避免了潜在震源区划分时的人为不确...
- 仲秋史保平
- 关键词:地震活动性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 文献传递